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儿初养成_那些年踩过的坑,都是成长的脚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28
导读

网上流行过一句很暖心,一看就是老母亲一厢情愿自我治愈系的文字:“你是第一次当孩子,我是第一次做妈妈,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吧。” 直到被我晾在一边的老妈实在忍无可忍,一把抱起娃对我说:“别哄了…

育儿的坎坷路,和孩子一起走过

只要说到育儿,每个老母亲都会有数不尽道不完的辛酸泪。想当年挺着大肚子,脑海中充满了对“天使”梦幻般的憧憬,每每听过来人说:“还是在肚子里的时候最幸福”,总是不以为意。直到成功卸货,这个小生命扯着嘹亮的战歌宣告TA的横然出世之后,你才逐渐发现,所有关于“灵珠”转世的幻想,都会被“魔童”降临的现实一一戳破。

网上流行过一句很暖心,一看就是老母亲一厢情愿自我治愈系的文字:“你是第一次当孩子,我是第一次做妈妈,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吧。”

确实,都是第一次,不管谁是被动谁是主动,都不得不在亲子关系中,一边适应着各自的角色,一边互相“关照”着共同成长。

在孩子0~3岁入园前,对于孩子来说是TA生命萌发最为重要的关键阶段,对于老母亲而言也是由梦想到现实的角色初养成阶段。所有踩过的坑,都是亲子携手成长的印记。

0~1岁:照书养VS.照猪养

作为自幼接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教育成长起来的新手妈妈,为了化解养育新生命所带来的焦虑,不得不化压力为求知欲,在知识的海洋寻求各种各样的育儿指南。

比如日本畅销的专为支援母系焦虑、集养育疾病大全的经典指南《育儿百科》,以及各类好妈妈丛书,从营养日常,到生理心理应有尽有,涵盖养娃的吃、喝、睡、玩面面俱到。

这些书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对未知风险的焦虑,当然,也不可避免的用正态分布的规律,为每个独特生命的养育过程埋下了坑。

读了这么多的书,我自以为信心满满,于是做月子的时候,我就跟我妈约定好,我负责科学养娃,她负责随意养我。

首当其冲的坑就是吃和睡的问题。书上细致的写明了几周的宝宝每天要喝多少毫升的奶,要睡多少钟头的觉,每顿喝多少,每隔多久醒一次,便便应该是什么颜色的……等等等等,内容罗列得细致万分。

于是乎,每次喂奶就变得非常纠结,喂多了怕撑坏即使娃嗷嗷着也不给,喂少了担心会饿醒又拼命逼着娃吸;醒来看钟发现没睡够两小时,坚决要哄它再睡,结果越哄越嚎,越嚎越醒,整得全家鸡飞狗跳。

直到被我晾在一边的老妈实在忍无可忍,一把抱起娃对我说:“别哄了,要吃给吃,要睡给睡!这么小的娃,只有你听它的,别指望它听你的!”

那一天,老妈带着她的小外孙在阳台上晒着太阳吃饱了睡,睡醒了吃,我除了喂奶,剩下的就是混吃混喝睡大觉。没有了吃与睡的拉扯,好像反倒两厢均安了。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我们母子的第一场争战,以我的退让告终。我放弃了与这个生命体的原始需求讲科学,选择了顺应它的规律。

后来学习了心理学,了解到0~1岁这个阶段,正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婴儿只有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才能够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发展出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也才能在日后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良好的联结,形成人格中“希望”的品质。

这才发现,老外婆照猪养的实战经验,果然是凝结了千百年人类智慧的结晶。

“可怕的两岁”:老母亲全能感的破灭

如果问妈妈们“有没有过独自带娃到情绪崩溃的经历?”我估计十个妈妈中有九个能絮叨出一箩筐的血泪史,唯一那个不絮叨的一定是正在崩溃的进行时中。

而最让我崩溃的大约就是在娃入园前两周岁左右的那段岁月。

小人儿在外人面前娇羞可人,在家却是霸王一枚。嘴巴里还蹦跶不出几个整句子,也听不懂复杂的道理,就开始一意孤行的要干这要玩那,独霸天下。

刚巧那个阶段我初识心理学,自以为可以遇事不慌,能够“温柔而坚定”地搞定所有状况。

结果,两个理想主义家的碰撞,局面可想而知。

那个时候,家里最常听到的词就是“不”,有娃固执己见的“不要”,还有我坚持原则的“不行”。现在回头看看,大概当“不”字脱口而出的时候,就是愉快到此为止,对抗宣布开始了吧。

即使知道要平静,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是当面对蛮横无理的小魔怪倔强哭闹时,我原本就燃点极低的怒火依旧会立马升腾。似乎读再多的道理,也躲不过这个控制与反叛的坑。

某一次课后,老师在听完我的控诉与求助后,并没有告诉我该怎么办,而是问我:“是孩子的任性让你发火,还是你的挫败感令你恼怒了?”我顿时愣住了神。

好像,大多数的时候,真的是强烈的挫败感激起了我的愤怒。太以为自己全能,把自己逼到崩溃,反而忘记了去看看孩子的本心。

2~3岁这个自主与羞怯的心理冲突期,孩子自主感和自我掌控能力萌发,坚持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的探索世界,而父母一方面要在安全范围内鼓励孩子的探索并给予一定的自由,支持孩子发展出独立与自主,另一方面必须规范孩子的行为符合规则与安全。如果放任自流,将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度限制与保护,又会伤害孩子的自主性,产生羞愧和自我怀疑。

这个“度”的把握,既是一个逃不掉的坑,又是不得不爬过去的路。

规则与自主,这个两岁孩子面对的关键冲突,看似矛盾,但却相辅相成。说到底,规则的存在不正是为了给自主探索提供必要的安全感吗?

于是,我尝试着支持他的愿望,同时提供他更合理的选择。

也愿意接受我自己的搞不定,用无奈地拥抱他的任性和小情绪来陪伴他。

教育孩子的过程,大约始终是老母亲全能感一步步破灭的道路吧。我们最终不得不承认我们解决不了孩子的所有问题,也满足不了孩子的所有需求。

为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这一路坎坷中,有的坑我们可以循着地图的指引绕开,但也有很多的坑,无法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模式,只能靠自己磕磕巴巴的摸索着,和娃相互拉扯着,共同跨过去。

我们需要遵循地图的指引,需要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共同规律,学习养育孩子的知识,但绝不是拿着规律的指标生搬硬套严控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个性化的,都是带着独特的气质与发育水平来到这个世界的。不必执着于追求标准与完美,这既是放过自己,也是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平缓轻松的良性心理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

我是于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

咨询领域:情绪困扰、人际交往、职场压力、个人成长、儿童青少年成长困惑等。善于通过聆听、叙事等互动模式,协助来访者探索自己的内心,发掘自身的资源与力量。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公众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我就知道你“在看”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