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之后无”比改朝换代更可怕的,是精神的阉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43
导读

多少志士至死都不愿意屈服,多少反抗与忠诚连满清都敬佩有加,从遥远的北京一直到南方的越南,大明王朝战斗到了最后一口气。受到朱熹理学和陆王心学影响的明朝士大夫,将忠诚刚烈印在了自己的骨子里,士可杀不可辱,在明朝发…

导语

三百年前的那个冬天,寒冷的厉害。独守国门的天子,迎来了他人生最后的结局。城下是数十万乱军,身后是一片洋洋火海。他选择了自缢,自觉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他留下了大明身后剩下的万里山河。

于是,我们看到了之后二十年,横贯整个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血泪反抗。多少志士至死都不愿意屈服,多少反抗与忠诚连满清都敬佩有加,从遥远的北京一直到南方的越南,大明王朝战斗到了最后一口气。

他死去了。

1644年,崇祯帝自缢,满清入关。天下缟素,山河破碎。

两百多年后,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打破了最后的封建王朝,大清寿终正寝。

相较于两百多年前入关时候的天地震动,满清的死亡似乎悄无声息。就像是一个巨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所有的生机就已经死去。除了孙殿英软绵绵的、表里不一的复辟之外,满清的覆灭相较于大明,几乎没有泛起一点水花。

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结束了,简单的几乎让人感到好笑。没人站出来吗?天下的百姓都到哪里去了?那曾经誓死不屈的精神呢?那曾经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骨气呢?那面对任何外敌都不甘屈辱的骨气呢?

我没看到。

它们被阉割了。在1644年的那个冬天,在满清改天换地的那一刻。

一:大明

读过明史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也许明朝不是中国历史上实力最强大的一个朝代,但是他一定是最强硬的一个。

大明开国三百年,不和亲,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哪怕暴民大军压城,哪怕瓦剌大军围攻首都,哪怕皇帝不幸被俘,哪怕满清与李自成前后夹击,大明到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还想着兵分两路去反击。

大明的臣子刚烈也是出了名的。文人轻死而重名,顾炎武,王夫之,王阳明,这些明朝大家哪一个不是极其刚烈,上马提刀下马提笔的狠角色。受到朱熹理学和陆王心学影响的明朝士大夫,将忠诚刚烈印在了自己的骨子里,士可杀不可辱,在明朝发扬到了顶峰。

明朝一开始就是一个有脊梁骨的国家。这可能和明朝最初是如何建立的有很大的关系。朱元璋带领着明军从建立开始,一步步的击败每一个割据的政权,最后直接面对欺压了汉人一百多年的元朝并战而胜之,收复了从唐末开始就没能拿回来的烟云十六州,从精神上就是无比昂扬向上的。

这一口气,撑起来就不会再低下。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朝都快要了命了,明朝朝廷也闭口不谈割地赔款。

从一开始,朱元璋就立了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整个明朝时期,北京城被围困过三次,皇帝都被抓过俘虏。但就是这样,也依然是文死谏,武死战。

嘉靖时期的治安疏,万历三大征。哪怕万历几十年不上朝,臣子还是殚精竭虑。这是胸怀与忠诚。解缙、于谦、张居正、顾炎武、王夫之、王阳明,他们是明朝士大夫的缩影,也是明朝忠诚与骨气的缩影。

纵观历史五千年,只有明朝臣子刚烈如斯。从一开始,明朝的建立就注入了延绵不绝的刚强。

第二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天下人的影响。相较于清朝官员对皇上甚至自称是奴才的做法,明朝臣子就刚硬的多。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官方标准读本,无数士人都受他的影响非常深远,自有一种“正义在我”的自信,敢于同掌权者对抗。

这种儒家气息强调人的社会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化士人应该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甚至于为国捐躯、为民请命。使他们有强烈的气节,可以为国家、为心中正确的主张舍身成仁。

经过了儒学教化的明朝官员,大多更重视的是自己的名声,而对生死不太在意。也许今天的我们可以了解这些信息却无法理解,但是那个时代的士大夫把名誉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杨慎。不重眼前之利,重视青史留名。

