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最火的热播剧当属由张若昀、陈道明等主演的古装穿越剧《庆余年》。大家在看这部剧时的关注点都在男主角范闲的身上,但我却很欣赏范闲的弟弟—范思辙,在剧中范思辙是一位以霸道出名的恶少,出生权贵、从小娇生惯养让他成为了一个混世大魔王,干了非常多的鸡鸣狗盗之事。但我真正欣赏范思辙的是他那喜欢敛财却不为财的品质。
《庆余年》
其实,范思辙热衷敛财的背后,却道出了千万子女的心声:想要得到父母的肯定。
为什么说范思辙热衷敛财的背后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肯定?
其实在剧中就已经给出了答案,那是范思辙的父亲户部侍郎—范建在怀疑范闲的行踪泄露跟范思辙有关后,让范思辙跪在门外反省,范闲得知消息后到书房找父亲范建替弟弟范思辙求情的一段话:
范闲:“范思辙的确贪财,但您想过原因吗?”
范父拿起一块糕点给范闲,意思让用糕点堵上嘴。
范闲:“我问过若若,放鹰逐犬、吃喝嫖赌,范思辙一概不沾,那他贪财是为了什么?”
“还有,他并非一无是处,商贾之术,财务筹算,范思辙有天赋之才。”
范父:”可是,那终究不是什么正道。”
范闲:“正不正道先不讨论,他痴迷于敛财是为了什么?因为您是户部侍郎掌管天下钱财,范思辙与别人动手也是因为别人冒犯了您,在范思辙心中,您是他最崇拜的人。”
范闲:“正因为您是户部侍郎,范思辙才会痴迷于商贾之术,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下意识里,希望能够帮到您”“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您的欣赏。”
范闲说出范思辙热衷敛财的真实原因
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拼命表现,为的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赞赏和肯定,即便是有的人已经是名人或着明星了。
著名演员姜武在外人看来,已经是十分成功了,但在一次采访中他却坦诚:“我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因为从小不管他多么努力,不管做的多么好,父母从不会称赞他。即使现在自己得了奖,买了房子,父母也都没称赞过他,仿佛这一切都是他应该做到的,这曾经一度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毫无价值的”。
三毛在《一生的战役》一文中提到她因为父亲在一张留言条中对她说了“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的话而生出万千感慨来:
“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原来三毛在原生家庭里一直充满自卑,与母亲可以包容孩子错误和缺点的性格不同,父亲总是一副严苛的样子,所以三毛非常希望能得到父亲的肯定。
姜武微笑的背后却是不自信
孩子为什么想要得到父母的肯定呢?
1、为了得到归属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这一需求,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当孩子从妈妈身体分离的那一刻,脱离了妈妈身体的庇护,在面对陌生的环境会感动恐惧和不安。为了减少恐惧,孩子会从妈妈那里寻找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随孩子的成长会渐渐依赖这种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属于家庭中的一员,在这个集体中,自己是被其他成员所接受和认可的,自己在集体中是有价值的,必须存在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当孩子有了归属感以后,他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可靠的,并由此建立起对世界和对自己的基本信任。
2、为了向偶像证明自己。
对于一个年少的儿子来说:父亲就是偶像。在孩子的眼中:父亲是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孩子们会学父亲走路的样子,学他说话的语气,偷穿他的衣服和鞋子。在生活中,孩子会竭力地取悦父亲,试图从父亲那里获得认可与接受,也希望向自己的偶像父亲证明自己也可以像他一样。
《庆余年》中的范思辙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特别崇拜自己的父亲,视父亲为偶像,为了能帮到父亲,也为了能向父亲证明自己,他学习了当时被认为不是正道的商贾之术。正如范闲对范父说的那样:“正因为您是户部侍郎,范思辙才会痴迷于商贾之术,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下意识里,希望能够帮到您。”
3、为了获得更多的能量,摆脱内心的空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作品《妈妈级生命的意义》里有这么一段:在自己的梦里梦到了一直在追问妈妈:“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寻求妈妈的肯定,醒来后发现其实妈妈已经去世10年了。
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已经被许多人深刻在心里。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希望内心得到更多的能量,这会让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空虚。正如前面提到的姜武,就是因为深刻内心的愿意—得到父母的赞赏,一直没有得到实现,这让姜武曾一度感到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
只有被父母肯定,孩子才会有充足的能量去面对更多困难,让孩子完成自我肯定。
向父亲证明我也可以像您一样优秀
就像孩子渴望得到父母肯定一样,父母不喜欢肯定自己的孩子也是有他们自己的理由。
父母为什么不喜欢肯定自己的孩子?
