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位于嵊州市的剡溪是浙东运河的重要通航河段,历史上滋养和孕育了诸多著名物产和鸿深的历史文化。位于嵊州市区的“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就是水运发达,多地生产、商贸交融的一处重要地标和历史遗存。本期公众号刊登朱刚先生之前发表的的两篇相关文章,以飨读者,也希望当地政府能对此珍贵历史遗存开展抢救性保护。
曾经的“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
在嵊州市区东后街16号有一家普通的收藏品店,而此店铺所处的建筑物在中国烟草史上的辉煌历史却鲜为人知。在前不久于嘉兴举行的浙江省第七届烟标收藏会期间,笔者遇到了嵊籍收藏家卢士贤先生,在与其交谈中才得知这处建筑的真正来历和它的历史。
卢士贤系杭州卷烟厂退休老职工,现已80岁高龄,其祖上为福建烟商,到他这里已是第十代。卢士贤从小就在市区东后街16号居住,讲起这处连老城关人都罕知历史的建筑,卢老先生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介绍,东后街16号就是老一辈人所称的“烟叶公所”,现在作为普通民居使用。2004年9月,卢士贤曾在烟叶公所天井内发现一块长条形石碑,由产自绍兴的大块青石开凿而成,重400多公斤,正面刻写有“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重修碑记”篆文字样,详细记载有会馆名称“永安会馆”及民国时期原地址编号:东后街66号,重修年代为民国九年(1920年),并用正楷字体刻有当年重建会馆捐资人的姓名和金额。此碑发现后,由浙江省烟草公司出面征集,并由上海“中国烟草博物馆”永久珍藏。
图1 墙砖
从石碑题刻来看,嵊州系当时南方各省重要的烟草产销集散地,而现在的东后街16号早在清代就已是当时江苏、浙江和福建三省烟商汇集之所在,是专门购销烟叶的会馆,相当于现在的行业协会组织,在每年的烟叶成熟采摘季节,各地烟商到此落脚,联络烟叶购销信息、洽谈价格、采办代理和打包发运。清末民初,由于一些烟商压价,导致新昌种植烟叶的烟民激愤,纵火焚毁了会馆建筑,后于民国九年再次重修,一直保存至今。
得知此信息,笔者在回嵊后,在卢士贤之弟卢明哲的陪同指引下,对现东后街16号进行了探寻和考察,经过实地丈量,烟商重建会馆占地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左右,前后共三进,基本保存完好。正门即现在的收藏品店,从西侧小门进入可见其背面的第一进;隔着天井的南面为第二进,百姓曾称为“关帝庙”,曾塑关公像,是会馆重建时烟商认为烟民大多敬畏关公,其本身又代表公义,不敢再轻易纵火闹事而特意建造的,原关公像左右两侧有平均1.5平方米左右大小的“忠义”两大字,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随同其他碑文和灰塑等工艺均被损毁;第三进为原烟商驻扎的生活区,现在仍可见到墙壁上的精美壁画残留。
图2 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前门
图3 会馆主体建筑“关帝庙”
新嵊一带历来产黄晒烟,清雍正、乾隆年间,最先由福建迁居新昌、嵊州的农民带入烟种,因土质、气候适宜,需求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烟叶大多需经曹娥江水路运出,嵊州成为重要的中转枢纽,从这里贩销至绍兴、宁波、上海和福建各地。“东后街16号——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的存在,见证了嵊州在中国烟草生产历史上曾经占有的重要地位。在现在的东后街16号依旧保留有“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界碑和一些残存的物件。遗憾的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这处曾经的走马楼式的“烟商会馆”旧址即将随着拆迁而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而历史不会忘记它在中国烟草史上曾经的辉煌。
