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将近一半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这些人都是面临糖尿病高风险的人。预防糖尿病,已经成为一项全民都要行动起来的迫切事件了。
38得心梗的小李,你是如何大意失荆州的
120送来了一位病人,38岁的患者小李,在与朋友聚会时突然出现胸口痛,难以忍受,打急救电话送到了医院。医护人员迅速展开抢救,诊断为糖尿病、心肌梗塞,需要立即进行支架植入术。好在抢救及时,手术很成功,但是心脏血管里就要一直放着支架了,以后还要定期复查、口服抗凝药物等,这无形中给小李带来了心理阴影和很多的"麻烦"。
小李很疑惑,自己身体一直都很好,怎么会突然出现糖尿病、心肌梗塞呢?后来与小李交流后,才发现他的身体早就给他"暗示过、报过警": 3年前体检就已经发现血糖、血脂异常,加之体重超重,母亲有糖尿病病史,医生明确告知他一定要减轻体重、加强运动、定期检查,因为他属于糖尿病高度危险人群,如果不加以重视,糖尿病就会找上门来,糖尿病和心脏病是一个藤上的两个苦瓜,得了糖尿病很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这不医生的预言真的就出现在了小李的身上,现在只能面对现实了。
8年糖尿病身体棒棒60多岁的老王,勤奋终将获得回报
门诊有个患者老王,60来岁,8年前和小李一样,身体也被亮了"黄牌":老王的血糖比正常值高出了一点点,老王很重视: 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当锻炼,8年来,血糖一直在正常值内,身体棒棒的,糖尿病被他一直"关"在了门外边。
你身体健康状况的"果",是你平时如何管理自己的"因"造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身体的"毛病"也是如此,尤其是这些慢性病,更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小李的糖尿病和心梗并不是空穴来风,3年前的预警未重视,3年后自食苦果,这个"苦"到头来只能自己承受,可以说是"放松一时,痛苦一世"。而老王8年来,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并不需要付出很多,却能牢牢地把糖尿病拒之门外,享受着健康,可以说是"小小投入,大大收获"。
糖尿病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如果能像老王那样做好健康"储蓄",那糖尿病即便"敲"到了你家的门,也就黯然远离你了。
想要健康,不同的人群要有不同的关注点
过去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近些年越来越向低龄化发展,小糖尿病患者当前也并不少见,因此 预防糖尿病要从娃娃抓起。
1、准妈妈怀着宝宝时要讲科学,不能"大补特补",要合理饮食,避免生出一个"肥胖"儿,出生后坚持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避免婴儿身体肥胖,从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2、对于 儿童和青少年,爸爸妈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如少吃快餐食物、少喝含糖饮料等,鼓励孩子多运动,保持理想体重。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能需要及时就诊:1、小便次数多,夜间反复尿床;2、口渴,有时夜间也要起来喝水;3、饥饿感增强,食量大增;4、容易疲倦;5、体重减轻较明显;6、皮肤和阴部瘙痒;7、皮肤的伤口不好愈合。
3、中青年人群,大多和前面说到的小王一样,总是认为自己年轻力壮,即便身体出现了小问题,也不管不顾,殊不知"小错不纠,必酿大祸"。其实这时的糖尿病"小苗头"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将其拒之门外,年轻时一定要"储蓄"健康,年老时才能"收获"健康,享受幸福。
4、老年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但老年人有时对糖尿病的预告并不是很敏感,有时可能只是出现无力、口渴、尿多等不舒服的感觉,不容易被觉察到,往往糖尿病比较严重了才会表现出来,所以定期检查对老年人十分重要。
5、女性朋友有两个阶段比较特殊,容易受到糖尿病的"骚扰"。 一个阶段就是怀宝宝的时候,如果具有糖尿病高度危险的女性在怀孕前就要向医生咨询,必要时进行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检查,此外,所有的孕妈妈们都要在怀孕第24周至第28周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及时发现,急早进行治疗。女性的 另一个特殊阶段就是更年期了,这个阶段的女性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加之这个阶段的女性往往活动量减少,致使身体发胖、体重增加,也容易引起血糖升高,患上糖尿病。糖尿病初期往往是"不痛不痒",更年期的女性往往意识不到血糖的异常。所以进入更年期的女性,尤其是身体肥胖者和有家族糖尿病史者,应定期做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隐患并遏制病情发展。
总而言之,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地来,也不会无缘无故地走,只要我们重视身体发出的警报,主动出击,定期咨询与检查,就能在糖尿病来"敲门"的时候,将其拒之门外,让糖尿病远离我们和家人。
厦门弘爱医院,田建卿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著有《不该只有医生知道:必须说的糖尿病》《内分泌那些事儿》 出诊时间:厦门弘爱医院 周一、周三上午,门诊2楼内分泌门诊,周四上午门诊三楼妊娠内分泌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