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语文冷知识了解吗?北京高考资讯整理了一部分冷知识,快看看你知道多少?
1、李白其中一个号“谪仙人”是怎么来的”?
李白除了青莲居士这个号之外,还有一个号,叫做“谪仙人”。这个号是怎么来的呢?
李白初到长安,拜访在当时的文坛泰斗贺知章,并拿出自己的作品《蜀道难》,请贺知章点评。贺看后赞叹不已,说:“您不像是凡尘中的世人,倒像是太白星下凡。”于是称李白为“谪仙”,“谪仙人”这个号,因此而来。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谪仙人”更多的是因为:时人对“谪仙人”的大众化的理解遇到了仙风道骨的李白。又由于李白超然不群的的高妙才情,使得“谪仙人”一词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
2、堂兄弟的笔名可以这样起
金庸是香港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创作了《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等经久不衰的武侠作品。穆旦是上世纪新诗潮的掌舵人之一,翻译出普希金、雪莱、拜伦等人大量的传世名篇。其实,他们两人还是堂兄弟哦!
穆旦原名是“查良铮”,金庸原名是“查良镛”,两人取笔名是时候,穆旦拆的是“查”字,金庸拆的是“镛”字。是不是很有趣?
孔庆东老师的博客上说:“查氏兄弟太厉害了,一个查良铮是20世纪中国诗坛盟主,一个查良镛是20世纪中国武林盟主。一个把“查”上下分开叫做“穆旦”,一个把“镛”左右分开叫做“金庸”,他们跟茅盾、徐志摩等文豪又都是转折亲,再加上周氏兄弟,这中国20世纪文学差不多被一群浙江佬给垄断了”。
这才知道大诗人、翻译家穆旦和金庸竟然是兄弟,再一查,有人说是俩人表兄弟,我觉得应该是堂兄弟,都是浙江海宁大家族查家。徐志摩和他们竟然也是亲戚,“金庸的母亲是徐志摩的堂姑母”
3、烂醉如泥原来不是“泥”
我们经常用成语“烂醉如泥”来形容一个人由于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的样子。这里的“泥”并不是指泥土,而是一种虫子!据传说,这种虫子生活在海里,没有骨头,离不开水,一到陆地上就会“失水而醉”,跟人醉倒的样子一样。在古代典籍中,“醉如泥”这几个字非常常见,“泥”指的都是“泥虫”。
“烂醉如泥”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唐·李贤注:“《汉官仪》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
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周泽,以身作则,常常斋戒后睡在里面。他的妻子怜惜他年老多病,来探望老公。不料周泽一见妻子,非但不感激妻子的慰问,反而大怒,以妻子触犯了斋戒期间禁令的名义,将妻子下狱谢罪。当时的人很同情周泽妻子的遭遇,作了一首诗表达这种同情:“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意思是说周妻命不好,嫁给太常周泽做妻子后,一年三百六十天,周泽有三百五十九天都在斋戒,还有一天虽然没有斋戒,但却喝得烂醉如泥。
4、十二生肖为什么没有猫?
十二生肖的起源非常早,远在战国时期,或者更早的年代,人们就有了把动物和十二地支匹配的行为印记。中国古时无猫。猫原产于埃及,猫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民间传说则是系唐三藏从印度带回。现在一说到为什么十二属相没有猫,就用民间故事来解释。其实在猫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就有了十二生肖。所以十二生肖没有猫,一点也不奇怪。
是不是很有趣?你在巴比伦属什么呢?哈哈~小编如愿以偿的属了盘“猫”哦!
5、《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头?
《百家姓》的作者应该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一个小民。
当时“赵”是宋朝的国姓,所以“赵”排第一位是理所当的。“钱”,是吴越国的国姓。吴越王钱俶的皇后姓孙,所以“孙”就给排到了第三位。第四位是李,则是因为当时和吴越国毗邻的国家是南唐,皇族为李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是南唐李后主写的。
6、“孺子牛”的由来
“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
最早在《左传》中,“孺子牛”的典故是这样的:齐景公有个儿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所以,那时"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
7、为什么富家子弟叫纨绔子弟?
古代人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所谓裳就是大裙子。走路两腿易进风。有钱人为保暖,两条小腿各套上长筒袜,这种袜子叫“绔”。更有钱的人,用细滑的丝织品做袜子,就叫“纨”。这也是“纨绔子弟”一词的由来。
这是一个偏贬义词,旧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童鞋们不要误用哦~
8、为什么有钱有势的女婿要叫金龟婿?
我们常常听到,“钓到一位“金龟婿””这样的说法,往往会含有爱慕虚荣、贪图名利的批评态度。实际上,在很早以前,“金龟婿”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哦。
唐初,五品以上的官员会佩戴鱼符、鱼袋。鱼符材质“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能佩戴金龟(或金龟袋)都是亲王或三品以上的官员,身份显贵。所以,后来就用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
9、“扯皮”的原意是门手艺??