图4 烟商生活区侧门
2006年11月16日
来源:今日嵊州
嵊州烟史探源
11月16日,本报刊登了《东后街16号,曾经的“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一文,对嵊州在中国烟草史上的重要地位进行了探讨,引发了许多读者的关注。现特对嵊州烟叶发展史进行详细介绍,以飨读者。
嵊州一带历来产黄晒烟,清雍正、乾隆年间,最先由福建迁居嵊县的农民带入烟种,因土质、气候适宜,需求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清光绪年间(1875~1908)就有外销,年收入约百余万元。民国22年(1933),《中国实业志》(民国22年版)记载,浙江省烟叶以绍属各县为最多,以新、嵊两县为主。嵊州所产烟叶色鲜黄,烟味芳香,质地致密,燃烧性良,为大宗特产之一。
由于烟叶大多需经曹娥江水路运出,嵊县早在清代就已成为重要的中转枢纽,从这里贩销至绍兴、宁波、杭州、上海和福建各地。上海等各地烟叶行,每年夏秋之季,多派员至嵊县等盛产烟叶之地设庄收烟,名为“坐庄”。
亦有本地商人,运叶至申贩卖者。现市区的东后街十六号仍保留有“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可见嵊州在中国烟草史上的重要地位。
清末民初,随着机制卷烟进入绍兴市场,吸食者增多,传统吸烟习惯逐渐改变。各地开设的卷烟经销商店,其中有嵊县“汪集丰”号,英美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均先后设有代理机构。
图5 苍岩手工烟社松鹤牌烟标木刻印版(左右镜像)
直至抗日战争期间,因交通、社会等原因,境内机制卷烟市场出现异常现象。其时,绍兴卷烟主要从宁波、杭州进入,嵊县则在绍兴进货;民国27年(1938年),已是抗日战争第二年,由于其时沪、杭相继失陷,东南物资大都通过浙赣线运往各地,浙江嵊县(今嵊州)也成为通往浙赣线的交通要道,大批物资从嵊县中转。加上沪、杭等地部分商人、工人避难来嵊,经营商业,开设小工场,著名的宓大昌烟庄等此时也从杭州迁来,在嵊县、绍兴开设分店。
此时的嵊县因机制卷烟流通不畅,货源紧缺,遂有回乡工人引进屉盒式木制手工卷烟工具,利用本地产晒烟原料,自制手工卷烟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其后,仿效者蜂起,顶峰时土制卷烟厂、坊多达120余家。据资料记载,民国22年销量居全省第三位,民国34年,城关、苍岩、崇仁等地,有产销手工卷烟工场41处。产品除供本县外,还外销东阳、义乌、诸暨、萧山、余姚等县。据考证,有代表性的土制卷烟牌号有嵊县富润利兴烟厂出品的“画鼠牌”香烟、三友烟公司出品的“璋记龙门牌”香烟等等。抗日战争胜利后,机制卷烟市场逐步恢复正常,手工卷烟日渐萎缩。其时,烟制品主要由私商和个体摊贩经营,由建设科、商会管理,由卷烟同业公会指导业务。
图6 嵊县富润利兴烟社画鼠牌烟标
图7 嵊西东山义记出品宝福牌烟标1
图8 嵊西东山义记出品宝福牌烟标2
解放初,烟叶仍由私商收购,上世纪50年代起由供销社为国营公司代购;60年代末的退耕还林导致烟叶种植锐减。然而也就是1967年,嵊县试种香料烟获得了成功,于70年代末开始大面积种植香料烟,1986年,新昌和嵊县两县生产的香料烟叶收购达到1350吨。1989年,嵊县先后被中国烟草总公司定为全国优质香料烟基地县,成为全国香料烟的主产地之一,所产烟叶大多供应国内知名厂家,用于出口卷烟的上等原料。
“烟草有害健康”,但它作为嵊州烟农维持生计和创收的主要渠道,曾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禁烟运动的不断开展,它将逐步缩小它的地盘,渐行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嵊州烟草在中国烟草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写此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2007年01月25日
来源:今日嵊州
END
编辑:胡佳云
(总第3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