双11大促的背后蕴藏着哪些心理陷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48
导读

当然,为什么双十一只进行在网络而不是实体店,是因为,移动支付上的余额数字比现实中的金钱更不像钱,网络的移动支付操纵了我们的心理账户,有效地降低了支付时的痛苦感。 不过,我也看到有很多小机灵鬼儿说:根…

双11,真是一个粗俗的节日。从原本单身狗抱团取暖的光棍节,在2009年的立冬初时摇身一变,成为了如今撼动网络市场的购物狂欢节。

遥记那年双十一,深夜,我回到公寓,所有人都抱着手机看着我笑,有的叫道,“你双十一准备买点什么啊!”我不回答,打开钱包数了数为数不多的几个钢镚。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你定是又典当了家产给小姐姐清购物车了!”

我睁大眼睛说,“你怎能这样凭白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到你在当铺网变卖球鞋衣服,被买家吊着砍成一折。”我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分明,争辩道,“那是闲置的东西!闲置!读书人的事情,能叫卖吗?”之后便说了一通难懂的话,什么“断舍离”,什么“要把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公寓内外瞬时充满了欢快的空气。

为什么说双十一粗俗?我并没有很好的理由用来说服别人,但是,当人们聚在一起干一些蠢事,它的确能让本身愚蠢的事变得正大光明。没错,我想说的就是可怕的从众心理。

我并不是说双十一不好,只是这个本质是清仓大甩卖的网络特卖活动,会让一些不好的东西混入其中,提前透支人们的剩余价值。当然,商家也不遗余力地旁敲侧击,让消费者自认为赚翻了,快加大力度,让老板亏死。

商家也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引导群众参与进购物狂欢的节奏中。那么,除了人们本能的从众性,双十一中还蕴藏着哪些心理学现象呢?

首先,屡试不爽的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对某人某物做出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就像沉入大海的船锚,将人们的思维固定在某区间。比如各种打折优惠,给消费者的心理定了一个原本价格很高的锚。我们打折买到后,便有了占便宜的快感。

但我们要知道,商人是永远不会做亏本买卖的,就算打一折,商人也永远是稳赚不赔。否则,就会像历史上屡见不鲜,茶叶、牛奶倒在海里也不卖。

其次,心机重重的饥饿营销。稀缺产品由于表达了产品独特性确实更具有吸引力。消费者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在购买经验的基础上学习,通过购买经验人们发现,稀缺的产品往往比不稀缺的产品质量更好。

由于这种假象,我们就会疯狂抢购,10号晚上0点0分用3部手机,一个电脑,等着开抢钟声的到来,就怕抢不到,很多东西就算用不上,因为商家给你创造的需求,也要抢来囤货。

最后,利用当代人弱延迟满足的心理。延迟满足在我前几期文章中有提到,指的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结果放弃短期利益的心理。但是现如今资源极度丰富,人们很难有一个长远的眼光。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剁手中,颅内快感被反复正强化,长远的快感永远不必上及时行乐,以后购物都会强化这种愉悦的心情。特别是女性,越购物就越爱购物,所以,比起物质享受,买买买更是女性追求精神愉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式。

当然,为什么双十一只进行在网络而不是实体店,是因为,移动支付上的余额数字比现实中的金钱更不像钱,网络的移动支付操纵了我们的心理账户,有效地降低了支付时的痛苦感。

双十一活动,是人与人之间消费感情的泛滥。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买东西就是为了买快乐,我买来这个东西,不一定是用来发挥商品的使用价值,反而相比我们在使用商品的时候得到的快乐,并没有比刚从快递盒里取出来的时候更快乐。

在双十一连年突破中国社会物流系统极限的同时,也不断透支着人们消费能力极限。不过,我并不认为参与这样的活动,是虚伪跟风之流,或许从商家来讲是为了赚钱,但是换之消费者的角度,想必也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提高自我精神水平。

既然如此各取所需,也没必要站在道德高地去管别人的事。

不过,我也看到有很多小机灵鬼儿说:根据供求关系理论,只要大家双十一都不卖东西,商家卖不出去货,导致货物大量囤积,那么商家为了不赔本,商品就会更便宜,岂不美哉?

这个办法看上去能让人们的利益最大化,但实际应用却远不止这么简单,内含着丰富的心理博弈与经济学基本理论,但是我还没编好,所以……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