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生活在哪里,所处的这个世界永远都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完美运转。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生气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别的人或者别的事,而是与自己过不去,觉得别的人或者别的事没有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而自己又对这些无可奈何甚至绝望。
对于亲近的人,我们好像更容易生气,尤其体现在家庭生活中的相处。可能平日里给六岁的大娃准备所需,无意中太过于及时;也可能在心理上,他对我的依赖更多些,以至于在我忙或不忙时,更多来要求我,而很少主动应求爸爸。这不,我正在厨房忙得焦头烂额时,大娃又如以前一样,急迫的让我为他找另一只不见的拖鞋。我不耐烦得让他自己去找,他反而来气了,满屋子里“报复式”捣着乱,嘴里满是抱怨,把责任推给两岁的妹妹,怨气着我的不帮忙......我见状,停下手中的活,对他一通索罗,事情一下“恶化”了,一时间哭声,吼叫声,连成一片,最后还是爸爸“救的场”。
爸爸见此情景说:“孩子过来,我给你讲个故事:《受伤的骆驼 》”。这是受一首很火爆的歌曲《沙漠骆驼》影响,一个骆驼行走在沙漠的故事。有人可能对故事内容有所了解:“一头骆驼在沙漠长途跋涉,天上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突然脚掌被一块玻璃片硌了一下,又累又渴的它气得火冒三丈,一脚踢开,没想到把自己的脚掌划开了一个口子,血迹引来了空中的秃鹰,而后又引来了狼群的追捕,吓得它四处逃窜,最终误踏了食人蚁的巢穴,半晌过后,只留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在茫茫沙漠和一个悔恨的声音飘荡在空中……”
火爆网络的故事——《受伤的骆驼 》 !
“孩子,你说本可以走出沙漠,畅饮泉水的骆驼最后却葬身沙漠。这会为什么?是心态,是愤怒!”孩子听完爸爸讲的故事,陷入沉思.......
是这样,一个人处于一个很乱的状态时,心情很容易被这种环境带入非常躁动的情绪。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一个很小的起念,可能导致很大的后果产生。就像胡适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结合母亲的经历感慨道:“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所以,一旦出现情绪不对的时候,先慢下来,放松脚步。或者甚至停下来,不然很可能会导致越做越错……到最后,受伤的只是我们自己以及身边最亲近的人。不生气,是修养,更是智慧。因此一定要修心,使自己的这颗心充满慈悲、爱和同情,面对别人的无礼,就不会那么计较。
就如《中庸》中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这些情感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物的侵扰,是平和自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中"。
当面对别人的发难,不轻易动怒时,这既是做人的修养,也是高明的处世智慧。生气之事,不妨付之一笑;难容之人,不妨敬他三分。
原创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