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如同是大海的浪潮,有起有伏,有涨潮时的波涛汹涌,也有落潮时的平淡安宁。在慢慢的人生旅途中,总会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意外,谁都不知道下一秒迎来的是狂喜还是悲哀。在我们行走的道路上,伴随着各种看不清的迷雾,迷雾里面隐藏着什么?只有在踏入的那一刻才能见其分晓,见到它的真实模样。不知道详细细节的未知感,虽然少不了让人恐惧,但更多伴随的却是刺激。人生旅途若是按照指定的规划前行,那么终究显得呆板无趣,要选择迎接未知的事物,这样才能体会到更多不一样的感觉。
在晚期时期,要说起比较厉害出名的人物,那当然就算是曾国藩。可就算是他这样手握大权的权贵,也总是在体会得与失的感觉,无法掌控未来。曾国藩熟读四书五经,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朝中大臣。所以他是以文为起点,从而进入了官场。在道光18年,他成功中了进士,因此进入了翰林院,成为了一名院检讨。由于能力出色,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便升至了礼部侍郎的位置,又过了两年,他成为了礼部右侍郎。在10年间就获得了7次迁升的机会,连升10级,可以说这样的成绩是所有官员里少有的。有这么出色的官途履历,他自然是有些骄傲自满,觉得自己的能力高人一等。
这样骄傲的心态并不好,容易得罪人。所以在他做官的这10多年里,他树敌不少,朝中不少大臣都对他虎视眈眈,想要抓住他的错处。在这段时间,曾国藩表面上看起来风光凛凛,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但背地里他却过得如履薄冰,每走一步都是胆战心惊,稍有不慎就会被人弹劾。
起伏交替,这是人生途中不变的行迹方式。曾国藩虽然因为朝中被针对的关系处于了下风,但他很快就迎来了一个机遇,那便是太平天国席卷全国的行动。当时太平天国处于上风,打的清军是节节败退,朝中大臣们一提起此事就变成了哑巴,谁都不说话,谁都不想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此时,曾国藩却突然站了出来,他一个文臣却揽下了武将的活,打算带领军队和太平军对抗。
别看曾国藩读了这么多的书,但他真的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因此对于他这样一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军中不少人根本就不服他。而他也是够硬气,开始从头摸索,逐渐在军队里建立起了威信,带领着组建起来的湘军和太平军们大战,并且取得了胜利。因为他战功赫赫,同治三年时,他被加封为了太子太保,成为朝中重臣。此时,朝廷里的官员们都开始夹起了尾巴,不再敢去针对于他,毕竟当时的他已经手握大权,统领着几十万的兵马。
那么如此风光的曾国藩是否就人生圆满,毫无任何遗憾呢?这当然不是的!虽然手握大权,再一次成为了众人争相巴结的对象,但背地里的他却过得相当的孤寂,所谓的高处不胜寒就是这个道理。曾国藩拿的兵权越多,就越会涉及别人利益,从而他会招惹更多人的嫉恨。别看曾国藩当时手握50万大军,但这些兵马并不是真正的都完全效忠于他,里面涉及到了多方势力,错综复杂的关系让他带兵之时遇到了诸多问题。
就连皇帝也开始对他产生了忌惮心,一直都希望找机会废除他的兵权。曾国藩借着父亲去世的事由向皇帝上书丁忧时,皇帝借此由头就答应了下来。这让曾国藩愣在当场,他本以为皇帝会拒绝他的请求,认可他的重要性。没想到皇帝却选择卸磨杀驴,借此机会就废除了他的兵权。权力这样诱人的东西,很少有人能够拒绝,曾国藩并非是真心实意的想要归还兵权,他只是在试探皇帝,没成想最后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巧成拙。
没了兵权后的曾国藩,最后选择回老家。在这里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终于他明白了,人生就是得与失的交替,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不可能永远只是失败伴随。在曾国藩的整个职业生涯里,他曾经是那骄傲的天之骄子,也曾经落魄的被所有权贵打压。在他和太平军的对抗中,他不是每一场战争都取得的了胜利,也有很多场战争是以失败结尾。
想明白了这一切以后,曾国藩突然找到了宁静。虽然手上的权力没有了,但他的日子过得更轻松悠闲了。每天一睁开眼,不需要想着朝廷里的勾心斗角,不需要想着军队里的繁杂琐事,不需要想着人际交往里的笑里藏刀。没有了权利以后,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头百姓,大家不需要想着从他这里获得什么?也不需要想着他会从别人那里拿走什么?大家能够平等真心的对待他,所以没有了富贵王权以后,他反而多了更多的朋友,多了随遇而安的心性。当一切烦恼烟消云散后,曾国藩的生活过得更悠闲自得,每天吃好睡好,日子潇潇洒洒。此时的他觉得,这样的感觉挺好的,看似失去了,其实是得到了。
曾国藩能够看明这一点人生真理,我们其实也应该能够看明白。不管手上得到多少东西,也不应该沾沾自喜,而是应该用平常心对待。因为说不定哪一天,这些东西就会从手上溜走,我们会体会到失去它的感觉。一件好东西溜走以后,也不需要为它感到悲伤,因为下一件更好的东西说不定就快来临。用一颗乐观又随遇而安的心态来享受生活,用无所谓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的得与失,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过得更加的舒心。珍惜每一天的时光,认真对待拥有的,平常心看待失去的。不是你一个人例外,所有人的人生都是感受着失去和拥有的交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