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何会选择投湖自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25
导读

这与他的身份不无关系,他在晚清时期考取秀才,并在皇帝手下谋了个差事,还被破格提拔,可以说,“末代皇帝”溥仪对他有着知遇之恩,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做了大清的臣子,也就要对大清尽心尽力,也难怪别人称他为…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学术界的大家,是清末民初的超级学术大师之一,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诣,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被誉为:

“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特别是那部《人间词话》,其人生之三种境界被许多人奉为经典。

然而在1927年6月2日,一代大家王国维,却在颐和园昆明湖中投湖自尽。据园中扫亭子人说,王在石船上坐了许久,吸烟不停,终于跳湖。水深不过二尺,但王入水时头先入水,口鼻被泥沙所塞,虽一二分钟就被施救上来,终于殒命。可见他亦有几多彷徨,且死状可怜,令人顿觉惨情。

“王於二日早晨驅車至頣和園、付車資四角、卽購門劵入園、洋車夫度其必返清華園、停車門外候之、王之園步至魚藻軒、爲時甚早、殊少游人、惟一園丁打掃得道而已......少頃湖水激起有聲、回視則老者落水、急喊救人、羣集赴援、不及一二分鐘、即行救上、然五官爲泥所塞、早已嚥氣矣、魚藻軒前湖水甚淺、上爲細泥浮藻、王投入、倒插水中。”——《申报》

而学界对他选择投水自尽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争论不断,众说纷纭。

比如“逼债”说,话说当初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国维代售宫内字画,这件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的债务,致使王国维自感无颜面对绍英,羞愧自杀。

这个说法出自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而溥仪和王国维关系颇为亲密,他曾经打破旧制特招仅是秀才的王国维入“南书房”行走,故对溥仪素有国士知遇之感。二人亦师亦友。但从王国维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王国维生前似乎并没有欠下重债。

再看王国维本人的遗书,第一句话就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所谓“世变”或许是说北京政变。

1924年冬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感觉受到了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虽被家人劝阻而未果。可殉清的念头就此埋下种子。

当然,也有人认为王国维是害怕北伐军进入北平而自杀。1927年北伐军进逼北方,南方运动中曾杀死文人,令王国维心惊。《世界日报》更刊出《戏拟党军到北京所捕之人》,王国维的名字赫然列于其中,更令王国维胆寒。

王国维曾对容庚说“共军来,不畏枪杀,而畏剪辨也。”

而当学生们请他剪辨暂避,王国维却说“我自有办法”,大概其时王国维已萌生死志。

但就目前来讲,“殉清”说最为流行,我个人觉得也最为可信。

近代以来,列强叩关,西学东传,中国无数的知识分子或投入、或被裹挟到这场思想的浪潮当中,王国维也是其中之一。他不是一个革命党人,他没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信念,他也不是一个布尔什维克,坚信“明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天下”。

他是一个略显保守与本分的知识分子,在西学成为潮流的大背景下,他仍然穿着传统的衣服,过着不那么“摩登”的生活。

这与他的身份不无关系,他在晚清时期考取秀才,并在皇帝手下谋了个差事,还被破格提拔,可以说,“末代皇帝”溥仪对他有着知遇之恩,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做了大清的臣子,也就要对大清尽心尽力,也难怪别人称他为“前清遗老”。

他是个改良主义者,他可以被归为康梁之党,与其说他是对君主立宪充满热情,不如说他对这个王朝满怀忠心。辛亥年之后,王国维老先生带着一大家子去了日本,也算是“流亡”。

总的来说,王国维对晚清还是抱有忠诚之心的,他虽然接触了西方的诸多学问,骨子里却是个中国文人。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就是“一死为君王”。

王国维之所以选择在大厦既倾之际,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从其身份和思想来看,也是有其逻辑渊源的。

王国维的死之所以显得蹊跷,乃是许多人传言,说他死前丝毫没有准备迹象,这其实是不准确的。前面提到过,在1924年的时候,大军阀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随后,摄政内阁颁布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了帝号,并将溥仪等前清皇室成员驱逐出了紫禁城。

当时冯玉祥和一种晚清遗老就打算集体“殉国”,所幸被家人阻止。而人们常说的,王国维在死前并没有表现出异常,这其实也很好理解,他是带着知识分子的尊严离开的,他坚信自己的理念与思想,且他要“殉道”的对象是他一心效忠的帝王与帝国,如何能不体面恭敬地对待?

陈寅恪评价他说:“一丝从容殉大伦”,总这一评价当中也能窥见王国维的死因,与所谓“大伦”不无关系,而这大伦,或许指的是对清朝的君臣之伦,也可能是他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之伦。

而且,在王国维自杀当天,他还给溥仪写过一封书信,以表达他对帝王社稷的忠心和无能为力的痛苦。

王国维在进入民国以后,为了表示对清朝的忠诚,依然保留着辫子。其在清华教书的时候常常头戴白棉布瓜皮小帽,穿大袍,勒条粗布腰带,还留着一条辫子,一副老派清朝读书人的形象,可以说显得和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校园格格不入。

究其根本,他对于清朝与清帝的一片忠心,最终使他在晚清这座危楼轰然倒塌时选择做他的殉道者。但与罗振玉、郑孝胥等遗老不同,王国维是反对以投靠日本为条件来换取日本对复辟清朝的支持的。所以,他对清朝的忠诚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恋。

所以王国维投湖自尽,既是殉清,亦是殉道!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