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涵盖范围甚广,衣食住行俱有相关俗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与"行"相关的俗语。古人认为,饭后散步方便消食,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像这样贴近生活的俗语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句关于"吃"的俗语。
"十年鸡头赛砒霜"是民间的老话,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这句俗语很好理解,意思就是说肉鸡养的年头长了,食用它的鸡头就会像喝砒霜一样。笔者十分疑惑,鸡头怎么和砒霜扯得上关系呢?难道鸡头吃多了回中毒吗?这句俗语很明显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吃养了十年甚至更久的鸡。不少读者听都没听过这句俗语,一定很好奇这种说法的出处。 若是要探究这个说法的真实与否,我们还要从千年前的北宋时期说起。话说在北宋初年,今苏杭一带,有很多以打渔为生的人家。古人比较传统,女人是并不被允许登船的。
在古人眼中,女人上船会触怒河神,因而女性大多在家操持家务。好在苏杭一代湖泊很多,渔民无需远行,经常能在劳动过后回家休养生息。彼时的渔民大多都是父子兄弟合力捕鱼,成年男丁少的渔民家庭相比较而言,日子过得并不好。曾有一王姓渔民迫于生计经常数十日不回家,有一次他回家时,喜不自胜的妻子为了犒劳他便杀了一只已经不下蛋的母鸡。渔民的妻子却不曾想世事无常,她的丈夫吃了鸡肉后竟然一命呜呼了。当地官府火速抓捕了渔民之妻,县令了解到事情经过后,便把王姓渔民吃剩下的鸡头喂给了狗。令在场所有人都震惊的是,吃了鸡头后的狗也很快就死了。当时的仵作费尽心力也没有查明鸡肉所藏是何种毒药,只当是母鸡年老成精,遂释放了渔民的妻子。这就是"十年鸡头赛砒霜"的来由。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家禽研究室主任卢立志为了验证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卢教授分别对不同年龄段的鸡及其鸡头测试后发现,不管是多么大的鸡,鸡头所含重金属量都是相似的。而且鸡的寿命一般只有五六年,养的年头多的鸡除了肉质法柴以外,与养一两年的鸡并没有什么较大的区别,俗话说鸡无六载,犬无八年,正常情况下。没有哪个家庭会把鸡养到寿终正寝。笔者推测,这句俗语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很可能是古人用砒霜的危险性与十年鸡头的稀缺做对比,以此来说明十年鸡头的难得。
过去没有养鸡场,市面上的鸡多是农户家里养的,一般也不会养太久。在现如今的养鸡场里,一只鸡从破壳到出栏,最多不超过五十天的时间。无论是农户还是养殖场,都不可能把鸡养十来年也舍不得杀。对于俗语,我们应秉持一个正确的态度,既不应该盲目排斥,也不应该通盘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