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就妥协?没有原则的父母,养不出有规矩的孩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94
导读

当孩子习惯了通过“无理取闹”、”撒泼打滚”去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愿望,他便学不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凡事只考虑自己的需求。 所以,父母在孩子3岁前,一定要学会拒绝孩子,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决不能轻易…

作者:花之恋

昨晚,我一岁7个月的儿子哭得撕心裂肺,而且足足哭了半个多小时。

原因仅仅是,到了睡觉时间他突然指着手机要看动画片,而我坚决不给。

当时,我抱着他,试图学猫叫狗叫、看窗外的星星转移注意力,可是完全不管用。

我耐心哄着他:“好晚了,要睡觉觉了,明天再看,好不好?”可他就是拼命地挣脱我的怀抱,到处找手机。

他奶奶不忍心看着孩子如此伤心难过,特别想拿手机满足他,被我制止。

最终孩子哭累了,睡着了。

看着他满是泪痕的小脸,我既心疼又无奈。随着他的长大,小家伙越来越喜欢用哭闹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我不禁想:

孩子为什么会“不达目的”不罢休?
我到底应不应该妥协?

01“小天使”变“恶魔”

经常听到宝妈们吐槽,自家那个曾经乖巧温顺的小天使,如今已变成了磨人的“小恶魔”。

到了饭点了,偏要吃零食;
该睡觉了,还吵着要玩;
看到手机,就闹着要看动画片;
……

你要是不满足他,就大哭大闹,甚至各种“撒泼打滚”。

真是让人伤透脑筋!

其实这是孩子长大了的标志。

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曾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阐述道:

婴儿长到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所以就表现得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

0-6岁的儿童,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婴儿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成人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

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他们希望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主。

但他们并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只能用一些特定的行为与语言,来捍卫内心的想法和意愿,来证明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预示着孩子心智在不断发展。粗暴地阻止孩子对自我的表达,只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容易屈从别人。

所以,我们不妨以平静的心态接受孩子的“独立宣言”,同时,也要抓住这个关键期,教会孩子必要的规则,让孩子学会适当约束自己的行为。

否则,孩子的“独立”就会变成任性与为所欲为。

02一味妥协,“小恶魔”变“熊孩子”

面对孩子的哭闹,很多父母不忍心看到孩子伤心难过,于是就忘了规矩与原则,盲目妥协,就像《妈妈是超人》中的马雅舒。

女儿不想吃饭要吃冰淇淋,一哭,就给;不肯睡觉,对妈妈又踢又打,一哭,就抱;不想上幼儿园,一哭,差点抱回去。

聪明的孩子,从此知道自己拥有了一招制胜的“法宝”,只要不停地哭,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马雅舒的一再妥协,让女儿米娅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出现各种任性行为,甚至面临被幼儿园退学的风险。

当孩子习惯了通过“无理取闹”、”撒泼打滚”去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愿望,他便学不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凡事只考虑自己的需求。

而一旦你将来不得不拒绝他,他便难以忍受内心的挫败感,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失控行为。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12岁男孩因为家长不给他买玩具,就当街殴打家长、怒吼、拽头发、掐脖子,看得人心寒。

正是父母一味地妥协与纵容,使孩子变成了为所欲为的“熊孩子”。

恰如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所说:

“孩子3岁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满地打滚;

可当他15岁时,他可能会自残、自杀和你争吵;

但当他20岁时,可能会怨恨你,甚至攻击你。”

所以,父母在孩子3岁前,一定要学会拒绝孩子,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决不能轻易妥协。

03有规则的爱,才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许多父母都明白规矩的重要性,所以绝不会一味妥协;但是他们却很难做到爱与规矩并存。

当孩子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他们很可能会选择粗暴地制止孩子。

朝他发火大吼:“不许哭”;
假装离开:“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冷处理,对孩子不予理睬,“让她哭吧,不要理她。”
……

这样的做法无法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认同规则,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规矩和爱》一书的作者曾说:在做规矩的过程中能把爱体现出来,不仅需要有极大的爱心,还需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

父母要在坚守原则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尊重。

  • 尊重孩子的需求,接纳孩子的情绪

有一次和朋友在外面吃饭。

面对丰盛的食物,朋友的孩子东东却要求妈妈现在、立刻、马上把新买的乐高玩具给他玩。

被拒绝后,他便开始大哭大闹:“我就不吃,我要玩!我就要玩!”

