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和不爱的男人结婚,独守空房41年,晚年怒吼道出一生委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39
导读

鲁迅出生在大家庭,那个新旧更替的年代,父母包办婚姻的旧俗尚未完全被废除,鲁迅也是在这样的旧式习俗下,被迫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朱安。 或许,不碰新娘的一根头发丝,婚后第三天就离家前往日本的…

鲁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留下的很多作品至今都被大家追捧,鞭挞醒了那个年代的很多中国人,是中国近代文坛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还有很多被选进国人教育的语文课本中。

提到鲁迅,大家都会不由自主的尊称一声,先生。鲁迅这一生,为中国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对于一个叫朱安的女人来说,鲁迅此人,却是她一辈子的苦难来源。

鲁迅出生在大家庭,那个新旧更替的年代,父母包办婚姻的旧俗尚未完全被废除,鲁迅也是在这样的旧式习俗下,被迫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朱安。

朱安是典型的旧式家庭下教育出来的女人,裹过足,从小学的是三从四德,温顺贤良。而鲁迅,在日本留学,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身上穿的是西装,是个喝过洋墨水的思想超前有为青年。对旧社会和旧思想都充满排斥的鲁迅先生,又怎么会满意一个“旧式产物”妻子呢?

尽管如此,为了不让母亲失望,鲁迅先生还是回国同朱安举行了婚礼,只是他的拖拖拉拉,不愿回国,与他有婚约的朱安,已经拖到29岁,已经是老姑娘了。还是他的母亲看不下去,装病,写信将鲁迅骗回家。

鲁迅的父亲早亡,是母亲将他一手培养大的,所以他对母亲很是孝顺。感念母亲苦心,鲁迅先生最终还是不吵不闹,领命结婚。

结婚后,鲁迅并没有碰朱安,而是在结婚后的第三天,继续返回了日本,将朱安留在了家里。就这样,朱安开始了自己长达41年独守空房的日子。

或许,不碰新娘的一根头发丝,婚后第三天就离家前往日本的这一行为,是鲁迅先生对家里包办婚姻的一种无声反抗,尽管这一行为在当时看来,反抗旧习俗,是新青年所推崇的,但谁又站在朱安的角度想过呢?如果不喜欢,不如一开始就坚决反抗,不娶这个女孩子。

从进门到故去,朱安都没有被丈夫碰过一下。空占着大家庭正妻的名头,矜矜业业服侍鲁迅的母亲,尽管沦为大家的笑柄,朱安也还是日复一日的在家盼着丈夫回来。

可就在朱安待在家里,盼着丈夫的同时,鲁迅在日本遇到了许广平,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子。两人很快结婚,有了一个儿子,名叫周海婴。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为唤醒国人思想而鞠躬尽瘁,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朱安,在当时甚至被一些激进青年称之为“旧社会给鲁迅痛苦的遗产”,这样的话何其诛心。

朱安不过是被封建制度压制下的千千万万女性之一罢了,如果不是嫁给了鲁迅,有谁会知道她,又有谁会记得她?

在鲁迅先生眼里,朱安是他母亲的太太,不是他的太太,朱安,不过是母亲留给他的一个礼物,他只负责赡养义务罢了。

朱安何尝没有想过改变,何尝没有想过挽留,只是这样封建教育下长大的她,不善言辞,不懂表白,理解不了新青年的新思想,也听不懂他们时不时蹦出来的洋话(英文),她和鲁迅之间,仿佛隔着十几年的鸿沟,别说交心,连基本的沟通都是困难的。

而许广平,她自信,有主见,听得懂洋文,肚子里有墨水,脑子里有想法,能跟鲁迅先生有共同语言。这样的年轻女人,朱安甚至连竞争的想法都提不起,已经一败涂地了。终究,是她输在了前头。

尽管包办婚姻这样的旧制度给鲁迅带来了痛苦,但是谁又能说,朱安比鲁迅好过呢?我想,朱安才是那个受伤害更多的人吧?

鲁迅先生接受西方教育,有能力,也有胆魄冲破旧制度的钳制,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由恋爱,同许广平幸福美满。而朱安,谁来解救她呢?到死,她的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一生无子,连死前想要葬在鲁迅身边,都没有人理她。

朱安为了周家,几乎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在鲁迅死的时候,朱安回忆自己的一生,激动的喊道:“你们总说鲁迅的遗物要保存,我也是他的遗物,你们要保存我啊!”这是朱安对自己一生的不公遭遇的呐喊,只是又有谁会理她呢?

在那个主张自由恋爱,独立自强的年代,朱安不过是新思想将旧制度碾压破碎的炮灰罢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炮灰,这样饱受旧制度残害的女性还有千千万万。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