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麻麻
不是虎妈,也拒绝佛系
搞定学龄前娃的性格、习惯和能力培养,我喜欢用策略。如果你和我一样,希望孩子有才、有趣,就一起加油吧!
这是一部肯定会和高考发生关联的纪录片,因为它的内容已经无数次出现在历年各地高考语文卷上。
这也是一部需要谨慎对待的纪录片,孩子看完后,很可能会从“十万个为什么”变成“千万个为什么”……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带娃户外玩耍或打卡自然风景区,娃一路都会问个不停,“妈妈,这是什么花?”“这棵长胡须的树是什么树?”(姐妹们,镇定。寒假快到了,“十万个为什么”将再次拉开帷幕)
还好风景区一般都会贴心地标注出植物的名字、科属,然而好奇心爆棚的娃从不会轻易放过你,敏锐的观察力为他们带来了更多无厘头的问题。
上周我们去逛植物园,千寻指着肥肥大大的海芋叶子问:
“妈妈,这上面为啥会有一个个洞洞呢?”
“小虫啃的呗。”
“小虫为啥只啃一个小洞洞吃叶子,不是全部都啃了呢?”
哎呦喂,我的神。-_-||
仔细一看还真是
当时的我,用度娘苦苦搜索,发现大部分解释都很晦涩,类似:将海芋叶咬出洞的是“鞘翅目叶甲科的叶甲”这种,讲半天娃也没听懂。
最后还是在一部纪录片里,找到了她看得明白、听得懂的答案。
原来,海芋经过数万年来的衍化,形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
当自己叶片受到伤害,它就从根部输送毒液,这些毒液足以让昆虫暴毙。(想吃我?没门!)
而昆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它们察觉出海芋的根部会输送毒液,就在啃食叶片的同时,先将输送毒液的管道咬断,形成了一个小圆圈。这个小圆圈里的嫩叶,就足够让它们饱餐一顿了。(更狠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后真是忍不住为生物的进化智慧点赞,厉害咯,昆虫。
然而还没完……
看完纪录片的小朋友陷入了沉思:
妈妈,我吃菠萝嘴巴会麻,菠萝是不是也有毒,哇,我居然没被毒死,我是不是也有自我保护机制呀?O(∩_∩)O
我……
好吧,不过是看了20分钟纪录片,之后却要花三小时查资料、做纪录,妥妥陪娃搞了个PBL自然科学项目。(掩面)
不过这就是寓教于乐、策略鸡娃老母亲的日常咯,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来来来,为了“拉你们下水”,我把这部科普纪录片安利给你们: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01
超豪华团队,高水平制作
这部纪录片来头不小。
导演李成才拍摄过《大国崛起》、《华尔街》等纪录大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是他耗时三年,带着102位专业摄影师和众多植物学专家,从神农架的山头到海拔五千米的青藏高原,跋涉了中国27个省市和世界上7个国家,拍出的国内首部植物纪录片。
李成才说:“植物是这个星球的耕耘者,它给予我们氧气、土壤、食物、药材和器具,人类的文明就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除了有董卿为其开场,更有前万科董事长王石等一众大V强烈打Call。央视刚播出2个月,豆瓣评分高达8.8分。
网友的评价是:“太美了!央视给力,绝对媲美BBC,每一帧画面都可以当壁纸。”
这朵晶莹剔透的蓝色小花叫宽叶绿绒蒿,是生长在高原、雪山极寒之处的小仙女,又被称为喜马拉雅“蓝罂粟”,她是离天空最近的花朵。
最为特别的是,在高原耀眼的阳光照射下,绿绒蒿的花会呈现出令人炫目的绸缎般的光泽,这在世界各种野花中都十分罕见。
美的不只画面,还有旁白。
描写苔藓的:“它不安于水下的生活,在潮汐间爬上岸,用矮小的身体拓荒”;
描写花朵的:“花是大自然为繁衍,做出的精妙设计,短暂的美丽赢得动物的协作,让它的领地不断扩张”;
描写核桃树的:
“她看到过生,看到过死。经历过战后的洗礼,感受过秩序的重建,不论繁华还是寂灭,核桃树都站在这里。”;
描写茶的:
“凝神专注的禅修之中,茶平和亲近的性格,让她恰如其分的融入了僧人平静的生活。”
一句句旁白串连起来,如同一首首精妙的诗。
想起平时经常听妈妈们吐槽,讲自家娃写作文是多么-多么困难,半天憋不出几个词。写作文难,说到底还是平时听少了、看少了。没有时间欣赏美的东西,听美的句子,自己闭门造车,不难才怪咯。
依我看啊,与其逼孩子坐在书桌边背词语、憋句子,还不如花点亲子时间做输入。
像这样的纪录片,就是很好的课外资源。
看美的画面,能赋予人充沛的情感,让孩子有表达的意愿,听美的语言,就像是“中文磨耳朵”,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去描述、形容美的事物,这些才是出品好作文的基本要素嘛。
02
在身边的美
扯远了,咱们说回植物。
BBC之前也拍过一些植物纪录片,比如《植物之歌》、《植物的私生活》等,但BBC纪录片里涉及的植物,更多生长和出现在英国,我们孩子能看见、接触到的并不多。
事实上,咱们中国的植物,被认知的就有35000种,是整个欧洲的三倍!(大国自豪感油然而生啊)这部片里出现的中国植物,很多都是我们身边就有的。
这是海菜花。
开花的时候,花苞会从水底缓缓升起,海菜花的花期只有一天,花谢后,花朵浮在水面上,永远都不会沉入水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家乡四川,有一个堪比仙境的高原海子:泸沽湖,这里就生长着很多海菜花,每当花季的时候,白色花朵星星点点密布在深蓝色的湖面上,十分美丽。(顺便给我的家乡打个Call,欢迎外地的朋友带孩子来玩,特色美食什么的问千妈就对了)
这是蜀葵。
作为对西方文学和西方绘画艺术史影响最早的一种中国植物,它常常出现在梵高、莫奈等大师的画中,被当作一种信仰。
梵高笔下的蜀葵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想到,这种常常出现在梵高名画中的花,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上次路过,千寻问我,我却只记得它的小名:麻杆花。
