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原因比较简单。
两个字——低调。
杨修恃才自傲,平时装逼也就算了,在领导曹操面前还不知收敛,完全等于作死。而司马懿不一样,为人很低调,情商超高,即使曹操有着狼顾之相的担心,也没有合适的理由杀他。
杨修是千方百计要获得赏识,所以不得不去迎合,表现。更像是一个职场新人,抓住机会就得表现,机会要自己争取,这没有错。但是犯了三个大忌:
第一过度研究你的老板,让你的老板在你面前变成透明的,就像没穿衣服一样,什么都被看穿了,这个曹操是不能容忍的。
第二参与继承人斗争,家务事中国人是不允许别人插手的,最好连意见和建议都不要有,否则你就是僭越,就是多管闲事,最后出问题还得被怪罪。
第三扰乱军心,那非死不可,军今如山,军队是讲纪律的,你不是统帅居然敢乱说话,如果被敌人利用,是不是会害死很多人。
司马懿就不同了,首先他是不想做官的,他根本不想出来,是名气大,曹操逼他出来,说你不出来就杀了你,这也是种请吧。
其次只用眼睛不动嘴巴,你问我我就吱吱呜呜,不得已我才做答,而且做答的时候考虑周全,不说过分的话。
第三能进则进,不进则退,从不强求。看他几番大起大落,起的时候该干事就干事,你不用我,我在家保养身体,读读书,练练剑。
而且世人都防司马懿,所以他警觉性异常的高,如履薄冰,才不会走错路。
这其实就是一个在官场和职场上都非常非常适用的道理:永远不要比你的领导聪明。
不过在正史上,更多的还是一个政治层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杨修和曹操政见不同
受到小说描写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此人之死是因为自己老喜欢“秀智商”,最终锋芒太盛而被处死。可实际上杨修并没有过太漏锋芒的事情,他最让领导接受不了的,是政治上和自己有着不同的意见。
曹魏阵营由于有天子坐镇,所以这个队伍中的人才们也都有了比较尴尬的局面,他们有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是在忠君还是在助曹,这对于文人来说算是一种“迷茫”的现象。
可是杨修和荀彧等人立场比较鉴定,虽然帮助了曹操谋取地盘,但本质上是归附天子的,他们认为曹操只是天子用来平反的“工具”,所以才会辅佐这位军阀。
不过从曹操后期对待天子的态度来看,杨荀等人皆看透了真相,所以他们在政治立场上就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这样一来曹操也只好为自己“清除障碍”。
换句话说,杨修等人所代表弘农杨氏,忠心于汉室,乃是曹操取得天下的内部阻碍。其家族也是当时的名门世家,其底蕴名望不输汝南袁氏。其对于曹操来说,彻底翻脸,武力驱除不现实。但得必须要打压一下,杨修无疑适合开刀。起到一个杀一儆百得效果。
第二点、杨修站队失误
曹魏后期晋公升王,明摆着就是要取天下而代之。其子嗣对世子之位自然无比“垂涎”。所以各位公子就在父亲生前进行了各种竞争,而拉拢人才则是获胜的根本。从当时的人才分布来看,杨修“投资”了公子曹植,而司马懿则站到了曹丕的身后,这两个非常厉害的人才分别站到了不同的公子身后,这也让世子之位的竞争更加激烈。
无论文采还是思维能力,曹丕就不如曹植,在加上杨修作为曹植的谋臣,千方百计在挑曹丕的毛病,而且不止一次在曹操哪里告状,还私下向曹值透露了曹操准备立他为世子的打算,并在宫中载歌载舞。曹操非常反感他,一个外臣,去干预自己的家事。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曹丕最终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拿到了先机。可在传位给曹丕之前,曹操还需要替儿子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剔除不稳定因素。
为了预防其他儿子策反谋权,最好的办法就是剪掉他们的“羽翼”,例如杨修这种重量级谋士,自然不会再让他为其他公子效力。而司马懿作为曹丕的心腹,即使曹操有诸多猜疑,那也不能将他杀掉。
第三点、杨修确实很讨厌。
虽然我们前面说杨修的聪明没有太大的锋芒,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锋芒,最起码他跟司马懿的锋芒比起来还是太过耀眼了。
这一点咱们前面说过,其准确来讲不算是曹操其杀心得缘由,而是借口。虽然曹操掌握着极高的权利,但是他也不能随便就杀掉有影响的谋士,但是杨修在辅佐曹植之时就表现出了傲慢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才华足以成国家肱股,这样的态度给了曹操足够的杀人理由。
而司马懿就恰恰相反了,历代史学家提到这个政治家的隐忍功夫之时,都只能用“非凡”两个字来评价,此人从曹魏中期就开始跟随曹操,不过他把自己的才华和野心隐藏的恰到好处,平时的行事风格也极其低调,从来也没有传出过什么“绯闻”。
虽然说曹操最后识破了此人的大志向,可是确实找不到什么罪名能治他死罪,再加上曹丕继位之后确实离不开他,所以曹操就把他留了下来。
总之司马懿这个人会韬光养晦,他在向曹操展示了才华之后,不抢上司风头会做人,人又有本事,以后留给后人出谋划策还是可以的。所以才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不可附于兵权。
综上所述,杨修之死有政治原因和个人原因,而人家司马懿无论是是在投资还是在隐忍方面都不可挑剔,也正是二者在眼光和为人方面的不同,才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