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中,湖南湘阴人左宗棠是最硬气的,我们见过他所有的画像都是一副器宇轩昂、睥睨天下的样子。在那个奴颜屈膝的年代,左宗棠骨子里散发的那种堂堂正气,让洋人见面都要低眉顺眼、侧目而视。但近日在醴陵渌江书院,我们见过他一生中最谦卑的画像。当然了,那时还只是举人身份、任职渌江书院的左宗棠,面对的是两江总督---湖南安化人陶澍。
一身布衣的左宗棠见到两江总督陶澍,态度谦卑,背后的这副对联体现了他极尽讨好之意。
左宗棠当然有他一生傲骄的资本:少年博闻强识,有神童之名,4岁时就被家人预言长大必成公侯将相。16岁时,参加长沙府试获举人称号。18岁时,读《郡国利病书》、《方舆纪要》、《水道提纲》,显示出与科举取试不同的阅读志趣。19岁时,遇到浙江巡抚贺长龄,巡抚大人见面就被少年才华折服,引为忘年交并倾其所有藏书让左宗棠阅读。25岁时,与夫人共同编绘全国和各省地图,奠定他往后剿灭太平军和收复新疆的杰出军事才能的基础。37岁时,因虎门销烟名动一时的云贵总督林则徐抛开长沙城大小官吏,在长沙湘江小船中,独独与只是师爷的左宗棠彻夜长谈、纵论天下。47岁时,因在幕僚位置上长期指挥湖南军事,不为人压制反而被湖南巡视骆秉章奏诏赏加四品卿衔。49岁时,师爷左宗棠得罪永州镇总兵樊燮继而得罪湖广总督官文,反而在各种保驾声援中获得“国家一日不可无湖南 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盛名, 咸丰皇帝因此托人带话给左宗棠,叫他出来为朝廷做事,授予他协助曾国藩办理军务。左宗棠51岁任浙江巡抚,52岁任闽浙总督,56岁任陕甘总督兼钦差大臣,67岁收复新疆被封为二等侯,成为清朝历史上以举人身份封侯拜相第一人。
即使对对于功勋盖世、被称为当朝完人的曾国藩,左宗棠都有几份看不起,曾国藩在湘江靖港水面与太平天国水师作战失利后投江,只是师爷的左宗棠大骂他“不忠不义”(当然是激将法了)。左宗棠与曾国藩互怼的另一则段子是:曾国藩戏言“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偏相左!”,左宗棠直接回答是“藩臣徒误国,问伊经济有何曾?”。
偏居一隅醴陵的渌江书院,却是接待过朱熹、张栻和王守仁等理学大家的千年书院。
所以说左宗棠无论是智商还是功绩,都有其足以傲骄的资本。但在1837年,年仅26岁的左宗棠,经历两次科举考试失利,婚后家境贫穷不得不寄居在湘潭县周氏岳母娘家中,他能够骄傲的资本着实不多,因此,当时任两江总督陶澍从任上经江西,假道醴陵,回湖南安化为母亲办理丧事时,左宗棠觉得机会来了,绞尽脑汁琢磨着如何巴结这位当朝权贵。
陶澍,湖南安化小淹镇人,1802年嘉庆年间进士,1830年任两江总督,因此他是后来如日中天的湖南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的前辈,实际上也是其他很多湖南名臣的关键提携人。国难思良将,对于肱骨大臣,道光皇帝当然是极尽拉拢之能事,1825年道光皇帝在宫殿上拉着陶澍问长问短,得知他小时候读书的屋子对面的资江中有一块印心石,道光皇帝立即为陶澍写下“印心石屋”四个字以示恩宠。这段并不为所知的历史一定被26岁的左宗棠挖掘了出来,于是在他任职山长的渌江书院门楣山写下这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当然是左宗棠对陶澍的谀辞,但总体上还是不失格调的那种文人间的吹捧。
1825年道光皇帝授予陶澍的这块牌匾或许并未为众人所知,但是被精明的左宗棠挖掘出来
人都是爱奉承的,陶澍见了这副对联果然大喜,堂堂两江总督拉着只是举人和书院山长的左宗棠促膝长谈,夸之为“楚材第一”,前途无量未来发展一定超过陶澍自己,还让左宗棠把才三岁的女儿嫁给自己独子陶桄,成就一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陶澍的这项提议,连一向大胆如豹的左宗棠都觉得不好意思接受。未来左宗棠的巨大成功和拜相封侯,当然都是因为他自身的天赋与卓越功勋,但不放过难得的一次机会,能与总督陶澍这样的权贵攀上儿女亲家关系,自然大大抬高了左宗棠的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