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还有二十多天
南京很多地方已经换上圣诞装饰
为圣诞节做准备了
有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话说
在南京过了这么多次圣诞
以前南京的圣诞节是什么样的?
也是这么早准备的吗?
酒食客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
很遗憾的告诉大家
历史资料里
有关以前南京圣诞节的内容
特别的少
我太南了!!
但是!
在寻找材料时
酒食客发现
“圣诞”一称在我国早有出现
中国古代怎么可能有圣诞节呢?
这不是因为古人称皇帝为“圣上”嘛,圣上寿诞之日,也就是皇帝过生日,可不就是“圣诞”吗?
虽然有点矫情,不过按照字面理解,也确实没毛病啊。
如康熙五十二年《吴城日记》记载“圣诞前后日,苏城自织造府至城外下津桥,一路悬灯结彩,设香案,游人妇孺如在锦绣中行。”
好了好了,还是说说西方正宗的圣诞节吧!
清朝末年,大量的传教士涌入国内,带来了基督教义同时也带来了圣诞节,用文化上对国人进行西式洗脑。
当然很多小老百姓是不能接受,一个外国人的生日被称为圣诞的。他们仍按照农历,过冬至节。
当时就连“圣诞老人”的名字还没固定,什么“圣诞老翁”、“圣诞老公公”、“散克特老师”、“圣诞叟”等怎么称呼都行。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圣诞老人”才逐渐成为主流称谓。
1920年,上海青年会的吉尔达在《申报》上说“往昔只临泰西各地,近乃欣然与中华人士相接,其所得之待遇,日形隆盛而新奇”。
看到没,圣诞节在1920年时还是个新鲜货,属于新潮。
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圣诞节开始突破在华洋人的小圈子,将普通中国人纳入耶稣诞辰庆贺。
南京的圣诞节也不会过的太寒酸。
网上有一篇小文章《半个世纪前,老上海的圣诞节怎么过》,里面例举了当时上流人士过圣诞的几个必买的东西,惠特曼巧克力、威廉·本威士忌、Chesterfield香烟。
南京的有钱人在圣诞节时,肯定能会收到这些东西,然后再去宝庆银楼这类地方弄奢侈品当圣诞礼物。
到了这种时候,商家们肯定是要有点动作的。
精明的商人也利用圣诞节兜售商品,试图打造“购物节”。
1947年12月25日当天的《中央日报》称,当时南京的不少商家广告都在打圣诞牌。
位于朱雀路58号的重庆大陆袜衫厂,在广告中称“圣诞节赠送大型日历一天,购货满二拾万元送一组”;位于建康路246号的国际呢绒服装公司,则称“恭祝圣诞,一年一度大特价,各货照码一律九折”;位于中正路80号的金谷服饰公司,在广告中不仅打出了九折特价,还直接用上了圣诞老人图像。
许多国货还针对中国文化的特点,对圣诞老人的形象做了改变。
在中华自来水保温瓶的广告中,圣诞老人戴着中国式的棉帽。隐约可见戴着中国式棉帽、抱着保暖壶的圣诞老人。
当年的商家比较朴实,促销手段就是门前放一个宣传海报,和现在新街口上动不动就放一个两三层楼高的圣诞树什么的比起来明显低调很多。
这样看来,20年代的南京圣诞的气氛肯定是有了,档次也应该不低,起码当时的政府和商家是把圣诞当成正统节日来对待的。
话说,要想节日过得好,必须放点假!
清末到20世纪早期,人们还处于对耶稣圣诞节的观察阶段。
人们通过观察租界里洋人放假、装饰及弥撒等节日习俗,对耶稣圣诞节有所了解。
但是了解过程中也有偏差谬误。
由于圣诞节的时间与冬至接近,圣诞节就被叫做“外国冬至”。
在清朝过冬至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不是小事,在当时过冬至可是要放假的,亲朋好友之间也是要相互赠送礼品的,因此有“冬至如过年”的说法。
在国人的眼中西方人过圣诞是学自己过冬至来的,毕竟冬至怎么说都是在圣诞前面不是?
