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找我出散文书的人特别多,我都没有同意,太热闹我有点担心,我宁愿走得慢一点,走得长远一点。”
少年
<小时候的贾平凹>
贾平凹本来是大户人家的孩子,结果他父亲在“文革”中被诬陷为胡宗南的特务关进了牛棚,命运将18岁的贾平凹推向了农村。
开始,他每天走三十里地去砍柴,一趟背50斤;后来又去公社修水库,干的都是纯体力活。但因为个子矮体力小,他既拉不动车也轮不到锤,只好毛遂自荐去写大标语。
终于凭着会写毛笔字的本事大获成功,才算真正从事了点儿跟文学有关的工作——“工地战报”的主编、编辑、记者、刻写、油印、发行、广播,集七职于一身。
当时其他工友们的心思都在娶媳妇上了,但是贾平凹并不甘心这种生活,并在山墙上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来激励自己。
闲暇之余开始学着写诗,有人鼓动他说发表了可以得稿费,贾平凹借了8分钱买邮票,将人生第一份文学作品誊抄清楚寄到了省报,但是信件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贾平凹的诗人梦破灭了。
启蒙
<年轻时的贾平凹>
1972年5月,机缘巧合,贾平凹离开农村,从山沟走到西安,来到了西北大学中文系。刚入学的贾平凹,别出心裁地把新生入校感想写成了一首诗,没想到这首诗还登上了第一期校刊,而且是校刊上唯一一篇学生作品。消息不胫而走,贾平凹成了学生中的风云人物,同时,他想当作家的梦又死灰复燃了。
磨砺
1973年,贾平凹发表了人生第一个短篇小说——《一双袜子》,虽然是与同学合作,但这篇发表在陕西省月刊《群众艺术》上的作品,奠定了贾平凹的文学之路。
第二年,贾平凹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深深的脚印》在《西安日报》发表。1976年,大学毕业的贾平凹去了省出版社,成了一位编辑。这个阶段贾平凹进入了最佳的创作境界,虽然屡经退稿,但是他已经摸到了创作的门道。1978年,短篇小说《满月儿》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并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贾平凹有了一点名气。
1980年贾平凹搬入静虚村,1981年后陆续创作了短篇小说《土炕》《油月亮》,1983年创作的《商州初录》在《钟山》杂志发表,成了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成名
1993年,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首印50万册,这本世情小说红极一时,占尽风光,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却因为大胆出位的性描写被禁,而且一禁就是17年。
<1993年的贾平凹 肖全摄>
贾平凹坦言:“《废都》出版前,我被文坛说成是最干净的人;《废都》出版后,我又被说成文坛最流氓的一个。”当时,批评《废都》的文章集结成册,竟然有七八十万字。直到今天,围绕着贾平凹与《废都》的争论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也使这本书成了贾平凹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
自此之后,贾平凹将对故乡的书写作为自己写作的初心,从棣花到西安,林中一花、河中一沙都成了他创作的主题。四十五年来,他写下了一千五百万字,出版了十六部长篇小说。他的体量如此庞大,他的世界何其丰富。他独具叛逆性的创作精神和关注现实的勇气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贾平凹对土地,农村,城市,人情传达出的独特又似曾相识的感觉和氛围,就像黄土高原一样,厚实稳重,又散发光彩。而他的自我评价是“我是个农民,善良本分,又自私好强,能出大力,有了苦不对人说。”
散文
2016年6月出版散文集《自在独行》,畅销百万册堪称现象级,这对于以小说被人们熟知的贾平凹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小意外”。
据说编辑在给贾平凹汇稿费时,他一度错愕,以为稿费汇多了,错了金额。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本书能够如此受欢迎。
随后各大出版社自然是继续拿着优厚的稿酬追着贾平凹出版新散文,而后他却越来越谨慎,委婉地拒绝了很多出散文的邀请。
他在一次活动中讲到,《自在独行》的畅销是一个鼓励,如同母亲对孩子的鼓励一样,自己要好好珍惜这种环境,珍惜时间,敬畏上天,努力创作。
自在独行贾平凹 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索书号:I267/5640
免责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