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天,(武汉)全市今年已有155人中暑,其中5人不幸死亡。——上面这段报道是源自2013年的《中国新闻网》。
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还是相对发达的,抵抗酷暑的方式和工具有不少,但即使是这样,都依旧还是有热死人的悲剧。
要知道,古代的条件可是要比现在艰苦很多,人们很多时候只能用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去对抗这酷暑。而且当时的医疗条件与交通工具也是远远落后于现在,如果中暑了伤员可能根本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因此,虽然没有多少史料记载过确切伤亡人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代的夏天如若遇到酷暑,肯定会有不少人被热死。
而在乾隆八年,也就是公元1743年,那年的夏天被很多人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虽然这个称号或许可能太夸张了,或者说用“最热”这个词还有待商榷,但毋庸置疑的是,那年的夏天对于大清王朝的子民来说的确可以说是一场灾难。
在那年夏日的时候,当时华北大部分地区都经历了这场由火热酷暑所带来的浩劫。根据气候研究专家换算,当时平均气温竟然达到了40摄氏度以上,而且这样的高温天气还持续了很长时间。咱们就拿当时的北京城举例,北京的灾情在当时是相当严重,有万余人不抵酷暑被热死。而要知道,这还仅仅是统计到的,仅仅是被热死的,要是算上那些没有被统计到的,由于酷暑所引发的连带疾病,伤亡人数甚至更多,数据定当非常恐怖。
在华北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县志有记载,比如山西浮山。
《浮山县志》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如果觉得数据过于冰冷模糊,只能知道个大概,大家还是没有办法较为形象的感受到那年夏天的炎热。那就让我们回归历史,从当时大清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面对酷暑的困境,来看看那个炎热的夏天到底有多么的恐怖。
《清史稿》里面有句话,那就是“丙辰,以旱求言”。看到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会以为是臣子向乾隆进言,让他关注民间的旱情,因为这才是理论上应该有的正常逻辑。但实际上,这句话却是乾隆本人下旨,让百官们密切注意各地的旱情。
能够让乾隆皇帝如此担忧,充分说明了乾隆觉得这种温度如果继续持续下去,肯定会对民众造成困扰,处理不好有可能会演变成一场灾祸,而这也足以看出当时的气温实在是太高了,高的甚至有容易引起社会动荡的风险。
乾隆的担心还真不是多余的,随着连续的高温,各地旱灾频发,高温造成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粮食颗粒无收。正因如此,乾隆调拨了大批的粮食去赈灾。
《清史稿》记载:“(乾隆)拨通仓米四十万石赈直隶旱灾”。
当然,四十万石,虽然很多,但乾隆依旧不可能做到普度众生,他只能注重到那些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很多地区百姓依旧受灾严重。这倒也不是因为乾隆吝啬,而是国家储存的粮食其实也没有太多了,加上清朝官吏腐败问题严重,层层克扣。
如果说酷暑伴随而来的旱灾是对人的间接影响,不够直接的话,毕竟载体有农作物“粮食”,我们就来直观看看来酷暑对人的巨大负面影响——在那燥热无比的夏天,室外到处都发热,只要是金属物品无一不让人觉得烫手,走在泥巴地上更像是脚踩火炭。穷苦的百姓因为没了庄稼,为了生计,大多只能去干一些苦力,而即便是受灾不至于颗粒无收的,由于也受天气影响,在庄稼上面要花的劳动成本和时间成本要比平时高不少,出勤率只高不少。无论是哪一种,只要出去干活就有直接死亡的风险。
在外干活有可能会被热死,而在家待着则是会被饿死,这道选择题是无解的。而且随着旱灾的不断加重,粮食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这其实也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乾隆皇帝的境遇倒还稍好一些,毕竟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干工程,比如冰窖,冰箱在故宫里还是有的,若是乾隆皇帝酷热难忍,可以吃冰或者呆冰窖来消暑,避暑。冰箱或许大家都不会感到太稀奇,毕竟如今故宫博物院中还有掐丝珐琅冰箱。
人们好奇的是冰窖,有人或许会问当初有冰窖吗?冰窖是不是乾隆八年时候为抵御酷暑才开始修建的?其实当初是有冰窖的,而且早在明代时期其实就已有冰窖了。
《藤阴杂记》记载:“雪池,康熙中赐蔡升元,内府司员,冰雪施工,如期告竣,令同知陈元龙送归新第。”
比如上面史料中说的雪池冰窖就始建于明代,在康熙的时候又对冰窖进行了一番修缮,到了乾隆时期类似的冰窖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是供给皇家是足够了;而富贵人家虽然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冰窖,但是他们也有储藏冰块的方法;至于那些穷苦人家,别说是拿冰块降温了,就连日常喝水都成问题,他们想要解暑,只能轻摇着自家破烂的蒲扇了。
乾隆因为有冰窖和冰箱,生活还是滋润的,但百姓依旧受苦,这让乾隆相当不安,毕竟旷日持久的炎热天气如果继续持续,必定会导致灾民越来越多。由于自汉就流传下来的天人感应的缘故,人们往往是将自然界的变化与统治者的德行联系起来,而因为大旱的关系,民间产生了很多舆论,而这些舆论全部都指向乾隆,民间百姓说皇帝无道,这场旱灾是老天对社稷的惩罚。
如果有人借此灾难顺势而为,定会对大清的统治产生威胁,而我在上文说到的对重点区域进行赈灾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多迷信,对民众进行思想诱导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当时的乾隆于是乘势写了首名诗:即“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乾隆在这首诗里面充分表达了对他对百姓的同情,以此来安抚百姓。
这些还不够,乾隆还专门派遣官员向民众解释高温原理,之后自己又亲自去庙堂求雨。在安抚,科学与迷信的三者结合下,这场舆论动荡终究还是被平息了下来 。
乾隆的当机立断,使得这场天灾并没有对统治造成太大威胁。如果当时没有处理好这件事,使得灾民越来越多,而加上燥热天气又让百姓情绪变得暴躁冲动——那些即将被渴死,饿死的人,他们为了能活命会甚至不惜去抢夺其他人的物资,这种混乱持续下去,对乾隆的统治还有对百姓自身都是相当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