1、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超越自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许多父母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还处在童年期的孩子:给孩子制定超出其自身发展规律的计划,其实这就像在玻璃外面放孩子喜欢的零食一样:孩子只能看到却吃不到。
生活中有许多妈妈喜欢跳舞,但或许由于小时候没有条件以至于没有学成。到了自己有孩子的时候就拼命让孩子去学舞蹈,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
父母对孩子期望比较高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大多数家庭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家长把自己未达成的梦想,强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并且还理所当然的觉得孩子有义务去帮自己完成未尽的梦想。
2、认为不给予肯定,孩子才会更努力。
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曾说过,“否定只是人们阻止他人前进的一种方式”。
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努力不给予肯定,孩子就不会产生骄傲的心里,孩子会更加努力。其实不然,不肯定实际上就无声的否定,这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积极性,他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认同,自己做的事是毫无意义的,从此会失去进取的动力。
3、孩子努力的方向不是自己想要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曾说过:“越是纠正偏执的人,那么这个人就会在偏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努力。如果方向不对,父母就会否定孩子的努力,但或许父母没想到:越是否定孩子某一方面,孩子就会像阿德勒说的那样:会在你否定的那方面越走越远。《庆余年》中的范思辙便是这样一个人,范父否认他学习商贾之术,这不但没有打消范思辙学商贾之术的念头,反而更热衷商贾之术,因为在他看来:父亲否认自己不肯赞扬自己,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只有继续努力学习商贾之术,父亲才会肯定和赞扬自己。
4、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虚荣心。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着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人都有贪慕虚荣的一面,看看人这一生:小时候比学习;长大得比工作、比婚姻;老了比孩子。父母也是人,自然也免不了俗,当成为父母后比的自然是谁家的孩子优秀了,而且大多数比的还在自己比较在意的那一方面,这就会让父母忽略了孩子的其他方面。
就如《庆余年》中的范父,他身为户部侍郎位高权重,结交接触的也都是朝廷里的权臣,相互间自然的也就会比较自己孩子的才华,当范父看到范思辙不学无术的样,虚荣心得不到满足,心里肯定不好受。从范父的言语间就能感受出来:“他让我失望太多次了,文也不行,武也不就,成天游手好闲,简直一无是处。”,从范父的言语中也能感受出来范父更在意儿子在文、武方面的成就,其实也就是儿子要在他在意的地方做的好那才算是好。
范父否认范思辙在商贾之术上的努力
既然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而父母也想孩子变得更好,而之前父母的方法也没起到什么作用,父母为什么不换个方法、换个思路来让孩子变得优秀呢?
父母该如何正确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表达赞赏?
1、要正视孩子,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待。
教育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父母应该正视孩子自身的情况,对孩子的期待也不能脱离孩子自身的情况和客观发展规律,不能以成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应该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和事情。脱离实际的期待,更多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无力感,打击孩子的进取心。
2、换位思考。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看待孩子做事努不努力的时候,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处在孩子那个阶段,是否会做的更好,如果不能做的更好,那就应该肯定孩子的努力。
父母要换位想一下,如果自己处在孩子的立场:自己做了很多努力,父母不给予肯定甚至还无视,那种滋味是怎么样的。甚至父母都不用换位思考,只要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就能体会得不到父母肯定的滋味,难道非要把伤害一代一代传下去吗?
3、如果赞赏,就请大声说出来。
据日本《读卖新闻》网站报道,筑波大学教授安梅勅江等研究人员在2005年至2008年间,以大阪府和三重县约400名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向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和观察亲子行动等,了解他们在出生后4个月至两岁半之间的心理发育情况。
结果显示,如果父母在婴儿出生后4至9个月内经常对其表扬,这些孩子在长到1岁半时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同龄孩子。
可能是受“谦虚使人进步”的影响,中国的父母一般都不太轻易表扬自己的孩子,怕表扬完孩子后,孩子产生骄傲的心里。其实不然,父母的肯定才是孩子进步的动力,只有得到父母的赞赏和肯定,孩子才能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对的,自己这么做是值得的,他才会更加努力的去做事情。
如果想让孩子进步,那请肯定和赞赏他,而且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孩子,你做的真棒,你是父母的骄傲!”
主动赞赏自己的孩子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当孩子感到被爱、被肯定,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优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想真正让孩子变的优秀,就请正视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的努力,大声说出赞赏孩子的话语,让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的努力,让孩子知道他的努力是有意义的,这样孩子才会更加坚定自己的努力,才会朝着更优秀的方向进发!
更多教育知识请关注我,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