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医生手书的病历和处方像天书让人看不懂,真的是因为忙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89
导读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不是医生的字潦草,而是医生手书的门诊病例和处方潦草。 只不过,对于包括笔者在内多数医生来说,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行业传统,也或许并非刻意而为,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在不知不觉之…

病历上,医生为什么要把字写那么“潦草”?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不是医生的字潦草,而是医生手书的门诊病例和处方潦草。

住院病历和病程记录的字还是很工整的,通常一些辅助检查的申请单上的字,也相对工整。

这是为什么?

因为医生忙?

这个问题并不是只存在于我国,而是世界范围内医疗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外有关该问题的讨论更早,更广泛。

无论国内外,大多数医生给出的答案如出一辙,就一个字:“忙”。

具体地说是:“一天要看XX个病人,需要书写XX份门诊病例,还有N倍XX份检查单和处方需要书写”。

而国外医生还有另外一个“忙”,每天还需要跟保险公司打交道,提交2、3页文件。

诚然,医生每天的确需要处理和书写大量文字和文件,这是不是字迹潦草的根本原因呢?

国外有人专门进行过研究。

1996年的一项研究中,以需要提交检验电子识别系统对手书体的识别能力为理由要求医生和医院其他工作人以最快速度手书相同的文件。

结果医生手书笔迹的易读性并不低于非医生的笔迹,反而是行政人员的笔迹最潦草。

1998年另一项研究中,以同样的理由对比了医院医生和其他人员的手书,结果,医生的笔迹的确更为潦草一些。

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是,医生书写潦草的是字母(文字),数字却相对工整易读。

理由很简单,数字一旦出错容易出大麻烦因而写得工整;而文字相对不容易出错因而更潦草。

显示,笔迹的潦草并非完全无意,时间紧迫至少并非全部理由。

医生手书,或许原本就是一种密码文字

在国外,有人经过深入研究认为,手书潦草是医疗界的一种传统,具有行业自身内在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医生书写的门诊病例和处方,原本就是给“自己人”看得“密码”。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试想一下,传统上,国内正规的医疗体系中,“正规医生”都是在自家药店坐堂的“坐堂医”,走街串巷的“走方郎中”被认为是江湖医,甚至骗子。

“坐堂医”不书写“门诊病例”,看完病只书写处方。

这些处方虽然是开给患者的,实际上,阅读处方的却是自家的药师(过去也叫拉药匣子的)。

处方甚至根本不经过患者或家属的手,直接从坐堂医手中由伙计传给药师。

坐堂医即使上门出诊,开出的处方通常也几乎只能回流到自家药堂。

也就是说,坐堂医开出的处方的读者其实只有自家药师。

在我国,但凡提到医生,好的医生,名医,几乎必然与家传和“祖传秘方”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祖传秘方这几个大字就摆明了告诉你:

医生开出的处方就是保密的,即使经过患者或家属的手,也必然是尔等无法破解的密码。

所谓医生手书潦草的原因,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没有这种“潦草”的密码,用什么来捍卫“祖传”和“秘方”?

只不过,对于包括笔者在内多数医生来说,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行业传统,也或许并非刻意而为,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在不知不觉之间就“随了大溜”,在书写门诊病例和处方时,字迹越来越潦草。在书写需要存档另有要求的住院病历和病程记录时,字迹就“规矩”很多。

在欧洲,事情也如出一辙,他们的门诊病例的读者是医生自己,而处方也主要是自家的药剂师。

更为有趣的是,就在10多年前,由于药店的兴起,同样一种药物,药店价格远远低于医院,有的甚至低5成甚至1倍以上。

由此造成了一个让医院非常头疼的问题,就是全国范围内很大部分医院都面临着“处方流失”。

在“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处方流失”成了很多医院,特别是“吃不饱”的市级以下基层医院的心腹大患。

如何应对?

就是把处方直接密码化,很多药物名称直接以医生和药房约定的代号来代替。

如果有网友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还记得当时关注过这类新闻,你还会相信医生门诊病例和处方的“潦草”真的仅仅是因为医生忙吗?

#清风计划#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