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作为新四军的首脑机关,军部曾经多次搬迁,1943年初,它又从江苏盐城搬迁到安徽盱眙县黄花塘,直至抗战胜利。
那么,新四军军部为什么要搬迁呢?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内外军事形势处于激烈动荡和急剧变化之中。日军向美国开战,挑起太平洋战争,但兵力不敷分配,在华中地区尚保留了14个师团、独立混成旅团,约29万人。
在日伪顽夹击下,新四军主力损失较大。苏南、淮南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豫皖苏边根据地被迫放弃,华中敌后抗战进入极其艰难困苦的时期。
为此,陈毅等人致电党中央,提出新四军向西移动,以皖东为基础,沿长江两岸向西发展。
关于军部设在何处,陈毅等人认为,盐城地势平坦,南、北、西三面处于日伪势力范围,且东临黄海,不利隐蔽,易暴露目标,如日军重兵来犯,军首脑机关作战回旋余地小,在紧急情况下无退路。
为此,陈毅等人对军部驻地考虑了几套方案:
一是北上鲁南。
鉴于日军正大举“扫荡”山东省,新四军北上难免与“扫荡”日军相撞,于我不利。
二是南下苏中。
苏中亦处于日军大“扫荡”圈内,如一着不慎,很有可能造成指挥中断,南下亦非上策。
三是向西,经淮南、路东、路西到巢无。
几个方案相比较,以向西为宜。但,向西也有不足之处,即,在紧急情况时军部远离新四军1、2两个主力师。
为此,华中局及军部商定:华中局机关及赖传珠、谭震林率部向西转移;陈毅及军部机关在苏北随1、3两师行动;彭康率一批干部经苏南去浙东。后因情况发生突然变化,遵照中共指示,新四军军部决定,1师负责抗击敌多路进攻,军部和华中局均由苏北转移到淮南路东的盱眙县黄花塘。
1942年12月25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机关及直属队分成三个梯队,从阜宁地区西移,于1943年1月10日抵达黄花塘。
黄花塘位于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原为新四军2师师部驻地,是一个平常而不显眼的小村庄。作为新四军的军部有其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一是地理位置适中。
黄花塘地处淮南盱眙县,位于华中腹地。该地在长江、淮河之间,东临大运河,西望大别山,是华北八路军和江南新四军联系的纽带地区,又是联系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中枢地域。加之该地区扼津浦、淮南,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驻地和汪伪政府首都南京隔着大江。
日军侵占津浦铁路南段后,淮南被分割为路东、路西两大片,日军因兵力不足而占据县城和交通沿线的较大集镇,无力深入地形复杂的内地建据点,铁路两边十几公里以外的广大农村均为解放区,既便于部队立足。
二是群众基础好。盱眙是革命老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是自然条件有利。盱眙地属丘陵,东边有三河,西边有淮河,北面有洪湖,既有丘陵、山冈,又有平原、圩区,还有大片的树林,可谓是天然屏障。此外,该地区较为富饶,有较殷实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为我军作战和实施财务保障的基础。
结果,新四军军部在日伪顽的夹击中,常驻黄花塘达两年零八个月之久,直至抗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