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_刘伯温每次辞官,为何都会“辞而不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09
导读

这场大战的胜利,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夺得天下的大势,如果刘伯温真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功臣,而不只是一名普通的随军参谋,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能不想到刘伯温吗?可是,在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

百战奇略:刘伯温每次辞官,为何都会“辞而不甘”

刘基,字伯温。现在许多书籍说他才智卓绝,料事如神,文韬武略,无所不能。在历次的主要战役中,出奇谋、划妙策,协助朱元璋靖平宇内各股叛乱势力,并于军政财务等各方面,为新王朝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开创了明初的第一个盛世。还说:“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那么,历史上的刘伯温,真有如此伟大吗?“刘基之功,不亚于汉初之张良。”刘伯温真是天才军师吗?

大多数书籍提到刘伯温的军事才能时,都说他“神采飞逸,性格刚毅,抱负不凡,朱元璋一见大喜过望,拜刘伯温为军师,朱元璋能扫平元末群雄,一统天下,刘基之功,不亚于汉初之张良。”

刘伯温共写过两本与军事有关的书。一本是《百战奇略》,一本是《时务十八策》。可是这两本书,不但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被引用的记录,现在甚至连具体的内容也很少被提及,可见,这是两本没有什么价值的书。

从刘伯温的实际从军记录来看,一部分是在元朝官府当军事参谋,镇压农民起义;一部分是投奔农民起义军朱元璋,做起义军的参谋。

从他总共在元朝官府三、四年的从军经历来看,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出色的军事才华。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到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他做朱元璋的随军参谋,其中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实际上从军的时间勉强接近两年,也只是朱元璋众多随军参谋之一,甚至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官衔的普通参谋之一。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朱元璋再次出征时,已经不需要刘伯温随军,而这时朱元璋的仗还远没有打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刘伯温这个军事参谋,其实对朱元璋来说,几乎是可有可无的。

一些史籍把朱元璋首先消灭陈友谅,然后,再消灭张士诚,说成是刘伯温制定的平定天下的大计。甚至,还将这一大计等同于诸葛亮的隆中对。

有人认为,这纯粹是穿凿附会、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

陈朱这场大战,发生在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刘伯温是(公元1360年)初,就在朱手下当军事参谋,到这时,已经当了三年;可是,当陈友谅打上门来的时候,朱元璋这才匆忙赶造战船来应战,哪里有什么先打陈友谅的“平定天下大计”的影子?更加可怕的是,在这场大战中,朱元璋曾被敌军团团包围在一条指挥船上,如果不是部下将官韩成与朱元璋换穿袍服,假冒朱元璋跳水自杀。骗过敌军,朱元璋很可能在这场大战中被杀。如果刘伯温真是一名出色的军师,能如此让主帅涉险吗?

这场大战的胜利,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夺得天下的大势,如果刘伯温真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功臣,而不只是一名普通的随军参谋,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能不想到刘伯温吗?可是,在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单中,原来根本就没有刘伯温的名字,直到封赏完毕后的二十天,才补封了两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后一名排到了刘伯温。

朱元璋之所以补封刘伯温一个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军事贡献,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筹备登基,修建南京城,以及担当御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复科举等,“建国”方面的成绩,再加上他在元朝的特殊身份、跟着朱元璋十年、这时他也已经六十岁了,所以才象征性地封了他一个爵位。

刘伯温功成身退和多次辞官,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亮点,尤其,是明清两朝的崇尚儒家思想的文人们,更是刻意把刘伯温打扮成张良一样功成身退的隐士,这是否站得住脚?

只要略微分析一下刘伯温每次辞官和“辞而不甘”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每一次辞官,都几乎与做隐士没有什么关系。

刘伯温第一次辞官是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副县长之后,嫌官太小、没有提升的机会,又与同僚关系不好,才辞官的。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第二次辞官,是由于他越界举报其他官员受到上司责问,不得不辞官。尽管有过两次辞官的经历,他却还是看不开,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有朋友推荐他去做“平乱”的官,他立刻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刘伯温第三次辞官。因为,他一度被升为五品,又被降为七品,还被剥夺了参与军事的资格,这才愤而辞官的。也幸亏有此次辞官,后来才有可能被朱元璋聘去做官。

刘伯温在元朝做了二十五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十年中央官。虽然刘伯温也属于朱元璋的开国元勋之一,却没有想到只被象征性地补充封在了最末一位,这对于官欲很强的刘伯温来说,恐怕是深感失落的。正是这种失落感,再加上当时已经六十岁了,眼见着继续下去也没有指望得到更大的升迁,于是,想试一试辞官这一招,看看朱元璋会不会因此而特别挽留他,而给他加官,遗憾的是,朱皇帝立刻就毫不在意地让他回家了。

明武宗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在刘伯温去世一百三十八年之后,明朝廷却突然加赠刘伯温太师衔,谥文成。说他“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为什么明朝皇帝在他去世一百三十八年后突然想到赠封他呢?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

其一,跟随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中,许多人被朱元璋杀掉了,所以才轮到了刘伯温。据史家统计,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封功臣三十七人中,在朱元璋去世前,或父或子被杀、被充军、被除爵的达到了三十一人,其中,还不包括被暗害死的。既然这些人已经被朱元璋定为坏人,在神化朱元璋的时候,自然就不能再用这些人来做陪衬了,这样就将原本排在四十名之后的刘伯温,一下提到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位置了。

其二,刘伯温在朱元璋手下担当的是太史令,这个官职除了编制历书等,还负责观察天象,同时,兼管起草文书、策命、记史事、编史书、国家典籍、祭祀等。通过刘伯温来预测朱元璋是“真命天子”更加具有欺骗性。

其三,刘伯温写了许多文章,这样方便在文人中宣传推广。

其四,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开国元勋中,学历最高,又是前朝的进士,让前朝的进士为没有正规上过学的朱元璋当老师,面子上好看,而且,刘伯温比朱元璋大将近20岁。

其五,刘伯温是有文才,又有从军经历的人,适合神化成能文能武的人。

(本篇完)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