无数武人也依旧壮烈。张煌言,南明三大柱石之一。本为一介书生,面对国家危亡,弃笔从戎,高举义旗,聚众十数万,三次率兵北伐,可惜无力回天,被俘后誓死不降,慷慨就义。

沐天波,大明最后一位黔国公,世受国恩,多次婉拒永历帝的加封,只愿与大明共存亡,追随永历帝生死不弃,为救永历帝战死缅甸。

这样有骨气的大明,到最后一刻依然壮烈。

二:精神阉割的大清

大清自己是有骨气的,那时他们还叫女真。当时的忠诚和勇气连明军都闻风丧胆。

“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八旗所向睥睨,自己的刚烈勇气不输大明。

然而问题在于,他所统治的国民,是被精神阉割过的。和元朝一样,清朝的建立对中原来说都是外敌入主中原。所不同的是元朝的短命是由于他们汉化不完全,精神阉割也不彻底。而满清更明显做的更好,因此清朝比元朝活的更长。

1:建立

清朝建立在背叛、杀戮、卖主求荣、卑鄙无耻之上。因为他所依靠的最大的核心力量不是他自己,而是汉族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各种明朝的叛徒,走投无路的强盗都合起伙来掐灭最后一丝大明的火苗。所有忠诚于大明的臣子都被杀掉,“识时务者为俊杰”成了当时最高的信条。

三百年来建立的儒家忠诚不屈的风骨就这样毁于一旦,忠诚被写成罪大恶极。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无数残暴的事迹,血流成河数百万。

在这样的尸山血海与叛徒杀戮中建立起来的大清,就这样戳破了苦苦撑住三百年的大明的最后一口骨气。以至于这口骨气一旦被戳破,几百年内都再也不会重新建立了。

到了乾隆时期,越发感到风气涣散,朝中大臣奴颜卑漆,社会百姓毫无气节。于是朝廷不得不下令编纂《胜朝殉节诸臣录》,对当时抗清的忠臣大肆夸奖,希望为前朝的忠诚臣子著书立传可以恢复原来的骨气。

可是太迟了,一切都太迟了,已经被推倒的气节又怎么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重新建立呢。

日渐僵化的八股取士,日渐严厉的“文字狱”,无一不在束缚着天下士人的骨气与思想。麻木与现实充斥了他们的脑子,让他们去想着和前朝士人一样挺身而出,直言劝谏为国捐躯?

不存在的。看看《官场现形记》吧,那里记载着那时失去了所有风骨骨气的士人,那才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2:制度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

我一直觉得这是满清做的阉割精神方面最完美的答卷。他们是怎么想到的呢?废除原先的发型,废除原先的服饰。这两个东西就像是压住孙悟空的五指山,压住了原先天下人的最后一点精气神。

那长长的辫子几乎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提醒着你,你是奴才,你是狗。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自己占领与屈服,每时每刻都在异化自己内心里的最后一丝反抗。

剃了头,代表着屈服,换了衣服,带来的是文化上的征服。随着长长的头发一起被剪下来的,还有明朝遗民所有的骨血。从此以后,少了数千万的昂扬向上的不屈儿郎,多了数千万低眉顺眼呼来喝去的奴才,岂不美哉?

这样一直沉淀着到了近代,像被打了麻醉一样的国民,割去了精神气的国民。生活在本就靠着背叛发家的朝廷之下的国民,又怎么样醒来呢?

那曾经两千年未曾断绝的上古君子之气,那曾经强盛辉煌不屈不挠的精气神在哪里呢?当清朝最后走向末路的时候,他发出的不是野兽垂死之际的哀嚎,而是将死的瘦弱之人默无声息的叹息。

结语

我们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想如今的时代一样有着昂扬不屈的精神,但是我们确确实实有过大明那样的傲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后的前进依然要依靠着他的精神内核。

精神被阉割了的国家就像是一个活在梦里的行尸走肉,他迎来的是停滞,是衰微,是亦步亦趋,是不思进取。

我一直觉得,不管怎样发展,最后的出发点都在于人,而不管人怎样发展,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于精神。昂扬的精神能够催生出一个伟大的时代,不屈且刚强的精神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真正美好的时代最终的核心。

大明与大清都已经成了过眼云烟。历史有太多的巧合,也有太多的遗憾。只是我也曾经忍不住想,大清发出的最后一声叹息里,是否有过对两百年前的那个冬天的思考。

1:《明史》——————汤纲,南炳文

2:《晚明史》——————樊树志

3:《清史稿》——————赵尔巽

4:《清朝大历史》————孟森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