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理气血经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26
导读

这一篇分层次阐述了虚实的形成和疾病的发生,总结了调经的原则和方法。 神不足的,应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到达病所,再以针刺之,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只是疏通经络,神气就…

.

来源丨喜马拉雅FM 张其成讲黄帝内经 98.【调经论】

《素问》三篇关于 针刺治疗的专论—— 《调经论》《缪刺论》《四时刺逆从论》

从总体上阐述——

怎么用针刺 调理阴阳虚实,

怎么用 交叉针刺治疗疾病,

怎样 顺应四时之气针刺治病的。

《调经论》

《调经论》调经就是调理气血经络。

这一篇分层次阐述了虚实的形成和疾病的发生,总结了调经的原则和方法。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说:有余分为五种,不足也分为五种——神、志、气、血、形

“神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一共有十种情况,它们的气各不相同。

但这十种情况发病的原因却是相同的:“皆生于五脏也。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此组成了人的形体。

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而形成了人体的身形与五脏。

五脏相互联系的通道,都是出自经穴,以运行血气,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诊断和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黄帝和岐伯就讨论了 神、志、气、血、形的 有余与不足的症状,以及针刺补泻的治疗方法。

以“神”有余和不足为例,“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

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神有余的就刺病人的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推针深刺,不要刺中大的经脉,神气自然就会平复。

神不足的,应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到达病所,再以针刺之,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只是疏通经络,神气就可以平复。

总之一定要把握阴阳虚实的变化,“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阴阳间失去平衡而有所偏倾,导致气乱窜于卫分,血逆行于经络,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情况。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亢盛(多余)的就是实,不足(缺乏)的就是虚。

所以气并(气聚集)之处则血少,血并(血液积聚)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失去了正常的联系不能相济,就成为虚了。

人身络脉和孙脉都要回流输入经脉——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来的分支,

孙脉是从络脉分出来的分支,也就是络脉中的细小部分。

如果血与气相并(停留积聚在经脉中),就成为实了。

虚和实者是怎么形成的呢?

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 外在的:“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的侵袭;

一是 内在的:“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引起表里寒热的病变。

“阳虚则生外寒,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生外热,阴盛则生内寒。”

怎么用针刺调理阴阳寒热呢?

总的原则就是“泻实补虚”。

怎么泻实?

泻实证就是在病人吸气时进针,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气同时外出,这样可使精气不伤,邪气得以外泄。

在针刺时要使针孔不要闭塞,使病邪排出,应该摇大其针孔,从而通利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叫做“大泻”,出针要迅速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就可穷尽。

补虚就是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在病人吸气时出针,使针下所至的热气不能随针而出,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邪气散去,精气得以保存。

张其成讲《黄帝内经》播放量超过797万

张其成讲《易经》播放量超过2313万

《黄帝内经》大总结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