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乱世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对降将最为宽容和重用的朝代估计得属三国时期,三国众多名将中有不少是降将出身,他们投降之前声名不显或只是小有名气但是投降之后却是大放光芒在历史上留下不小的名声。今天就以投降后的军职高低对三国十大降将作个排名:姜维居首,张辽未入前五,马超只能排第三。需要说明的有几点:第一,只说正史不谈演义,比如说魏延就不算了;第二,投降后复叛或者重新回归的也不算比如关羽;第三,以此人归降后职位参考是否为降将或降臣,比如贾诩虽然是谋士但是最后官居太尉也算降将,排名可能有遗漏,欢迎补充。
姜维
汉末三国时期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蜀汉可能因为关羽的缘故在刘备诸葛亮时期一直没有设立大将军,直到诸葛亮死后才分别由蒋琬,费祎,姜维三人先后出任大将军,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维迁升为大将军,三国众多降将中姜维的职位最高应该毫无争议。
贾诩
贾诩虽然被后世称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似乎他的定位是谋臣,但是从他和张绣投降曹操之后曹魏对他的使用来看,大多数时候都和军事有关,比如曹操任用他为执金吾和参司空军事,最为明显的就是曹丕继位后拜贾诩为太尉,太尉是三公之一虽然没有实权但名义上是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所以贾诩位居第二有点意外却也是情理之中。
马超
汉末三国时期官制大概是大将军高于三公,大将军之下分别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左右后四方将军均在三公之下和九卿同列(大体如此,有时有些例外比如骠骑将军俸禄等同于三公),四方将军之下是四征和四镇将军。刘备称汉中王时封马超为左将军仅在关羽前将军之下,刘备称帝后拜马超为骠骑将军,如同前文所说蜀汉在刘备和诸葛亮期间没有设立大将军,所以马超的骠骑将军算得上是蜀汉军中最高的职位了。
黄权
刘备伐吴兵败夷陵,当时的镇北将军黄权走投无路于是投降了曹魏,曹丕此人虽然对宗室和自己的兄弟有点小心眼,但是对大将和降将一直都不错,比如孟达和黄权,特别是黄权曹丕封其为镇南将军并加封为侍中,魏明帝时更是升黄权为车骑将军和开府仪同三司,可以说是位高权重。
夏侯霸
夏侯霸是夏侯渊次子,历史有时会开个玩笑,汉中之战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兜兜转转几十年后夏侯渊的儿子却因为司马懿发动政变逃亡到了蜀国,因为刘禅娶了张飞的女儿,张飞的妻子又是夏侯渊的从侄女也就是夏侯霸的从妹,这样算下来夏侯霸和刘禅有比较亲的亲属关系,所以夏侯霸在蜀汉的待遇一直不错,最后官居车骑将军仅在骠骑将军之下。
张郃
曹操生前五子良将中张郃和徐晃是居末的,曹丕登基后张郃的左将军也在张辽前将军之下,不过随着张辽徐晃等人的离去,张郃堪称曹魏军中第一悍将,就连诸葛亮都对他有点忌惮,张郃最后位居征西车骑将军,这个职位有多高不清楚,但是肯定高于四方将军,可能不如车骑将军。
张辽和徐晃
张辽堪称三国名气最大的降将,三国时期有十二人入围武庙七十二将,貌似只有张辽和关羽有过投降的经历(当然关羽有所不同),曹操时期张辽地位超过张郃徐晃不少,曹丕登基后张辽官拜前将军,称得上是曹魏外姓大将第一人。徐晃在曹丕登基后被封为右将军,在四方将军这个级别,右将军位在前将军和左将军之下,后将军之上。
黄忠
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取荆南四郡的长沙郡时黄忠投降,从此称为刘备麾下一员先锋大将,史称“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定军山之战斩杀夏侯渊把黄忠推向了人生的顶峰,刘备进位汉中王后黄忠位居四方将军中的后将军位在关羽马超和张飞之后,但是级别比赵云和魏延要高不少。
文聘
文聘原是刘表麾下大将,曹操南下荆州时随刘表之子刘琮一起投降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方时把防守江夏的重任交给了文聘,文聘也不负重托,守卫江夏几十年连番击退关羽和孙权的进攻力保江夏不失,曹丕登基之后封文聘为四方将军中的后将军。
需要说明的是,十人之中张辽和黄忠有点特别,他们两人如果多活几年的话职位肯定还会有一个大的提升,特别是张辽绝对不会低于张郃的征西车骑将军;此外还有两人没有列入一个是臧霸,曹丕登基后臧霸官居执金吾,此职位级别不在四方将军之下,但是作为军中职位来说貌似不如文聘的后将军入选更有说服力;一个是王平他最后官居镇北大将军,因为蜀汉军职有点混乱,这个职位有多高不好判断,可能不如四方将军所以也就没有把王平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