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是对600岁故宫的误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031
导读

你兴冲冲地追着清宫剧,管乾隆叫“大猪蹄子”“盖章狂魔”,却不知道乾隆虽然审美“浮夸”,但在位时曾严惩了多起惊天贪污大案,即便是皇亲国戚和高官后代也绝不手软; 研究了一辈子故宫,阎崇年总能在历史的漫天…

全篇3850字 | 阅读需6分钟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故宫的上一个600年,那么她的下一个600年,请别再带着遗憾离开。

近两年,故宫突然成为了“爆款”的代名词。

康熙雍正的表情包,卖脱销的故宫口红,以及滚圆的御猫……

眼看明年故宫就要600岁了,它却像个十足的“新晋网红”,让许多网友惊呼:原来还可以有这种操作!

不可否认的是,故宫正在走进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多人对这座神秘的皇家宫殿产生向往和好奇。

但除了这些,又有多少人了解真正的故宫呢?

你只看到了萌萌的雍正御批“朕知道了”“朕就是这样汉子”,却不知道经他强化的“密折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贯穿了整个清王朝;

你兴冲冲地追着清宫剧,管乾隆叫“大猪蹄子”“盖章狂魔”,却不知道乾隆虽然审美“浮夸”,但在位时曾严惩了多起惊天贪污大案,即便是皇亲国戚和高官后代也绝不手软;

你把各种故宫“爆款”买回家,用贴纸和口红装点你的门面,却不知道这些图案纹理来自哪些御窑瓷器,烧制工艺又为何成为历史绝唱……

没错,故宫很火,但它的走红,让太多中国人把它读浅薄了。

有句话叫做:“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国史”。明清两朝,是对今日中国最大影响的历史时代;

可以说读透了明清史,你就读透了中国的现代。

而明清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又几乎都发生在故宫。

600年间的几代君王,在紫禁城里做出的种种决策,改变了整个华夏大地,也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故宫还是中国最大的文化现场:

它是世界现存的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代表了古中国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它藏有186万余件珍贵文物,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宝,凝聚了华夏文明的最高审美境界。

从历史感受兴盛衰亡,从文物感受到真善美,从人物感受立德立业,从礼制感受日常学养……

以这样的深度看故宫,你的体验就不再只是“到此一游”。

所以,不懂历史,等于错过了故宫90%的精彩,实在太可惜。

说这些,并非是我对故宫有多深的研究,而是从一位老人身上学到的。

他说,“珍宝、建筑、人,大部分人关注的无非是这三样,但是故宫内所有事物都是相关联的,只有全面地了解故宫,才能更好地读懂历史。”

他就是阎崇年,作为明清史学家,在85岁的人生里,他已经到访故宫不下1000次。

每次听他对故宫的史料和趣闻信手拈来,我才知道我对故宫的误解有多深。如果要找一个人带你看懂故宫,全中国恐怕没有人比阎崇年更合适。

“大故宫”第一人、百家讲坛“当头炮”

他是最好的故宫史讲述者

易中天曾这样评价他:“阎崇年是‘百家讲坛’推出的“当头炮”,我只是‘过河卒’。”

十几年前,他头一回上电视讲课,就凭一己之力,让《百家讲坛》从一个连续三年无人问津的节目,一夜爆红,打破历史类节目的收视率记录;

他是提出“大故宫”概念的第一人,连续主讲三季《大故宫》,口碑爆棚;

他的著作《大故宫》出版不到一年,就卖出100多万册,连盗版书都一时脱销。

阎崇年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因为,除了他,没人能把历史说得像故事一般引人入胜,通俗易懂,富有新意,颠覆你的想象。

在大多数人眼中,故宫的史料和支流浩如烟海,根本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即使求助于各种历史书籍,不是以讹传讹的野史,就是背不完的年代表、理不清的人物关系,枯燥乏味。

但听完阎崇年讲的故宫,你的眼前就像展开一张巨幅画卷,一笔一划,全是生动的细节。

研究了一辈子故宫,阎崇年总能在历史的漫天尘埃中,挖掘出全新的史料和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观众问得最多的就是: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和多尔衮结婚?顺治皇帝最后真的出家了吗?他反复对比不同的史料,最终得出结论:孝庄并没有再婚,顺治也没有出家。

•比如,作为中国最长寿的皇帝,89岁的乾隆到底有什么长寿秘诀?他从乾隆的三份膳单,也就是食谱中,找到了他的养生之道。

•再比如,雍正为什么在养心殿办公,而不是乾清宫?他亲自丈量了宫殿之间的距离,发现雍正从寝宫前门出发,走到“办公室”养心殿的后门,仅需要1.8米。因此,他认为雍正搬到养心殿只是为了效率,刮风下雨都不耽误上班;并不是民间流传的“雍正在乾清宫毒死了康熙,心虚不敢住”。

一般人找不到的史料,他都有;一般人不敢讲的观点,他敢说。这背后,考验的是阎崇年深厚的学术功底。

其实,在登上《百家讲坛》的舞台前,阎崇年在历史学术圈里早已成名。

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白寿彝;白先生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光明日报》的创办者之一。

