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人生的镜子(附相面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60
导读

一个人如果看一个事物,“以长为短,以白为黑”,说明这个人已经失去了辨别事物的能力,这很像现代医学中的阿尔茨海默症,俗称“痴呆”。 在人体,眼睛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精气神的地方。 要考察一个人是邪恶还…

.

来源丨喜马拉雅FM 张其成讲易经

61.【脉要精微论】

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眼睛还是人内在脏腑、精气的窗户,是人的性格、品质、价值观甚至是人命运的窗户,它就像一面镜子把人的内在世界一览无余地、真实地反映出来。

岐伯说: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精明就是眼睛,眼睛可以明视万物、辨别黑白、审察长短。

如果眼睛把长的看成短的,把黑的看成白的,这种长短不辨、黑白不分的情况,说明精气衰竭了。

这里说眼睛可以用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并不仅仅是说眼睛辨别事物的功能,否则这句话就变成单纯地通过测视力来判断精气的盛衰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藏神的,眼睛能反映一个人的神气是不是旺盛?为什么叫“精明”?是说眼睛具有精神活动、明察精微的功能。

一个人如果看一个事物,“以长为短,以白为黑”,说明这个人已经失去了辨别事物的能力,这很像现代医学中的阿尔茨海默症,俗称“痴呆”。这样的人是精衰退了、衰亡了。

能够辨别长短黑白这是“神”的功能,不能辨别则“精”衰矣。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说明精气神不是一个东西!

神是一种功能,精是一种物质,而气是二者的中间状态。

在人体,眼睛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精气神的地方。

《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这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眼与脏腑的关系,说明五脏六腑皆与眼有关。

后世结合五行八卦发展出了五轮八廓学说,阐述眼睛和脏腑的相互关系,并指导眼病的分类及辨证论治。五轮八廓学说成为中医眼科的一种独特理论学说。

在诊法中,观察眼睛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医生如瑶族、壮族的医生仍保留通过看人的眼睛来诊断身体病症的方法。

古人看面相最重要的就是看眼神。

曾国藩的相面识人之术→

曾国藩是“晚清第一名臣”。为后人所称道。

曾国藩还是一位阅遍大清举国之才的识人用人大师。

任何一个事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人才。

怎么鉴别人才、选拔人才是一个领导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曾国藩对识人用人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

据《清史稿·曾国藩传》的记载: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中,曾经谈到过对于识别人才的心得:

端庄厚重是贵相,

谦卑含容是贵相,

事有归着是贵相,

心存济物是贵相。

不仅如此,曾国藩到晚年还将自己昔年探求到的观人之法,

作了一个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相传曾国藩写了一本叫《冰鉴》的书,

这是一部观察表象、洞悉人心、识人用人的经典。

其实这本书在曾国藩以前就有了,在所有的曾国藩日记、奏章、书籍之中,也从未提及《冰鉴》一书。

但现代人都把他当成是曾国藩写的,说明大家对曾国藩识人水平的高度认可。

《冰鉴》一共有七篇

一、神骨:看人的眼神和面骨;

二、刚柔:看人的阴阳五行;

三、容貌:看人的体形和面貌;

四、情态:看一个人的体态;

五、须眉:看胡须和眉毛;

六、声音:听人的声和音;

七、气色:看一个人面部的气色。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第一篇《神骨》: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一个人全部的精神状态,都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

一个人全身的骨骼情况,都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可见这里讲的“神”就是眼神,“骨”就是面骨,在头上,

《冰鉴》将头面骨头分为九种。

我们重点来看一看《冰鉴》对看“神”的观察: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古之文人包括医生、养生家,在研究和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浑浊两种类型。

“神”的清纯与浑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从中辨别出是邪恶还是正直就比较困难了。

要考察一个人是邪恶还是正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

“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如果一个人眼睛处于静态的时候,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也就是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

处于动态的时候,好像春木抽出的新芽,表示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

双眼处于静态的时候,旁若无人,目光清明沉稳;

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

以上这两种人一定是极度澄明清澈,肯定是纯正、正直的人。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如果一个人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好如萤火虫的光,微弱而闪烁不定;

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游移不定。

这种人一定是奸猾、善于伪饰,又内心喜欢邪淫的。

如果一个人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

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

这种人一定是有不寻常的才能又深谋深思,很难摸透他内心的。

这两类人要么是有瑕疵之辈,要么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不正之人,却混杂在清纯正直的人当中,这是观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

观察一个人的眼神流露还要区分是自然流露还是勉强造作。

所谓自然流露,是指有所见或有所感而发,完全出自内心的自然本真,显示出的情态举止自然而然,情真意切。

所谓勉强造作,则与自然流露相反。

这也是观察眼神的难点,需要积累经验才能做到望而知之。

张其成讲《黄帝内经》播放量超过795万

张其成讲《易经》播放量超过2311万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