眼看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朋友却只是温柔地对孩子说:

“宝贝,我知道你现在很想玩乐高,迫不及待想把它拼成你喜欢的造型。”

“被妈妈拒绝了,你觉得很伤心。”

“但是我们还是要等到吃完饭才能玩,这是规则,必须遵守。”

慢慢地,孩子停止了哭泣,开始吃饭。

这位妈妈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

孩子哭闹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表达共情,尊重孩子的需求,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我知道你很想……”
“你现在很伤心,很生气,……”
“但是,我们必须遵守规则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的作者曾经说过: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箱。

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他们能很快平复情绪,并接受父母的要求,遵守规则。

  • 用爱与耐心,陪伴孩子宣泄情绪

有时,当我们表达了对孩子的共情与接纳后,孩子依然会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继续哭闹。此时,父母一定不能失去耐心,情绪失控,责骂孩子。

孩子需要时间完整地体验受伤的情绪,以获得自我疗愈。

哈佛大学讲师、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 David曾经提出:

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情绪敏感力,而取决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时候他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

粗暴地阻止孩子负面情绪的宣泄,不利于孩子情商的发展。父母要以足够的爱与耐心,陪伴孩子完全地释放情绪。

著名的好莱坞明星贾斯汀· 巴尔多尼对待女儿哭闹的方式曾赢得无数掌声。

他的女儿在公共场所失控狂哭尖叫!他和孩子的爷爷却只是平静地观看着,不为所动。

他们不因孩子众目睽睽下哭闹而羞愧愤怒,却充满怜惜地陪伴着孩子,给她足够的时间宣泄自己的情绪。

贾斯汀说:她拥有我们无条件的爱,我们愿意为她付出所有,但是,她得自己面对自己的情绪。

小时候,我爸总会让我自己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从不对我大发雷霆:“不要哭了!你真是太丢人了!”这样的情绪教养态度对我的情绪人格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所以,我也要给我那哭闹的女儿同样的宽容,让她知道可以表达情绪,只是她得学会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以,当孩子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挫败感,告诉孩子:你想哭就哭一会吧,没关系,我会陪着你的。

  • 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

父母不可以认为孩子年龄小,什么都不懂,就简单粗暴地把规则直接告诉孩子,让孩子遵守。

其实,孩子才是规则培养活动的主体,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考虑孩子的感受,那规则便成了父母的强迫命令。

如果我们让孩子成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多以尊重的态度和孩子商量,我们更容易赢得孩子的合作。

《21招,让孩子独立》一书的作者叶壮曾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历。

我把“在商场碰到了想买的玩具”作为议题,与孩子共同商讨。

最后作出决定:如果看到想买的玩具,我们就把玩具拍照,回家后还想买,就在网上买一个一模一样的。

所以孩子每次看到心仪的玩具,从不抱紧大哭,而是让我们赶快拍照。回家后我们当着他的面下单。

一开始,我们担心孩子会“贪得无厌”,但后来,我发现这种“我想要我爸就会给我买”的坚定感,反而让孩子不那么贪恋玩具。

所以,父母不妨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规则。比如,同孩子商量,几点睡觉,看多长时间动画片,饭点能不能吃零食……

制定规则时既要考虑孩子的想法,又要考虑让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孩子参与了规则的制定,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的尊重与支持,他们才会有主人翁的意识,主动遵守自己的诺言。

最后和大家分享,美国学校给父母的备忘录:

★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的无理要求只是在试探你。

★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我有安全感。

★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时候,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对错。

面对哭闹的孩子,我们在坚守原则的同时,要学会共情与接纳孩子的需求与感受,并给孩子足够地时间与宽容去释放情绪。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一个懂规则、高情商的孩子。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