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今晚咱们不醉无归啊!”
“痛风又犯了,等吃几天药稳定了再喝”
“最近关节不舒服,昨天半夜还疼醒了”
“嗨,这几天降温,肯定是穿的少冻着了”
“听说痛风发作能疼死人?”
“网上乱说的吧,我吃完止痛药就好了”
痛风是一种代谢类疾病,主要由嘌呤结晶沉积在关节处引发,痛风的发作总是很突然。有些痛风患者像上述对话内容一样,不重视身体变化,盲目相信自己或他人的判断,直到疼痛难忍才去就医,拖延的后果只会让疼痛愈发厉害,病情加重。
不想痛风发作时追悔莫及,先要了解痛风的这三个时期:
一、急性痛风发作期
痛风发作易出现在夜里,这是因为人体在睡眠中,新陈代谢相对于白天变得缓慢,身体的体温也随之下降,患病的肾脏不能正常运化代谢,嘌呤发生沉淀,导致痛风发作。
急性痛风突发时大脚趾、脚背、脚踝等部位疼痛感明显,犹如用刀刮骨头一样钻心折磨,难以忍受,寸步难行。
二、痛风症状间歇期
在此期间,患者经治疗后疼痛感消失,并未出现其他症状,进入痛风症状的间歇期。但发作间期长短不等因人而异,可能会持续一、二天至几周。60%的痛风患者会在第1年内再次发作,78%的痛风患者会在第二年再次发作。反复发作后倾向于多关节性,发作较严重,病程延长。
三、痛风石形成与慢性痛风期
肾脏出现代谢性问题后,血液中形成大量嘌呤结晶不能及时排出和代谢,沉积在软骨、滑液膜、及软组织中,形成痛风石。
在此期间,沉积的痛风石不易愈合,会引起局部溃疡,严重的甚至需接受截除手术。
而慢性痛风期因长时间服用药物,副作用对肾脏的代谢功能产生更大负担,严重者将导致肾脏衰竭,这也是引起痛风病人死亡的主要死因之一。
了解了痛风的三个时期,我们才能正确认识痛风,不要疏忽大意认为不疼了就不用治疗了,等到突然发病才追悔莫及。
痛风的根源在于肾:
国际中医经络研究院院长傅振才经多年研究探索,提出“产生痛风的根源在于肾功能障碍问题,尿酸高在于脾的运化问题”。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故《素问·脉要经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假设每天身体产生5克嘌呤结晶,而肾脏代谢缓慢只能排出1克,体内血液中就会多出4克嘌呤结晶,日积月累在关节等部位沉积引发痛风。如果每日体内产生5克嘌呤结晶,肾脏正常代谢运化能排出10克,血液中的嘌呤结晶含量很低,就不会产生堆积,更不会形成痛风!
有些患者说我平时都不吃海鲜那些高嘌呤的食物,怎么还会得痛风啊?有些人明明尿酸高就是不得痛风!
传统观念里,人们认为痛风是由于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尿酸值过高而引起的,只要忌口就能不生病。
实际上痛风在高尿酸血症患者里的发病率并不是很高。在统计1.3亿高尿酸患者中,10个尿酸高的人只有1个得痛风。说明尿酸高和痛风是有一定关系,但也不是必然结果。一味的降尿酸和吃止痛药并不能根本上治愈痛风。
痛风的发作源于肾脏,当肾脏代谢减弱,会引起肾功能低下,嘌呤结晶不能正常排出,久堵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