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电的时候,天黑了古人干点啥?其实他们夜生活很丰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06
导读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是没有电这种概念的,古人不知电为何物,所以我们古代的一切智慧都是靠手工创造出来的,所以中国古代也没有电灯,据史料记载:紫禁城最早通电灯的时间是公元1888年,也就是光绪十四年,当时的海军衙门…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是没有电这种概念的,古人不知电为何物,所以我们古代的一切智慧都是靠手工创造出来的,所以中国古代也没有电灯,据史料记载:紫禁城最早通电灯的时间是公元1888年,也就是光绪十四年,当时的海军衙门命神机营机器局总办恩佑用六千两白银为宫里购置了几台电灯,还有一些锅炉等等,光绪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沉寂了几百年的紫禁城终于有了电灯,而第一台电灯是安装在慈禧寝室里的,这也是中国开始使用电灯的开端。那么古时候的人们天黑之后都在做什么呢?

一、赏星星

有星星的夜晚,古人雅兴上来就赏星星了,也不管是否下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闲居江西农村的辛弃疾,即使被贬官,也丝毫没有影响他赏星星的心情。夜行途中,大雨将至,仍有雅兴抬头欣赏星空美景。

二、下棋

把酒言欢之外,还有古人喜好下棋。“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司马光等友人夜里来下棋,没等到朋友的他只能胡乱敲着棋子,自己和自己玩了。

三、洗衣服,织布

民间的女性,晚间的生活多半是在劳作中度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的一首《山居秋暝》无意中揭露,古代妇人晚间还在溪边洗衣服。如果说王维的偶遇是突发性事件,那李白的《子夜吴歌》则反映了夜间洗衣是古代妇女的生活常态:“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还有的夫君官府工作不得归家者,妻子经常会靠着织布度过夜晚的生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描绘的就是这样的场面。

四、发呆,喝酒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五、听小曲

杜牧在扬州一梦十年,晚上二十四桥听小姑娘吹箫,写下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代才子柳永一到晚上就爱听曲写词,结果名气太大,连皇帝都知道了,柳永考取功名后,皇帝直接让他去填词写曲。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