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经国纬家为梭,《澳门人家》的两个“三位一体”编织岁月如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02
导读

为了让“三运”交济落地,《澳门人家》在故事结构上又暗藏了一个“三位一体”:“梁家大屋”的归属变迁作为“戏眼”之点,时隐时现、笔断意连;三代人交济并进的命运之线,枝蔓延展、包容百态;岁月家国最终经纬相…

2019年12月6日刊|总第1981期

表面看,为重大历史节点磨墨濡毫、挥笔成文,《澳门人家》是命题而书的“面子”。但仔细瞧,梁家人的命运起伏、梁记饼铺的兴衰承继,以及随之勾连的三湾斜街上的百姓人家,《澳门人家》又有平民史诗的“里子”。这里外交融,便有了家国相合的“夹层”。

文/铁皮小鼓

一座城、一条街,一间铺、一家人。

作为纪念澳门回归20周年的“门脸”作品,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澳门人家》,从决定澳门回归命运的《中葡联合声明》签订之年1987写起,到象征两岸畅通的港珠澳大桥开通年2018收笔,用梁记饼铺和梁家三代人30余年的风风雨雨,勾连了“妈港”的回归变迁。

表面看,为重大历史节点磨墨濡毫、挥笔成文,《澳门人家》是命题而书的“面子”。但仔细瞧,梁家人的命运起伏、梁记饼铺的兴衰承继,以及随之勾连的三湾斜街上的百姓人家,《澳门人家》又有平民史诗的“里子”。这里外交融,便有了家国相合的“夹层”。

国运、家运、命运三位一体,是“两岸三地”题材创作的命门。

就港地题材来说,从TVB的千禧跨年大作《创世纪》到2010年一展香港平民画卷的《岁月神偷》,再到今年《我和我的祖国》中表现香港交接仪式的《回归》都是如此。

《澳门人家》自然也不例外。

但澳门题材有自己的气质。从为人熟知的南拳文化到别有风情的“谢灶”习俗,从400余年西风劲吹烙下的印记到小商、巨贾并行而立的特殊经济形态,所谓“澳门味道”就栖居在其中。

为了让“三运”交济落地,《澳门人家》在故事结构上又暗藏了一个“三位一体”:“梁家大屋”的归属变迁作为“戏眼”之点,时隐时现、笔断意连;三代人交济并进的命运之线,枝蔓延展、包容百态;岁月家国最终经纬相会,编织成宏阔的史诗之面。

切入之点:梁家大屋

梁恒(李立群 饰)是一家之主,梁家大屋是全族之根。

《澳门人家》的开篇重头戏,就是场祖屋摆酒的喜宴。这场戏看似普通,实则铺垫了全剧根基。

西方人讲究社区文化,以地区教堂为核,邻里相处,凡有大事小情,一般到此相聚共议。中国人讲究远亲近邻,以仁厚有望的长者为尊,街坊往来,有困难变数,都到他那里求个应对之招。

梁恒就是三湾斜街上凝神聚气的那个长者,梁家大屋便是这条街有根基可传,有故乡可回的证明。

所以,梁家大屋里为梁家三女儿梁潇升学举办的庆功宴,就别有一番意味。

往前看,这是一个因祖辈官任迁徙来到澳门,五代扎根妈港的中国家庭,最终实现诗礼传家的祖望时的欣喜;往后看,则是在那个年景平平、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鼓舞街坊邻里要“有信、有心、有信心”的强心剂。

梁家大屋不只是间屋,还象征着国族之根、文化之源。正因如此,梁家大屋在此后三十多年中的产权变迁,才成了全剧的戏眼,金丝穿线,让《澳门人家》的结构紧致、散而不乱。

总编剧梁振华在创作谈中曾说过,梁家大屋的“失而复得”正是澳门从被占到回归的具象化表达。播至第8集,我们不仅能体会到这层隐喻,还能从祖屋的“如何失”和“怎么得”中,体会到更多层的意味。

之所以失,是梁家大嫂宋曼琴(江珊 饰)在儿子、公公都重病躺在医院,丈夫求天不应,自己跪地不灵的情况下,走投无路的不得不“失”。

至于大屋将会以什么方式回到梁家,目前还未展开。但从已经播出的情节看,至少可以肯定不会以什么方式得:可怜我,要还给我的,我不会要。总有一天,我要把梁家大屋堂堂正正地收回来。

讲了梁家大屋,就不得不说说梁恒这个角色。

宗支藩衍,落地生根。他作为一家之主,记得所有祖辈的道理,怀着最强烈的思乡之情。夸张一点说,他就像是梁家大屋的一个“分身”,承担着繁重的观念输出功能,这样的人物很容易变得不可爱。让人惊喜的是,《澳门人家》中塑造的梁恒,却很是生动。

他不刻板,对于大儿媳在危难之中卖掉祖屋的举动,他伤心、遗憾,但却能比大儿子更快地原谅她。因为他历经世事,知道什么叫不得不为。

他不高冷,虽然要讲规矩、守家风,但对于孙辈却并不苛责。孙女问他什么叫“明明德”,他想了半天说了句“就是做人的道理吧”。看着天真的小家伙儿,他很快又笑着说,长大你就明白了。

他甚至还有点“毒舌”,对于游手好闲的二儿子梁鼎武(冯嘉怡 饰)从不嘴软,“一碗凉水把你看到底了”,再接上句“你还像个澳门人吗?”骂得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正是有了梁恒这样可爱的“定盘星”式人物,《澳门人家》的大义才能埋于微言,潜移默化,顺势而为。

