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都有需要向人求助的时候。这就告诉我们,当他人遇到困难找我们帮忙的时候,我们不能把话说死,要给自己留点余地,因为,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找他们帮忙。
与人沟通也是这样,只有不把话说死,给双方留有回旋的余地,以后才有继续合作的可能。如果你说话不顾后果,双方的关系很容易因此而被毁掉,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对沟通双方来说都是不利的。
姜萍下班回家看到小区门口有卖草莓的,她就想买几斤,但觉得草莓的价格有点贵,就问商贩能不能便宜点。
商贩不高兴地说:“你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别问了,别在这儿浪费我的时间。”
听到商贩这么说,姜萍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顾客买东西当然要先讲好价钱再决定买不买,你这么说话不是侮辱人吗?”
商贩不耐烦地说:“我这么说话怎么了?你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不要讨价还价。”
姜萍生气地说:“我本来打算多买几斤的,但是看你这种态度,我以后也不会在你这里买东西!”说完,她就走了。
故事中的商贩就是因为把话说死了,才失去了潜在的顾客。
本来只是简单的讨价还价,只要商贩耐心地说不能再便宜了,姜萍也不会为难他。可他却说“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不要讨价还价”,这句话让姜萍觉得受到了侮辱,自然不会买他的草莓了。
生活中的沟通达人绝不会像上面这个商贩一样,他们在与人说话时通常会留有余地,让人觉得与他们交流是一件愉快的事。
当然,面对自己没把握的事时,他们更不会把话说死,再三斟酌后,他们会用最合适的方式回答对方,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
小梅是一家酒店的前台服务员,有一回,何先生入住的时间到期了,他原本该在中午12点退房,但到了下午2点他还没有到前台办理退房手续。
酒店规定,如果要续住,需要再次交费,但何先生是老板的朋友,大家都不敢催他。大家知道小梅的口才好,就让她去跟何先生谈谈,问一问他是否需要续住。
以下是小梅和何先生的对话:
小梅:“何先生,您好!”
何先生:“你好,请问你是谁?”
小梅:“我是酒店前台的服务员。您是我们老板的朋友,老板说您前几天身体不舒服,现在好些了吗?需要给您买药吗?”
何先生:“谢谢你的关心,已经好多了。”
小梅:“听说您昨晚已经结账了,但是今天没有办理退房手续,这几天天气不好,是不是飞机的航班取消了?我们能为您做些什么吗?”
何先生:“非常感谢,不用了。我原本是打算退房的,但临时有点事情要处理,我还要继续在这里住几天,一会儿我就去前台交费续住。”
小梅:“何先生,您不要那么客气,有什么需要您尽管吩咐。那我先不打扰您休息了,再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得出小梅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她跟何先生谈话的目的是要问清楚何先生是否续住。如果她直接问会让何先生面子上过不去,所以她就用了不把话说死的技巧跟何先生进行沟通——她先是礼貌地打招呼,接着关心何先生的身体健康,这让何先生心里很温暖,再下来又说明了何先生的入住情况,最后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小梅的沟通能力就体现了说话留有余地的魅力,这不仅不会让人反感,而且还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与他人谈话时,怎样才能做到不把话说死呢?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保持说话的尺度
哲学思想告诉我们,真理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算是真理,超过一定的范围它就会成为谬论。因此,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我们说话要讲究尺度,不能说得天花乱坠,否则会给人留下爱吹牛的印象。
二、尽量说有把握的话
事实证明,把话说死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人们通常喜欢有逻辑、有依据、经得起推敲的话,因此,如果你对某件事没有把握,就不要妄自下定论,或者选择不说或者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比如,“智商高的人情商都很低”这句话就过于绝对,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
如果你非要表达这个观点,可以这样说:“有研究发现,智商高的人情商不一定高,甚至有的人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这样的表述会让人觉得你说话可信,经得起推敲。
不把话说死,不仅给自己留了余地,还能促进双方进一步的交流。
三、不要说想当然的话
许多人讲话喜欢想当然地说,结果他们说的话因为脱离了真实的情况而惹人反感。他们常常用“我觉得”“我以为”“我想”来展开话题,殊不知,这样的话无论说得多好都只是个人的推测而已,一旦与对方预计的不一样,就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
遇到这种情况,要真诚地向对方表明自己也只是猜测,事情具体怎样还得由对方来决定。在帮别人出主意、想办法的时候,我们可以这么说:“我觉得这件事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果你觉得不可行,可以换另一种方法。”
要明白,在与他人沟通的时候,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代表着个人形象。如果说话时不计后果,总是把话说死,只会让对方觉得你说话没水平,不值得花时间与你交流。
学会把话说得圆润,既是给自己机会,也是给别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