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出生的邓稼先,在其年少读书期间,国家正遭受沉重的灾难。1935年,刚考上北平志成中学的邓稼先,就开始秘密参加抗日救国的集会,那时的邓稼先满怀热血,励志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要为国家的兴盛而努力学习。七七事变之后,侵华日军进入北平,北大等高校被迫转移,身在北平的邓稼先一家,由于父亲病重,只能滞留下来。
日本鬼子最猖狂的那几年,正是邓稼先求学的关键时期,为了顺利完成学业,邓稼先在父亲的安排下,四处奔波寻找安身之所。1940年9月,邓稼先从上海到香港,再到越南,然后从越南到昆明停留了几个月,最后又辗转到四川,最终在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并成功考入西南联大(清华、北大、南开)就读。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也拿到了自己的学位证书,随后邓稼先又回到了北平在北京大学任教。在北京教了一年书后,邓稼先预感到,国家即将迎来新生,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才能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发挥最大的作用,为了达成目标,1947年,邓稼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并顺利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进修。
在美求学期间,邓稼先感到时间很紧迫,他要一刻不停的学,他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因为在邓稼先心里,他到美国求学是为了建设祖国,而非为了个人利益,他是为了国家学习而不是为了个人而学习,个人的事情可以懈怠,国家的事情刻不容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使命感,他们对祖国有着最诚挚的热爱,他们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和责任感,这是当代大多数学者都没有的一种精神品质。
在这种紧张感的刺激下,邓稼先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修完了所有学分,还顺带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26岁就成了博士,邓稼先得了一个“娃娃博士”的称号,在美国学术界也算有了一点名气。其实邓稼先在美国求学期间的生活非常苦,一开始他并没有奖学金,每顿饭都要省着吃,顿顿吃不饱,当他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他的授业恩师邀请他留在美国任教,美国当局也给了他诸多优厚待遇,提高他的生活水平,帮助他搞科研,但学业有成的邓稼先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谢绝恩师的挽留,毅然决然选择回国。
1950年10月,回国不久的邓稼先就立马和自己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一起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8年,中国决定弄自己的原子弹,秋天的时候,二级部的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大项目,当刘杰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的时候,邓稼先就已经有所明悟,当时邓稼先都没有思考,就同意了。
辞别妻儿后,邓稼先就和原子弹计划所有的参与者一样,进入到了一个严格管理的秘密基地工作,他们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就是一个代号221的邮箱。邓稼先作为一个科研界的“年轻人”,却成了原子弹最重要的理论计算工作的领头人,这不仅是国家对邓稼先的信任,也是对邓稼先努力拼搏的肯定。
为了不辜负国家对自己的信任,邓稼先带着团队夜以继日的不停工作,每一组数据都经过了反复的计算,为了得出最可靠的数据,邓稼先团队为了一个计算结果,反复计算了九次,每一次的计算都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计算用的草纸都能填满半个屋子。等理论计算完成后,邓稼先还要参与地面试验,然而在一次实验中,由于背负核弹头的降落伞质量太差,导致试验失败,在寻找遗失弹头的过程中,邓稼先意外用手直接接触了辐射源。
自从接触辐射源后,邓稼先的身体便一天不如一天,但他瞒着所有人,依然坚持工作。1985年,邓稼先被检查出直肠癌于7月30日住进病院,此时邓稼先的身体已经非常差了,每天都需要注射一支止疼剂,到了1986年,邓稼先全身都开始出血,疼痛难忍的他,只能每隔一小时就注射一支止疼剂。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在妻子怀里去世。享年62岁。
26岁回国,62岁病逝,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自己的誓言,直到死前,他还在为祖国的未来忧虑,他希望自己的祖国变得更好更强大,他带着对祖国最诚挚的爱,永远活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唯愿如今的祖国,如您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