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粉丝们对梨园名角儿的热捧绝不亚于今天,且都是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粉丝们如果对学几段唱腔、板眼感觉意犹未尽,索性就揭竿立社,定章程、开例会、办论坛,比如今的各种歌友会更像回事儿。
评剧艺术家新凤霞在她的《梨园琐忆》中细数当年的各种“名角社”的出彩名号,梅兰芳的粉丝结为“梅社”;尚小云的叫“尚党”“醉云社”“听云集”;热爱荀慧生的票友们,干脆取荀老板早年的成名戏—《白牡丹》中一个字,叫“白社”;最逗的应算是捧筱翠花的“翠花党”……这些俱乐部性质的票友会必有几位摇笔杆子的剧评家。媒体人也要看有没有文化,把人和文章做到一定品味的叫作剧评家,否则顶多只能算狗仔队。
文人要捧角儿,就得动真格儿—赋诗、作画、出书、刻匾……极尽各家所长,尽显文人风范。笔杆子多文章就多,粉丝文人们看戏过了瘾就必然写文章捧。当时有些报刊专辟戏评专栏,比如“梅讯”“梅花谱”等,凡梅兰芳的一举一动都有所体现。但是也有人不满足于只看报纸上那点鸡零狗碎的报道,索性出书。1918年,中华书局发行了“梅社”编著的《梅兰芳》一书,全书十章,事略、家世、艺术、魅力、比较……面面俱到。这大概算是中国最早的明星出书潮了。
现在大腕儿们出门都躲着粉丝,民国时的大明星们却十分接地气。得到角儿认可的粉丝团可享特供,譬如买团体票,直接走戏园子后门,茶坊笑迎恭候。角儿一下车,前面开路的、拿大衣的、夏天有打扇子的、冬天有递手炉的……角儿一登台,粉丝儿们又专门喊好。这个“好”怎么喊,哪个根节上喊,都有讲究。
《京剧见闻录》里说,一次谭富英在天津演《四郎探母》,有一句调门死活吊不上去,砸了,一次,两次,谭富英有心理负担了。“谭迷”急了,该出手时就出手,锣一响,单等谭富英要吊那一嗓子“叫小番”时,众粉丝瞅准机会,大吼“好—哇—”,愣把后面的那个高音给盖住了!谭老板又重新声威大震。
民国重量级人物捧名角儿、养大腕儿的故事不胜枚举,戴笠和胡蝶,杜月笙和孟小冬之类自不必说。当年张勋对自己喜欢的偶像,更是达到了屁颠屁颠的程度。1935年上海书局出版一位名叫“顾曲周郎”的人写的《百伶小史》中说,辫帅张勋是专攻青衣的王慧芳的粉丝,每次该王慧芳出场时,张勋也不顾大帅的身份了,跃身来到台口,恭恭敬敬地给王慧芳打帘儿。
其实,军阀里面粉丝级人物还大有人在。比如张宗昌,这位“长腿将军”专捧唱河北梆子的侯俊山。张宗昌与他饭同席,寝同榻,一同出门时,还要鞍前马后伺候着,迎来送往都要先派贴身卫队净街戒严,就差依着皇上出巡的规矩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了。
哪朝哪代都有大腕儿,哪朝哪代都不缺粉丝。内容虽千差万别,形式却大同小异。再大的角儿,再厉害的国际级大腕儿,缺了粉丝这道景儿,还有啥看头呢?
有趣,有料,有深度
关注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
作者|海巴子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