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也是“有情”之人,死前曾颁下一道圣旨,让所有后妃都感激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0
导读

康熙确实也是十分怜香惜玉之人,在康熙垂暮之年,能特意颁下一道遗诏:后宫妃子凡是有子侄赡养的,就可以辞去后宫之位到子侄家中颐养天年。 康熙这一生可说过的十分精彩,前半生忙于熟悉朝廷内外事情,后半生忙于黎…

康熙作为清朝历史上第四任皇帝,自幼就是一位很特别的小阿哥。

在小时候,他曾面临着一个决定他一生命运的问题,顺治帝曾问他与另外的两位兄弟一句话“你们若是成为天子,想当什么样的皇上”,他的两位兄长回答道:“我想当一个贤明的君主。”,在轮到康熙后,康熙说:“儿臣不知该当什么样的,只要能让百姓幸福就可以”。康熙能成为皇上不光靠的是“简简单单”的一次问话,还有那一颗为民为江山的“真心”。

康熙作为清朝第四位皇帝,有着不同于前几任皇帝的大局观和决策力,当然也不缺身为掌权者该有的手腕。他的一生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然话说的有些夸张了,但确实是一个内外兼“修”好皇帝。据历史记载,他曾坐镇北京,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失地台湾,抗击北方沙俄帝国,扫平意图分裂的准噶尔汗国。并且还干了一件连他自己一开始都没想到的事“永不加赋”,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说一个国家的军队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那么军需物资必不可少。军需物资又是必须钱粮来购买。但钱粮也该从何而来,若一直从国库获取,总有用完的时候,那就只能“羊毛出在羊身上”,对于国家而言首当其冲的就是从百姓身上收取赋税。但赋税的加重又会增加百姓的负担。历史上有多少次官逼民反不是因为赋税过重,逼的不得不反。如何做一个“靠谱”皇帝,首先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有足够的“威严”,所以就会称呼皇帝什么“九五之尊”“真龙天子”等等,来形容皇帝的威严是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但皇帝又素来性情难测,因此越是皇帝身边亲近之人,越是“伴君如伴虎”,不知何时便会性命难保。

据史料记载,康熙晚年的时候才获得一点轻松。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第一点,他不用天天晚上劳累了,已经有子嗣可以继位了;第二点,他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下,终于不用每晚熬夜看奏折了;国家处于安定,不用天天操心边境大事了。

在康熙年轻的时候,因为还不是很会处理后宫的事,结果闹了个“大乌龙”,没想却有一个妃子正好看见了。这个妃子也是个管不住嘴的,没过多久这件事就让整个后宫都知道了,最后又反传到康熙耳中,康熙不禁恼羞成怒,下令将这个多嘴的妃子直接打入了冷宫。

据野史中所述,步入中年的康熙,为了看看自己治下的国家状况,经常会微服私访。虽然出去时间最多也就1到2天,但总会遇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候他会把这些事在回宫后讲给后宫妃子听,权当解闷。而康熙多的后宫在所有皇帝中算是比较和平的了。康熙确实也是十分怜香惜玉之人,在康熙垂暮之年,能特意颁下一道遗诏:后宫妃子凡是有子侄赡养的,就可以辞去后宫之位到子侄家中颐养天年。没有的也会发一些银两让他们自己出宫谋生路。这一安排打破了皇帝驾崩,后妃必须到死也不得出宫苑的定例。

康熙这一生可说过的十分精彩,前半生忙于熟悉朝廷内外事情,后半生忙于黎明百姓,而晚年更是愿意为后宫妃子留下一条生路,在皇帝中可说是有情之人了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