扯皮”是古代做鼓的一道工序,是门专业手艺。在钉鼓皮时需要将皮扯紧,所以叫“扯皮”。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成推诿卸责的意思,指的是无原则地争论纠缠,不负责的推诿,童鞋们要记牢哦!
10、“八拜之交”是哪八拜?
1、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2、知音之交--伯牙和钟子期
3、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
4、舍命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
5、胶漆之交-- 陈重和雷义
6、鸡黍之交--张劭和范式
7、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8、 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八种交情背后,都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都很有趣哦,感兴趣的童鞋们可以在网上了解一下。
11、“衣冠禽兽”居然是个褒义词?
明代官员的衣服上都绣着各种动物,一般文官绣禽,武将绘兽,不同的品级绣上不同的动物人们就把文武官员叫做“衣冠禽兽”——当时完全没有贬义的。
但是,因为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吏治最坏的一个时期,当官的几乎没好人,这个词自然就成为贬义词了。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
12、“呆若木鸡”也是个褒义词?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非常热衷的娱乐活动,齐王特地请斗鸡专家纪子帮他训鸡,结果,纪子训练出了一只对外界变化毫无反应的“木鸡”。一到赛场上,别的鸡一看到它那镇定自若的气度,没等开战就被吓跑了。
从那以后,“呆若木鸡”就用来形容人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雍容气度。后来,有许多人望文生义,所以逐渐演化成为一个贬义词,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意思啦。
13、“毛病”真的是毛的病?
明代相马大家徐咸写过一本《相马经》:“马旋毛者,善旋五,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
意思是说:卷曲的马毛,有好有坏,如果长得位置不好,就是毛病,对主人妨害最大。所以,“毛病”其实是一个相马的专业术语,后来逐渐演化成今天的意思。至于究竟怎么演化的,那谁知道呢?
14、那些难读的西药名是怎么来的?
注射用头孢噻吩钠,呋喃西林,吡唑……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药品名称,但你萌能自信的读出这些药品的名称吗?
其实,很多语文老师都教过大家,不认识的字读字读半边!这些字还真的就是读半边!噻吩读作:【塞分】;呋喃读作:【夫南】;吡唑读作:【比坐】。
15、“她”字的由来
在古代是没有这个字的,这个字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一个“创新字”。
五四运动后,开始出现用吴语中形容女性的“伊”来代指女性的第三人称,加以区分。1918年,在北大任教的语言学家刘半农,第一个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由于早先这个是生僻字,所以很多字典中并未收入,至此之后,字典中才出现了这个“她”字。
16、“翻白眼”是怎么来的?
“翻白眼”和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有关。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七位名家,其中一位叫做阮籍,他有一个怪脾气,每次遇到自己讨厌的人时,都不正眼看对方,而是用眼角去“瞟”,于是总会露出眼白。所以大家就称轻视对方为“白眼看人”或“翻白眼”了。
17、“替罪羊”的故事
“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对应英文有scapegoat、whipping boy。在《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带着他的独生子以撒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并把以撒杀了作燔祭,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加以阻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它来‘祭献’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献给燔祭。
18、古代兵器的各种“代名词”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把吴钩看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很多诗词作品中,都会用到“吴钩”一词。“吴钩”是什么意思呢?
可能有人会告诉你,“吴钩”是剑的代名词,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吴钩”是春秋时期的一种弯刀,材质是青铜,它长这样:
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里面有一句:“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其中的“紫电青霜”代指的都是宝剑。“紫电”是孙权的剑,“青霜”是汉高祖斩白蛇的剑。
“龙”也常常被用为宝剑的代名词,如:“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龙吟”则表示弹击长剑时,剑身发出悠长铿锵、连绵不绝的声音。
19、“乔迁”最初的意思
“乔迁”一词现在多用来指代搬家、变更住处。亲朋好友搬家时,爸妈长辈会祝贺他们“乔迁之喜”。其实,这个词也有一个诗意的出处哦。
“乔迁”来源于《诗经·小雅·伐木》中的一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最初的意思是,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就作为了迁居或升官的贺词。
20、“秉烛夜游”的意思是及时行乐?
“秉烛夜游”是个不常用的成语,我们常常会望文生义,认为这是“拿着蜡烛照明,在夜晚出行游历”的意思。其实,这种用法是错误的。
“秉烛夜游”比喻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最早出自《古诗十九首》里的一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谪仙人李白也提到过,“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意思是:“古时候人们夜晚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原因的。”
所以,童鞋们,get到“秉烛夜游”的正确用法了吗?周末大好时光,何不秉烛夜游?
声明:本文来源于搜狐教育、语文报杯作文大赛官微,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aokao)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戳原文,查看更多北京2020高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