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对话|华泰证券军工首席王宗超_军备国产化“蓝海”将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09
导读

王宗超:发动机的国产化比例并没有对外公布,但我们可以从公开信息了解到,像歼10、歼20最早采用的都是俄罗斯发动机,如果太行发动机在歼10上也开始批产的话,我们发动机国产化率至少在80%,实际比例应该更高…

航空发动机是战斗机的灵魂,也是我国军工行业长期受制于人的痛点。为了加紧追赶世界先进水平,2016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成立,这里汇集了六名院士、200多名航空专家、数十万的职工,资金投入也达到1000亿元之多,向世界宣示中国要缔造航空发动机强国的雄心。

2018年11月珠海航展上,国产战机歼10B的飞行表演惊艳全场,“眼镜蛇”、“落叶飘”等完成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动作,似乎颠覆了物理学定律,其背后的奥秘就在于:歼10B装备了一种新型的航空发动机——矢量发动机。 简单来说,以往的发动机喷口只能朝一个方向产生推力,而矢量发动机的喷口可以朝不同方向产生推力,这就让战机的机动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矢量喷口技术的国家。

这项令人振奋的成就,是否标志着中国迈入航空发动机大国之列?在军备国产化浪潮中,还有哪些领域蕴藏着机会呢?

悦加财经创始人李悦,对话华泰证券军工首席王宗超,解读《军备国产化“蓝海”将至》的机遇。

国产军备“代差”已显著拉近

李悦:早先我们听到有一种说法,就是我国的发动机落后欧美至少30年,现在的代差拉近了多少呢?

王宗超:在2018年的航展上,我们的歼10B国产的战斗机配套涡扇10B太行发动机,进行了精彩的“眼镜蛇”机动表演。超机动表演虽说在美俄早已有之,但在我们用国产发动机配套单发战斗机完成还是第一次,因此反响非常巨大。

我们的太行发动机,基本上和美国的F110是同等水平,但离美国的F119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发动机和美俄三代机配套的发动机水平是一致的,和美国最新机型的还是有点差距,但除了发动机以外,国产战斗机、运输机等各种型号的军事装备,基本上和国际是一个水平。

发动机国产化率正迅速提升

李悦:我们就以歼10B为例,分析一下我们发动机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什么样水平?

王宗超:发动机的国产化比例并没有对外公布,但我们可以从公开信息了解到,像歼10、歼20最早采用的都是俄罗斯发动机,如果太行发动机在歼10上也开始批产的话,我们发动机国产化率至少在80%,实际比例应该更高。将来我们更多国产的飞机使用我们国产 的发动机,我们认为在3-5年内完全实现国产化。

军用发动机国产化进程更快

李悦:那我们国产发动机下一步的突破目标又是什么呢?

王宗超:国产航空发动机,分为军用和民用。军用主要是涡扇15,它是小涵道比大推力发动机,新技术比较多,难度比较大,主要在材料上、可靠性、实战性等方面需要突破;民用的像长江1000的技术需求,需要攻破的比较多,民用飞机的重复性和飞行时间特别长,这一部分的突破可能时间更长,甚至要5到10年,但军用发动机可能在3到5年就能实现大的突破。

海空军多项装备已臻世界先进水平

李悦:除了发动机之外,我们其他国产化的军事装备,有哪些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呢?

王宗超:在军事装备方面,我们的歼20、运20、大型驱逐舰、航空母舰、预警雷达等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甚至部分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像大型运输机是和美国C17、俄罗斯伊尔76在一个吨位上的,但是它的信息化水平超过俄罗斯的伊尔76,因为我们的电子水平发展非常快。

此外,我们主要的先进装备都是近20年开始大力研发投入,我们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很多技术在科技含量上更高,像我们的歼20,领先俄罗斯进行了列装;我们的大型驱逐舰055的水平是12000吨的排水量,是亚洲最领先的,仅次于美国15000吨级,但它也不批产,所以我们12000吨的055是世界级领先水平。

我们批产能力和规模化生产速度非常厉害,技术迭代水平越来越快。我国工程师的人数有优势,人才优势很明显,因为每个型号的装备都需要两三千科研人员的投入,只有大国才能进行这样的比拼。

国产化需“自强”与“合作”并举

李悦:在发挥优势方面,我们成立了航发集团,集中力量办大事,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发展模式呢?