白先生追根溯源的治学精神,让阎崇年深受影响。毕业后他一头扎进了清史的研究工作中,与美国汉学家孔飞力谈笑风生,向宣统帝家人考证过清宫细节……这一钻研,就是六十多年。

他写有《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御窑千年》等二十余本著作,发表满学、清史论文百余篇,作品被翻译成中、英、法、德等多国语言,还创立了北京满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在海内外都有巨大的学术影响。

所以,要从历史角度讲故宫,阎崇年是当之无愧的一流专家。他用毕生的真才实学,证明了他说过的那句话:“要讲一碗水,必须有一桶水的准备。”

读懂了故宫,你就读懂了人生

你可能会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有必要这么了解故宫的历史吗?有什么用呢?

当然有。

故宫600年的厚重历史,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王朝更迭、命运浮沉、聚散悲欢……无论你现在遇到的是顺境还是坎坷,都可以从它的历史中寻找到原型。

从中,你会读懂人性,读懂善恶美丑,读懂值得我们一生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你还会在故宫里找到自己文化的根,收获更高级的审美和情操。这种美的感受,足以帮你抵挡大部分时候现实的丑恶和灰暗。

可以说,你人生中会遇到的所有疑问,都能在故宫里找到答案。

成大业者,必有大境界。用历史的眼光看故宫,你的人生自然会到达不一样的高度。

我认识一位朋友吴岩,是故宫的狂热“迷弟”。

他从中学时就开始追阎崇年讲的《大故宫》,从头到尾看了不下三遍。在阎老师的讲解下,他被紫禁城的魅力深深折服,下决心一定要亲眼去看看故宫。

后来,他高考以高分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如愿以偿来到了北京,又争取到了在故宫博物院做讲解志愿者的机会。

最近见到吴岩,他给我看他业余时间写的关于《明史》的读书笔记。他说,每当我有什么不如意,就翻翻史书,逛逛故宫,所有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到紫禁城里上班,一座故宫,足够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靠近了。”

你看,读懂故宫,不仅能给你的闲暇时光平添许多乐趣,甚至还能为你找到真正热爱的事业。

所以,不要再怀疑历史和故宫有没有用了,听一听阎崇年讲的故宫,你值得过上更高级的人生。

85岁高龄出山之作

故宫600年最好的生日礼物

2012年,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故宫”之后,阎崇年似乎有些淡出公众视野了。

其实,他仍然活跃在历史研究的第一线,只是把更多时间留在了书斋里。他笔耕不辍,几乎每年出版一本历史专著,未来十年的研究计划也已经排得满满当当。

但今年,85岁高龄的他却再次为故宫破例“出山”。

2020年故宫将迎来600年诞辰,他为故宫精心准备了一份生日大礼——花费一年时间,在喜马拉雅上推出了100期音频课程——《阎崇年:大故宫600年风云史》。

在过去一年里,阎崇年每天4点起床,闭门谢客,专心创作,将100期文稿从构思到定稿增删8次,专程飞到上海录制2000多分钟,终于打磨完成了这部诚意之作。

这是他的首档音频节目,也可能是封山之作。不论是老观众,还是第一次想系统了解故宫的新听众,它都将给你全新的内容体验。

首先,阎先生力图做到“自己讲得明白,观众听得明白”,从青少年到中老年,这门课适合全年龄段的每一位普通人。

其次,不同于以往阎崇年任何一次讲故宫,它以时间为线索,将明清600多年历史从头细细捋来,从历史、文物、建筑、艺术等多个角度全面品读。

以故宫为视角,从明清历史看世界历史,以小见大,既有历史细节的温度,又有国际视野的关怀。

宣德炉、甜白釉、掐丝珐琅、鸡缸杯、三秋杯、雍正年窑……他还会手把手教你细品故宫的十余种艺术品,让你不光是凑热闹,还能看门道,拥有高人一等的审美情趣。

•嘉靖帝为什么不愿意住皇宫而要住西苑?

•天启张后在“逆天改命”成为皇后前,要经过哪些筛选?

•明代的官窑瓷器中,哪个批次最好?

•乾隆帝为什么喜欢在字画上盖章?

•……

所有这些有趣的问题,都会在课程中一一得到解答。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故宫的上一个600年,那么她的下一个600年,请别再带着遗憾离开。

听阎崇年讲《大故宫600年风云史》,读懂真正的故宫!

“大故宫”第一人、百家讲坛“当头炮”

阎崇年85岁出山音频首秀

带你听懂故宫600年的历史悲欢

11月30日-12月5日期间

购买本专辑立享券后5折优惠!

或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

上下滑动查看课程大纲:

还在等什么?12月1日起,加入我们一起,与经典为伍,听大师讲书。用最有价值的通识课程,为你的人生赋能。

戳[阅读原文]购买课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有一种爱叫做“在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原创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辣椒传入中国不过四百多年,为何能风行全国?

中日古代战争史

渤海国:被强行纳入韩国历史的“海东盛国”

假如把全国34个省市区放在一个群里

清末奇案“刺马”背后的官场大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