铺陈之线:兄妹三人的饼铺人生

梁鼎文(任达华 饰)传家守业,梁鼎武自由随性,梁潇(杨紫彤 饰)聪慧上进。

如果说梁家是棵扎根三湾斜街的大树,那么梁家的兄妹三人就是抽出的枝杈,他们各指一方,继续散叶开枝,勾连了不同的风景,也串联起澳门不同的人群。

老大梁鼎文传承了梁记饼铺的杏仁饼手艺,他忠厚良善、安分守己,对做饼精益求精,对家人关爱付出,只有对自己才粗心大意。

这个角色与任达华之前在《岁月神偷》里塑造的鞋匠,《我和我的祖国》中饰演的表匠异曲同工。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担负了更多的家族重任。

这一点,在台风夜他独自看守店铺的一场戏中被诠释得非常到位。

父亲、儿子躺在医院,自己束手无策。台风来袭,店铺被吹得门窗大开。他左支右挡,于事无补。但挡不住就不挡了吗?扛不住就不扛了吗?尽管收效甚微,他还是用身体顶住店门。

“有信,有心,有信心。”风雨过后,他擦着被吹落的祖训牌匾。只要店不倒,一切就都有回转。

从名字到做人,老二梁鼎武都像是老大的反义词。

他是个三湾斜街上的混混青年。他自称澳门咏春王,其实文不成武不就,只会天天欺负发小大冠(岳旸 饰),游手好闲。

目前,这个人物的弧光才刚开了个头。大冠的粥铺被地痞收保护费,他挺身而出,人物外邪内正的本质闪现。在当牙医助手时,一钳子拔掉总督的牙也拔掉了小妹的公务员工作,让人恨铁不成钢。

不过,故事已经发展到了将近千禧之年,他也到房地产公司干起了学徒。敢闯敢拼的他,究竟能不能乘上房地产发展的大浪潮成就一番事业,我们拭目以待。

小妹梁潇从小聪慧懂事,是“全街的希望”。但就是这样一个英才,在博士学成回澳后,却连一个公务员的职位也谋不上。

目前关于梁潇的线索展开不多,不过在澳门回归后,她的命运一定会起波澜。而她知识分子的身份,则能在市井生活、商业竞争之外,为《澳门人家》打开另一重叙事空间,触发不同的曲折情节。

三湾斜街街坊代表阿冠,热情、善良、讲义气,是编剧特别心仪的人物。

这个人物的原型,是编剧在澳门采风时邂逅的澳门一家本地餐饮店老板。“这个人能读懂海上潮汐,喜欢广结天下朋友。他把手艺钻研得通通透透,又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活得非常逍遥自在。”梁振华在他身上看到的豁达乐观、匠心精神,都倾注到了阿冠这个人物身上。

当然,如今的皇冠粥铺还没摆脱经营困境,阿冠的言行举止也自然而然还有点缩手缩脚。这也让我们更期待这个角色后面的进化。

在整部剧中,我最私心偏爱的角色是柯蓝饰演的韩雅琪。

这是一个从佛山带着孩子,来到澳门投靠表哥讨生活的阿嫂。在那个年代,不用多想就知道,肯定是一肚子苦水。但她却意外地成为全剧中最爽快、利落的人物。

她快人快语看不得黏稠,大冠和梁鼎文因为一顿饭钱的事,让来让去。她走上去,快刀斩乱麻,收了钱。一句“攒了小钱才能有大钱,攒够钱,要还人家的。”解决了问题。

她又心细如丝,看到梁家没有女性照顾小梁舒,不声不响的就给她买来背心,又教她如何照顾自己。

对看不惯的人,她也嘴不饶人。比如对梁鼎武就是他不爱听什么就说什么,一句“吹牛皮遭雷劈”,噎得人回不过神。

她身上有世俗的智慧,有土地上长出的勤劳和热心,是最生生性性做人的那一个,也是从内地到澳门第一代“移民”质朴的代表。

三湾斜街就像澳门市井生活的缩影,邻里间的共济与温情是澳门本地味道的发酵地。在这个大舞台上,兄妹三人再加上家栋、梁舒、陈小帅等下一代,梁家人交错的人生轨迹,随着30余年澳门的发展变迁而沉浮,反过来也“映射”了澳门从逼仄到开放的演变史。

编织为面:年经国纬家为梭

三十余年的澳门发展为经,两岸三地的历史演进为纬,梁家命运变迁为梭,《澳门人家》针脚细密。

国、家、人交织,这里有“有信、有心,有信心”的平民生活哲学,有不忘来路、存本守根的文化承继,还有“有国才有家”的价值表达。

点、线、面俱全,《澳门人家》的编剧结构紧致、笔法熟稔,在一幅百姓生活图景中,透视了回归变迁。

在昨晚播出的7、8两集中,时间已经推进到了澳门回归前夕,下一代的故事开始崭露头角:

梁鼎文开始教女儿梁舒学做杏仁饼,手艺和匠心的传承似乎有了着落;桀骜不逊的梁家栋醉心武术,开始接受了咏春拳训练,但回归前的移民风波让他未来的命运成了未知数。

千禧年将近,三湾斜街、梁记饼铺、梁家人的命运也将随着回归迎来重大转折。序曲奏完,正篇开场,写到这里还真有点心急了咧。

The End

影视独舌 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媒体主张: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