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的人生,更看重有生活质量的人生,因为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走得长远。
作家马里奥·普佐说:“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
那些数十年如一坚持阅读的人,那些数十年如一坚持锻炼的人,那些数十年如一坚持每天出门精装打扮的人,那些数十年如一坚持每天认识一个陌生人的人......
所有他们做的事情,都不伟大,都很平凡,都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因其坚持,时间让他们变得伟大。
印度施含王准备重赏宰相施宾达,以表彰他发明国际象棋的功劳。
这位宰相没有直说赏赐的数量,而是指着他发明的国际象棋棋盘。他恳求施含王在棋盘的第一方格内赏赐一粒小麦,在第二格内赏赐两粒小麦,第三格内赏赐四粒小麦,以此类推,每一格放的小麦粒数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64格都放下应放的小麦粒数目。
施含王觉得这样的赏赐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便一口答应下来。一开始的赏赐,他给的非常爽快,但是越到后面,情况就不那么美妙。
假如要放满64个格子,总计18,446,744,073,709,551,615小麦粒。就是把当今全世界的小麦产量,也无法放满一个棋盘。
与印度施含王的苦恼相反,股神巴菲特利用复利带来了超额收益。
从1965年开始,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股票,股价在50多年内从11美元整整上涨了2万多倍。
换而言之,如果在当初买入1万股伯克希尔的股票,50多年后的市值高达22.6亿美元。
Photo by Harley-Davidson on Unsplash
股神巴菲特也有亏损的时候,不过大多数时间,他掌管的伯克希尔股票都能带来正收益。正是50多年来平均每年21.97%的收益率,创造了这个财富神话。
通过以上两个事例,我们见识到复利效应的巨大威力。一个本来非常小的数字,经过多年的指数型成长,可以变成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
插上复利的翅膀,果然可以一天冲天。
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复利效应不怎么待见。
原因非常简单,复利发挥作用,必须要经过非常漫长的时间。人们往往缺少这个耐心,毕竟不是每个人能否达到“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境界。
相反很多人喜欢速成,希望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他们深谙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迫切希望自己能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正是有这方面需求,很多人被一些所谓的“知识付费”割了韭菜。
也不能完全否定“知识付费”的作用,有些课程、培训的授课者在备课阶段付出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课程会给听课者打来收获。然而“知识付费”的市场非常大,鱼龙混杂,难免存在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现象。
特别要当心“21天速成……”、“一个月学会……”这样的噱头。
Photo by Lerone Pieters on Unsplash
掌握任何一门技艺,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中间必然要经历波折和失败,从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炉火纯青。幻想着在短短一个月内成为某个领域内的大咖,必然是痴人说梦。
如果谁说要带你一夜暴富、一夜封神,最好别信,因为很可能是一夜输掉底裤、一地鸡毛。
难怪很多人买了一堆课程,报了一系列培训班,到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收获到多少实用的内容。
那些大神还是高不可攀的大神,他们金子般的经验似乎不适用自己。自己自始至终是一条咸鱼,即便翻身了,依然是一条咸鱼。
戒除一步登天的浮躁心理,脚踏实地地学习、提升自我。这个提升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复利效应的过程。
复利效应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指一个计息周期产生的利息,和原来的本金作为下一期新的本金,利滚利,享受到复利收益。
复利效应也适用于个人成长。如果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看作本金,会产生个人价值提升的利息,这些利息又进入下一轮循环,继续投入,不断产生收益,进而达到一定的高度。
要实现复利效应,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这个过程不能轻易中断。
这就好比锻炼身体。持续健身,身体的各项机能会到达相对平衡、完美的水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工作繁忙,身体不适、个人主观上的惰性,导致一段时间内暂停锻炼,身体似乎“一夜回到解放前”。如果反复多次,就起不到锻炼的效果。
中断,会让前面的努力化为乌有,不是停留在终端前的水平,而是可能出现大幅度倒退,甚至重新回到起点。就好比减肥,好不容易通过各种手段让体重降了几公斤,但是只要有所懈怠,不仅减掉的赘肉会重新长出来,还可能超出减肥前的水平。
获得成长的过程非常艰难,但是失去这点成长,简直是分分秒秒的事儿。
除了不能轻易中断努力,更要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总结,将学习所得应用到实际中。
身边就有很多信奉“一万小时定律”的朋友,他们不可谓不努力。可是付出了大量精力,他们依旧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难道是“一万小时定律”失灵了?
Photo by Drew Beamer on Unsplash
不是这样!“一万小时定律”只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如同一个人拿到一纸文凭,只能证明这个人学习过,但是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有多厉害,是别人艳羡的学霸。
如果机械地将努力与成功等同,无异于在个人提升之路上南辕北辙。
学习、努力是必要的,但是更要让单位时间产生更大的效益,好比提升复利中的利率。只有利率提升,才会在利滚利中取得更大收益。试想一个1%的复利与一个10%的复利,经过一万小时后的千锤百炼,必然会产生“大师”与“庸才”的不同结果。
大师,不过是将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到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同时让这种投入产生更大的效益。而要产生更大效益,就要学会总结,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只有这样,知识和技能才是你自己真正拥有的。
初始阶段,复利效应会不那么起眼,不必丧失信心。只要你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一开始的“慢”不会影响最终到达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利会越来越可怕,一发不可收拾。
造成这种“前慢后快”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你刚开始可能是一张白纸,无论是个人能力上,还是人脉资源上。要在这张白纸上留下浓墨重彩,必须经过漫长的过程。
只不过很多人非常短时,认为眼下的努力是无用的。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怀有一种深深恐感,担心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于人后。这个时候,非常有必要建立信心、耐心。只要清楚目前所做的事情是有复利积累的,即使暂时没有享受到复利带来的好处,只不过是复利还没有开始而已。
很多自媒体大神,看似一夜爆红,实则是熬过了很多个孤单寂寥的夜晚。比如以解读金庸收获大批粉丝的六神磊磊,大家总以为他抓住了微信公众号的风口。殊不知,他在起风前反复研读金庸的作品,几乎可以做到倒背如流。
Photo by Drew Beamer on Unsplash
这个积累的过程,在当时可能看不到效益。在旁人眼里,此人不过是一个金庸的狂热粉丝,熟知金庸不能让他赚到多少钱。但是复利效应,就在不经意间展开,拉开了六神磊磊与其他人的差距。正巧自媒体兴起,他一炮走红,实现了“弯道超车”。
每一个复利效应的背后,都有一段漫长的夜晚。只不过有人满怀信心地迎接黑暗后的黎明,而有人放弃用黑色的眼睛寻找未来的光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胜”。想要实现复利效应, 就是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能够引起复利效应的事件,尽可能提高这件事的利率以及发生次数。
对于很多人来说,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往前走,哪怕是极小的一步,也是在不断接近目标。
THE END
作者: 嵇振颉
编辑:北楼8层女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