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盲多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93
导读

就能免遭汉字的无情摧残。 古人都是怎么“啃汉字”的呢? 也就是用同音字标注读音的方法, 更要深究河南老师家乡的风土人情。 找个发音相近的老字, 让你感受下新字的发音状态。 更何况…

喜欢就关注国风吧!

封面插画师:尧立,文中图片已获插画师授权,若转发使用,请咨询插画师:@尧立插画。

字媒体(ID:zimeiti-sogou)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

每年年底都是段难熬的日子,

不仅身体要迎击西伯利亚冷风头脑,

也得对抗“西语”四六级考试。

其实,当你被“abandon”反复折磨,

念叨着“学啥英文,只懂中文就行”时,

殊不知,在拉丁字母没传来前,

一生专注中文的古人也并不轻松,

每天都要在“背汉字”中痛苦挣扎,

从不会因长着张24k无修图中国脸,

就能免遭汉字的无情摧残。

/一个字带你从山海经读懂荷马史诗

ps:事实上只是一家猜想,无需当真/

我们都知道汉语难学,

所以,在没有拼音的年代,

古人都是怎么“啃汉字”的呢?

硬说的话,在“仓颉造字初级阶段”

“背汉字”的情况并不常见,

由于文化不够发达,学湖有涯,

一辈子看几本书就“经世大儒”了。

那会语文课的上课方式通常是现场教学,

口耳相传遇到不会的字儿没关系,

直接向老师请教即可。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书越来越多,

字越来越难写老师也没那闲工夫一一解答,

然后,老祖先们便脑洞大开地踏上了

“给汉字标音”的艰难之旅。

起先,大家憋出了“简易三绝”,

像个深陷英语泥淖的小学生般

试图用“谐音联想硬核记忆法”来背汉字。

/六亲不认狂野女孩的自白书/

第一招是入门级的“直音法”,

也就是用同音字标注读音的方法,

一般找最简单的X,

来给Y标音被后世沿用许久。

表面简洁明了,实际问题频发。

让学习比“斯蒂芬金式悬疑小说”更烧脑。

碰到“歘䒌茝膗鞥”等,

只有一个发音的“单身狗字”咋办?

瞧见“掣瘛懘痸銐”等

一家子都很生僻的同音字又该咋办?

接着,第二招“读若法”横空出世,

取读音相近的字词来标音,

无须特别精确,得过且过就成。

/注:玤(bang),一种石头;菶菶(beng):草木茂盛/

老实讲,抛开“容易读劈叉”不说

这种方法更经常遭遇“超纲难题”,

如果你不熟经籍传注和方言俗语,

根本不会明白作者的表达意图。

就好比广东学子参加高考

除了需融会贯通考纲教材

更要深究河南老师家乡的风土人情。

于是,更为通俗的“譬况法”应运而生,

找个发音相近的老字,

再采用打比方的方式给个描述,

让你感受下新字的发音状态。

这种办法比较考验想象力,

就拿“显”解释“天”来说,

天高高在上,所以要音调很高,

你就得捋直舌头,用舌尖发音。

总靠这类歪门奇技也不是个事儿,

不仅该不认识照样不认识,

还容易让大脑死循环宕机,

想知道“ice”意味着什么吗?

那咱先搞懂“refrigerator”是啥意思。

不得不承认,

在过去要是能识文断字,

准保万里挑一的真·学霸!

直到两汉之交,

“汉字推广难”的尴尬局面,

才稍微有所改善。

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

受梵文发音的启发,

/可以理解成现代的汉语拼音韵母表/

东汉读书人开窍领悟了,

汉字字音分析的新思路,

推出了“谐音硬核记忆法2.0”

——反切法。

先别看名字忙着头大,

如果你正常上完九年义务教育,

这入门简直就是小case,

比背九九乘法表还简单。

举个栗子,

《集韵》中讲“欣,许斤切”,

即为:欣(xīn)=许(xu)+斤(jīn),

说白了,俩老汉字为一个新汉字注音,

第一个字表声母,

第二个字表韵母+发音。

当然,反切也不只这么简单,

比如在没有拼音字母表的时期,

人们光是理解“反切”就已很难。

这种不知所云的混沌定义,

连内阁大学士都不一定能搞清,

更何况后续捣鼓出的其他复杂切法?

