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禾三
一
我执行了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计划,把我两岁两个月的神兽放到了三百公里以外的他姥姥家。
就前线反应的情况来看,我姑娘吃嘛嘛香,身体倍棒,学了一技之长(骑自行车),走上人生巅峰,还胖了两斤……
老母亲过着看电影逛街做指甲的空虚生活,除了有那么一丝丝失落,整体感觉不要太爽!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高潮,啊,我们就这样互相怀念做彼此生命中的天使吧……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的好日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身边的小姐妹一开始其实都是抱着看戏的心态,毕竟做过母亲的都知道,孩子就是那种未出生长在你肚子里,小时候二十四小时黏在你身上,长大后除了打钱得不到任何消息的生物。
我女儿就处在“黏人精”状态,更何况,她从出生到现在从未离开过我,于是我忐忑的踏上归途,嘴角带着那么一丝自信,预言这货今晚肯定得闹个天翻地覆,结果人家开开心心吃了晚饭,逛了公园,跳了广场舞,安静的睡着了。
老母亲对自我存在感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其实,我女儿从断奶那会就表现出了好性格,在听多了别的妈妈苦口婆心的警告,我全面备战,谁知除了第一晚上些许焦虑,全程并无哭闹。
我这才发现,女儿颇有一些处变不惊的大将风范,随遇而安,适应力极强,会自我调节才是好性格,是孩子和父母的好福气。
如何让暂时的分别变成“自我成全”而不是“世界大战”呢?
二
孩子需要和你平视的权利,对自身的事情拥有话语权。
在我离开的三天之前,和我女儿开始商量,你留在姥姥家一个月好吗?
一开始,她是果断拒绝的。
第二天的时候,她问姥姥,你的牙还疼吗?
姥姥回答,疼呀,但是看见你就不疼了。
小家伙考虑了一下回答,那我留在这里陪你一个月吧。
在之后我女儿偶尔有反复想回家,我都会回答她,你答应姥姥了,不可以说话不算话。
因为所有答应过她的事情,我与她父亲从未食言,所以她已经懂得话已出口,覆水难收。
他们有自己的思考逻辑,可以为自己的言语负责。
包括断奶也是,我们娘两经过长达一星期的商量,最终达成协议。
不要觉得童言稚嫩,他们是正在成长的完整灵魂,会思考会判断会衡量,有表达思想的欲望,有参与决定的权利。
所以我们要坚定的把话语权交到他们自己手中,把自己定位成为一个倾听者参与者。
就像超市的售货员,而孩子才是你的主体客户,可以引导,但是不能代替他们做决定,适当的提意见,但也要控制自己的表达欲。
不要去坚决的否定他的决定,如果这次我女儿始终不松口要回家,我也是不会勉强,要做到真正的民主,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做戏。
孩子整个过程表现的共情能力甚至在你我之上。
话语权是善于沟通、独立思考的雏形,是改变自身阶层思想,进而改变行为模式的基础。
三
每个妈妈都经历过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解释的。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所以我并不赞同消除分别焦虑,大人尚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之情,更何况孩子。
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树立正确的离别后的结局预判,以及转变孩子表达焦虑的方式。
所谓的正确结局预判就是减少对离别后见不到父母的恐慌。
就像你刚偶遇了自己的人间理想,结果对方笑着和你说再见,那你得神魂颠倒胡思乱想,而孩子大概就处于这种缺乏安全感和笃定感的状态。
让孩子感受到稳定的爱。
应该是细水长流的渐入佳境,在平常生活中,要时刻的让孩子感知到,有很多人爱着他,不仅限于父母。
从别人赠与的一件衣服到生活中与姥姥姥爷的每次视频聊天,都要让孩子认真了解并给予感谢。
其实父母的爱也是带着占有欲的,会吃醋会失落,调解自身情绪,让他明白,爱他的人不分先后,没有顺序,稳定的爱是减轻孩子见不到父母的恐慌,毕竟爱他的人那么多,暂时的缺位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哭闹是宝宝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大人的回应是引导孩子的关键。
那么如何回应呢?
“等、聊、做、讲”四字。
等他哭泣结束,用实际行动告诉他,哭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两岁以后需要给孩子买一些控制情绪的绘本,在发生类似场景的时候,我会在和他聊天中引入绘本故事,包括家长自身行为的约束,都是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渠道。
17岁男孩在母亲面前从上海卢浦大桥上一跃而下,是因为他的母亲对他训斥,这些年还有很多事例,这些孩子因为失恋,因为成绩……
一条条年轻生命的逝去应当让我们警惕,归根结底到底是因为从小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挫折不知道如何正确排解。
四
生活需要偶尔新鲜环境的尝试,放纵他做一次“野孩子”。
家长会一直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孩子”,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宝宝玩耍需要陪伴,不敢荡秋千,内向怕生,不爱说话。
甚至他自己在熟悉的环境中,也都是遵循这样的“惯例”。
这次从姥姥家回来,我惊奇的发现,她可以自娱自乐大半天,骑着小车子在屋子里乱窜,会在我们聚会的包间里唱歌跳舞,可以拉着陌生小朋友甜甜的喊姐姐。
这是她自身适应环境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力量。
生活中就算家长时刻提醒自身,还是不由自主的陷入“理所当然”的境地。
偶尔新鲜环境的尝试,也是父母与孩子的互相成全。
你成全我暂时的“碧海蓝天”,我成全你的“放飞自我”。
每天从睁眼到闭眼都是孩子,从前的兴趣爱好统统落灰,看个电视都是奢望别说看世界。
孩子也觉得好累,零食限量,动画片限时间,重复的的生活,重复的人,感觉生活充满了无趣呢。
就当暂时放个假,我们彼此再见又是一次成长后的自己。
孩子的释放对家长也是一种提醒,提醒你我已经长大了些,妈妈,你的手拉的太紧了。
就像我们听过很多优秀孩子的演讲,故事的开始大都是,我的父母不太管我。
其实只是另一种成长方式,生活本就不会平安喜乐,松松手中的线让你早经风雨,在我以后不在你身边,你依然坚强豁达。
暂时的分离是你我共同成长的一个缓冲带,让孩子和父母去享受这个过程,各自学会独立,而不是像老话说的“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
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分离,不断放下,不断舍弃的共同成长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