至于放假,1929年12月25日圣诞节,长沙海关署税务司倒是允许海关工作人员在圣诞节这一天休假,“为布告事查本月二十五日为耶稣诞辰,又十九年一月一日至三日为新年之期,本关于以上各日均照章封关,停办公事”。
照上面这段资料来看,圣诞节放假完全是有事实依据的、切实可行的、有严格规定的~
然而,在南京这边,完全没有找到圣诞放假的资料。
没假就没假吧,反正圣诞节活动都在晚上,比如参加教堂的圣诞节活动什么的。
当然,清朝统治时期的中国,由于清政府的腐朽封闭,西方人传教也遇到重重阻碍,教堂被中国老百姓排斥,圣诞节自然在清朝大部分地区没有市场,不过一些达官显贵对圣诞节倒是颇有兴趣,只不过仅限于极少一部分而已。
据《南京民俗志》记载:1920年代,南京作为首都,引进了不少西化风俗,一些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的上层人士,热衷于赴教堂参加礼拜,也有的在家庭召开圣诞晚会,名媛绅士已受邀为荣,竞相赴会。圣诞晚会开始成为上层社会的社交活动。
当年胡适留学时也有过这个(图新鲜)想法,但他参加了教堂的圣诞活动后却表示:
“有儿童数十人,结队高歌颂神之歌。坛上牧师合十行礼,俨如佛教僧徒,跪拜起立,沓沓可厌。其所用经文及颂祷之词,都不可解,久之,始辨为拉丁文也。吾敢言座中男女十人中无二三能解其词义者。此与佛教中之经呪何异乎?”
在这里给大家简单的翻译一下胡适这段话的意思:
当年胡适参加的是天主教活动,放到南京,就等于是去了石鼓路的天主教堂。
去石鼓路教堂参加活动的那些小文艺们(不管过去还是现在),肯定也会和胡适一样,进去以后就正儿八经的干坐着。
除了教堂活动,民众自发举行的圣诞节活在南京应该不多。
毕竟前面也说了,圣诞在当时依旧是新鲜事物,除了政府的和一些富足的家庭会举办活动之外,一般人在圣诞节当天最多也就看看热闹,好奇一下。
当然,也不保证会有土豪在夫子庙搭个戏台,弄个“圣诞联欢晚会”什么的。
南京那时会不会也有这种活动?
哦,差点忘了,还有走在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这个群体绝对不能忽略。
20世纪30年代以后,耶稣圣诞节俨然成为一个常规的节日,形成了以逛百货、通宵跳舞、吃大菜为主的娱乐狂欢活动。
一些大学生会聚集到学校体育馆里,猜谜、唱歌。
感觉和一般的学生活动没啥两样好吗......
做礼拜、唱颂诗、音乐会、化装比赛、聚餐、游艺会、募捐等都成了常规项目,有的学校还在圣诞节开放了女生宿舍,前往参观的男生真是络绎不绝。
至于为啥要在圣诞节开放女生宿舍?这一点真是弄不明白。
好了!让我们试着还原一个上世纪20年代南京圣诞节的大致样貌吧。
12月22日-23日
新街口和北门桥附近(当时南京比较繁华的地段)的一些商家开始为圣诞节做准备,窗户上贴满圣诞打九折(好像都只打九折)的宣传告示,但门前不会放圣诞老人的雕像。
那时除了新街口比较宽阔,评事街和北门桥都属于传统的窄街巷,不适合放圣诞老人。
24日,平安夜到来前
南京的一些大学生率先开始过平安夜(吃喝玩乐要赶早),学生们一起聚集到封闭的学校体育馆里,猜猜迷,唱唱歌。
大概是这样的?
大概疯1点以后,聚会的代表会说几句话,大意就是大家这次好吃好喝,玩的尽兴,平安夜快乐blablabla......
说白了和新年元旦举行的活动差不多,图一乐呵。
与此同时
在学校的活动开始的同时,乐山路基督教圣训堂、太平南路的圣保罗基督教堂、莫愁路基督教堂、江苏路圣保罗基督教堂都“张灯结彩”,一群小清新在晚上7点左右,开始成群结对的走进石鼓路天主教堂。
虽然他们根本搞不清天主教的仪式,但依旧一边顶着头上的问号,一边跟着外国人一起唱诗祷告,等到了1点才发现,原来教堂里根本没有免费的烤火鸡吃。
至于一般老百姓嘛
上午起床。“咦?今天x老爷穿的很喜庆呀?”
中午吃饭“咦?店门口咋多了一排告示?”
晚上逛街“咦?一群小年轻全跑洋人的庙会去了?”
半夜惊醒“咦?房子里怎么冒出个红色的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