也难怪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写到

“每每仕大夫论及反切,

便瞪目无语,莫不视为绝学”。

话说回来,即便反切法

与初代记忆法相比,已进步很大。

但还是面临着那个老问题,

——我汉字儿都认不全呢?

你让我用汉字给汉字注音?

明代以后,借着传教士这股西风,

汉字也开始了音标化注音的探索,

尽管上帝的仆人们一开始

在汉语面前败下阵来,

但他们没有退缩,转而发明了

用拉丁字母给中文注音的方法,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清朝末年,国学大师章太炎

看到日本人用片假名来表音,

便模仿着用“简化偏旁”的办法,

捣腾出一套画风清奇的注音符号,

既解救了文盲,又没丢失反切传统,

至今仍在我国台湾地区发光发热。

/“萌”的拼法,便是“ㄇㄥ”/

新中国成立后,

考虑到采用拉丁字母

更简单易学,有利于国际交流。

我国便在1958年开始推行

由周有光等老前辈耗时3年,

整理出的《汉语拼音方案》。

虽然这套方案略有瑕疵,

但还是要说,非常具有前瞻性,

对当代生活更是意义重大。

如果按传统的“反切法”来,

那么各位日常的打字聊天,

就不是戳几下小屏幕这么简单,

而是改成重体力的“敲架子鼓运动”。

反切法尽管传播知识不太在行,

可架不住人家“制造文盲”一绝,

所以,反切法后来变着变着

便成了文字游戏的得力武器。

例如一些古籍和通俗小说中

“反切”经常用来变着法骂人。

梁元帝萧绎在其撰写的

“生活随笔”《金楼子》上

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如果你不知道“反切”,

大概率对这段话云里雾里,

其实关键就在“高厚”二字:

“高厚”反切为“狗”;

“厚高”反切为“号”,

任昉在嘲讽这姓何的

写的诗跟狗叫没啥区别。

最令人发指的

当属戚继光发明的反切码,

活生生地把汉字学习法,

改造成现代人都难破译的军事密码。

其原理也不难,

事先规定好两首诗与数字序号,

第一首诗挑选个字当声母,

结合第二首诗挑个字当韵母,

再标个声调,组合出个新字的发音,

以此来保密通讯。

/戚继光的密码诗/

例如“14-21-1”和“7-14-3”,

便是“出之切”+“他孤切”,

四舍五入读成“chī tǔ”。

这样我们就能猜出,密码是“吃土”,

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情报,

双十一买来的债,

终究是要还的!

到了现代,虽然反切法明面失传,

但实际上还时不时地出现。

有些老一辈的学者,

会用反切来取姓名字号,

像是前两年过世的杨绛先生,

本名杨季康,

“季康”就是“绛”的切语。

汉语一代宗师王力先生

取“力”的切语“了一”为字。

沙雕网友们可能不懂原理,

但身体里躁动的中华血液,

也于冥冥中延续了“反切精神”。

这位被怀疑成西海龙太子的

“雨神”萧敬腾,

除了傲人的“呼风唤雨请台风”能力外,

如今更增添了“语言学新证据”,

西海的“西”+敖顺的“敖”,

反切一下,不就是“萧”吗?

龙族的阴谋实锤了!

看完“中国人的汉语艰难学习路”,

我们不难发现:

语言文化的发展,总是朝着

“取之于众,用之于众”的方向前进。

只有被更多人使用和表达,

语言才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尤其如此。

本文转自搜狗输入法公众号「字媒体」,中国最好玩的语言文字解读平台,让每个互联网时代的新青年都能优雅有趣地说话。微信ID:字媒体(zimeiti-sogou)

点国风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