像蜀葵一样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植物,片中还有很多,浙江天目山五世同堂的银杏;青藏高原1600年古老的桑树……透过影片,我们发现了身边的美,惊叹于身边的美。
03
不可思议的影响力:
植物改变了生活,植物塑造了历史
六千多年前,水稻已经成为中国人依赖的一种粮食。今天,水稻是世界三大主食之一,在全世界113个国家生根。
这种特殊的作物,从中国出发,改变了日本的饮食结构,让他们从以鱼肉为主的饮食,变为以米饭作为主食。后来,又进入欧洲人、非洲人的餐桌,甚至成了全球婴儿最爱吃的辅食。
两千多年前,茶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中。1000多年前,茶跟随遣唐使东渡日本。400多年前,茶发酵过的叶子来到了欧洲,在接下来的一两个世纪里,征服了扩张中的大英帝国。今天,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30多亿人口饮茶。
虽然茶逐渐被世界认识,但中国始终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茶文化的精髓都在中国。
蚕,是小朋友熟悉的昆虫,很多小朋友都养过蚕宝宝。
那么,你知道蚕与桑树之间的秘密吗?你知道蚕宝宝从桑叶中吸取的蛋白质最后都变成什么了吗?蚕宝宝吐出的丝,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价值呢……
在第6集《桑树》里,孩子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因为发现了蚕与桑树的秘密,五千年前,中国古人生产出了丝绸。
为了得到丝绸,全世界都开始种植栽培桑树,桑树与中国的织造技术一起,在公元12世纪,来到了欧洲。
15世纪的时候,著名的美弟奇家族通过种植桑树、制造丝绸完成了资本积累,他们用积累的财富赞助当时的艺术家,从此开启了历史上有名的文艺复兴运动。
是不是很神奇?文艺复兴的诞生,竟有桑树的功劳。
植物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历史,还改变了审美,由此引发一个市场乃至产业的崛起。
18世纪,中国的月季搭乘货船抵达欧洲,由此改变了欧洲的花园。
中国月季多次开花的属性,绚烂的色彩以及香甜的气味,在欧洲引起了培育月季的狂热情绪。
月季在欧洲与科学革命,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相遇,成就了她改变世界的契机。花卉首次成为了商品,形成庞大的产业,花的自然属性也开始被人类的商业需求重新定义。
花的自然属性和人的创造力,共同造就了人类的花卉市场。它们在拍卖市场的屏幕上显示,被人类接收,识别和判断。
在第10集《花卉》中,孩子将见证花朵与商业的关系。
花不仅仅是花,当她成为产品,她的一切生命体征就被量化,成为影响交易价格的决定因素。
不论是水稻的价值、桑树的历史,还是月季诱发的产业市场,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角度显然超越了植物的局限意义,而是把与植物相关联的历史、文化、商业乃至地理知识统统呈现给了孩子。
这也是我强烈推荐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希望我们的孩子,看事物要看得深、看得透,不困于事物本身,而是去理解它在真实生活中的价值与运用!
千妈絮絮叨
写这篇文章时,一个朋友跟我说:“千妈,你推荐的纪录片是真的好,孩子也喜欢看,可就是没时间看,上次那部《啊!设计》,我们看了两集,就没能追下去了……好遗憾。”
是啊,孩子的生活,都被学校作业、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填满了,不要说看纪录片,恐怕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
这种被掏空的状态,我在里有详细解读(错过的爸妈可点击重温),文中我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掏空不掏空,关键区别就在于,你是追着别人的节奏跑,还要坚持走好自己的节奏。
做习题是学习,从课本外汲取养料拓展视野何尝不是学习,前者能让你的孩子从98分提高到100分,后者却能让你的孩子具备未来社会多元、跨界的能力。
而且现在高考、中考也越来越活。看看这份历年各省市高考语文卷的自主命题内容(含阅读和作文)——
2010年江苏卷:绿色生活
2010年安徽卷: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2011年天津卷:我生活的世界
2011年福建卷:袁隆平种稻
2013年重庆卷:大豆
2015年北京卷:说起梅花
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
2015年湖南卷:大树的旅行
2015年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丝藤
2018年北京卷:绿水青山图
2019年北京卷: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有不有觉得日常爱看纪录片的娃"躺赢"……
所以啊,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没时间,而是我们做家长的思路有没有打开,愿不愿意给孩子时间。
说真的,哪怕周末只花20分钟,看看这种与课堂知识无关,但与真实世界紧密相关的纪录片,能琢磨一些习题之外的东西,孩子都会获益匪浅!
扫码回复关键词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ps. 微信改版后对话框不好找,点击标题下方“东西儿童教育”,然后“进入公众号”,会出现像微信聊天一样可以打字的地方,在那里输入关键词就会有回复给您了。
一群行走在中美两地的家长
♥分享
地道的美式教育资源
靠谱的育儿经验攻略
我们为您精选了孩子的书籍、玩具、用品,点“阅读原文”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