王宗超:航发集团的成立,确实加快了国产发动机的研发进程。2016年航发集团成立,2018年装备太行发动机的歼10B就进行了超机动飞行表演,大大提升了我们核心装备的进度。

但是我们从高铁和航母的经验来看,目前的生产方式比较单一,竞争对手相对不足,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外部技术引进,去促进国产技术的迭代。因为我们的民用航空发动机过去几乎一穷二白,我们军用发动机主要由航发集团来承担,每个型号基本上是一家设计单位,它的生产和设计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可以和欧洲一些老牌航空航天强国进行合作,把他们的人才和过去的经验引进来。

其实,我们在80年代引进过一款英国的斯贝发动机,在歼轰7上用的还是不错的。再比如航空母舰,它有上千万个零部件,瓦良格号拉回来的时候其实就是个空壳,但我们国产化航母推进非常快,也是因为我们借鉴、消化、吸收了俄罗斯最先进的航母技术。

因此,如果发动机也进行一些外部的基础合作,可能会加快国产化的进展。航空发动机是一个技术和经验综合的产品,单纯靠资金投入还是不够,更重要的是人才和技术的迭代,如果我们能进行国际合作,把先进的技术经验和优秀人才适当引进,更快地解决我们的短板和弱势,我们的综合技术水平、可靠性包括一些材料技术可能会突破得更快。

民参军企业迎来“国产化”红利

李悦:在投资领域,和装备国产化相关的上市公司,目前重点追踪的有哪些?

王宗超:民参军企业,我们重点追踪的有宏大爆破、高德红外、火炬电子、航新科技、瑞特股份等上市公司。

像宏大爆破和高德红外,是这两年民参军企业中少有的能做系统级武器的企业,宏大爆破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进行了超音速导弹展示,高德红外的反坦克导弹系统和红外小型化芯片做的非常好,火炬电子看好它的新材料,航新科技主要是装备信息化和自动化走在前列,瑞特股份给船舶配套,这部分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未来的市占率和新产品的突破都会越来越强。随着民参军政策力度的加大,会有更多的优质企业涌现出来。

民参军距离良性闭环仍有差距

李悦:军工行业是个很有情怀的事业,但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最终还要看收益,这样才有可持续性。目前民参军行业是否已形成良性的闭环呢?

王宗超: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们很多的民参军型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但离良性闭环还有一段距离,因为和军工集团巨头相比,民参军企业还像个孩子。这就需要国家更多的支持和扶持,只有这样,民参军企业的投入才能形成闭环。

同时要要培养、要帮助、加大采购,这样民参军企业的投入才能变成产品,才能变成营收和利润,也能促使更多军工的产业资本入场,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加快军民融合进展。

我们需要从一个小的国防军工体系,转到一个大的国防体系,这需要我们中央和地方的军企、民企共同努力,包括我们的产业资本都融合进来,这样才能走出一个闭环,才能持续快速的发展。

军工股估值回归 迎来布局机遇

李悦:军工股经历了将近两年的低潮期,现在是否到了重新布局军工股的时候?看好的布局方向主要在哪些领域?

王宗超:在2016、2017年,军队改革影响了我们一部分新产品的采购。2018年,我们的采购逐步加速。军工从过去的一个周期行业,有望变成一个成长行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一部分非常值得投资。

同时,经过这几年的调整,军工板块的估值、业绩、增速更加匹配,我们认为在目前的位置有很好的布局机会。重点关注主战装备企业、新材料高精度导航、信息化、芯片国产化等方向,前景非常巨大。

确实,军工行业过去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厚,成本加成的限制,造成企业利润比较低,资产证券化的水平也不高,因此军工板块占整体市值比例非常小,但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外部压力越来越大,升级转型越来越紧迫,而我们的军工行业有二三十年的技术积累,科技含量非常高,因此我们有很大潜力进行军转民的进口替代,军工行业未来会担当更多的重任,它的产业发展前景和空间非常巨大。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