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杯酒释兵权”真这么简单?背后的权力博弈人们看不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006
导读

不,此时宋朝最大的敌人在他内部,那就是覆亡了此前数个朝代的最严重的诱因,也是把赵匡胤推上皇位最重要的力量——节度使。这样简单粗暴到极致的方法,他们肯交出权力才怪了,那肯定是联合公司里的人把你赶出去了,你这个老…

导语

公元961年的一天夜里,酒桌面前是几个醉醺醺的将军,前面还有个刚刚坐上皇位,正意气风发的赵家皇帝,他们原先的大哥。一场标准的庆功宴,一片君臣和睦其乐融融。然而就在他们戒备最松懈的时候,首座的皇帝却不紧不慢的开始开了口。

此时,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跪在桌子下面的人额头冒汗,坐着的人看似醉醺醺的,眼里却精光闪现,看着他们好像在看一场滑稽的戏剧。游戏,开始了。

一、节度使

北宋刚刚建立的时候是什么威胁最大?其它的割据王国?北方的强大辽军?不,此时宋朝最大的敌人在他内部,那就是覆亡了此前数个朝代的最严重的诱因,也是把赵匡胤推上皇位最重要的力量——节度使。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记载:“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

自此,节度使一职开始成为官职。早期的节度使还没有很大的权力,只是边疆的一个军事指挥官。随着唐朝对外战争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为了适应战争要求,节度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从仅仅指挥小股军队到最后“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节度使慢慢有了自己独立的封地,独立的军队,独立的官员任免权,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本来节度使还只能算是越长越大的马蜂窝,暂时还相安无事,可是它最后还是被捅破了。捅破这个蚂蜂窝的就是安史之乱。

随着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唐朝在平叛过程中又把更大的权力给了节度使,造成恶性循环。藩镇割据让朝廷越发的无能为力,最后唐朝更是直接亡于节度使朱温之手。大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几乎所有都是或直接或间接的亡于节度使之手。连赵匡胤自己都是靠着一群节度使才上位的,这也意味着他随时都有可能被再拉下来。

节度使自己有兵有地有钱粮,几乎有着和藩王一样的权力。参照前朝和节度使斗了两百多年的历史,节度使这个制度可以说根深蒂固,且是国家不稳定的最大因素。甚至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任何人都不会相信赵匡胤可以成功的把节度使给废掉。

一顿饭就让节度使们感激涕溃不成军了?真的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赵匡胤的杀招还在后面。

二、赵匡胤下了一盘大棋

前代对付节度使的做法实在是简单粗暴,要么就是中央政府招兵买马,建立禁军直接对付节度使,要么就是宣布剥夺节度使的职位和军队,试图把他召回。

节度使肯乖乖就范吗?

肯定不肯呀,那就只能打!打的鸡飞狗跳山河破碎。打的过还好,像唐宪宗,在元和年间依靠神策军把藩镇打的鬼哭狼嚎,一度中兴大唐。那如果打不过呢?

打不过就完蛋了,唐末一直到五代十国都是这样的一个方式,简单粗暴,不服就打,打了打不过就只能忍气吞声。于是藩镇越做越大,火越扑越旺。

这就好比你开了个公司,手下有几个大股东,你是董事长,你担心他们做大了对你不利,于是直接准备让他们辞职了,不辞职就搞他们。这样简单粗暴到极致的方法,他们肯交出权力才怪了,那肯定是联合公司里的人把你赶出去了,你这个老板肯定做不安稳。

赵匡胤是怎么做的呢?他设了一个巨大的局,一步一步的引着他们自己走向了自废武功的地步。

什么局呢?

首先我们来看杯酒释兵权是什么,《笔录》的原话是:

相国赵普屡以为言”,宋太祖“于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旧相乐”,最后让他们“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

相国赵普屡以为言”,宋太祖“于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旧相乐”,最后让他们“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

大概就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宋太祖把他一群老哥们召集起来喝个酒,说:大家让我赵大当上皇帝我感激大家,但是大家在我身边实话说我确实不放心。不如大家就把在中央的军权放一放,到地方去玩耍吧,地方随你们挑,世袭都成。

于是第二天大家就开开心心的上朝请求外放了。

史书上的杯酒释兵权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其实游戏才刚刚开始。

兵权去掉了吗?

当然没有了呀。原先那群人只是被外放了呀,到了地方当节度使了,地方的军权依然还是他们的。要地有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相比于天天在中央的赵大眼皮子地下,地方节度使简直是天堂,干嘛不去啊?

他们当然是开开心心的去了。那个时候,石守信、高怀德他们还以为这是赵大发给他们的福利呢。

那么赵大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是为了收缩军权,掌握禁军。这也是他的第一步。相比于直接杀掉推举他的功臣们,这一招明显更加温和有效。树立了在禁军中的巨大威信之后,他立马选用一批新的指挥官,同时扩张禁军,增强了自己的力量。

节度使到了地方之后,赵大就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了。

首先,为了安抚节度使,他不仅给钱给粮,还积极联姻。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还有其他旁支的联姻则没有主要记载。

总之,通过官职权势和联姻,赵大和节度使的关系好到了整个五代十国中的最高境界。接着呢?继续给蜜枣!

为了管辖全国军队,赵匡胤将军队按层级分配,老弱者裁到二线的后备部队,精壮者编成精兵。为了更好的统计数据,便让地方节度使将军队人数划分登记在册,朝廷按着节度使的军队划分来给予粮饷。

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啊,就像朝廷白白的把钱送到门口一样,还不赶紧登记领钱?于是席卷全国的军队整编运动开始了,节度使争先恐后,过程无比顺利。

这个时候,最后的杀招也到了。

没人知道赵大是怎么下的这一盘巨大的棋局。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突然下令各州长官把藩镇所辖军队中的精兵,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样”标准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这就是他最大的杀招。

放眼之前,直接让节度使送兵肯定会激起不满乃至谋反。但是现在呢?首先通过排挤节度使到地方,赵大重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强悍无匹的禁军,并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证明他有这个能力直接干翻节度使。

其次,放眼全国,主要的节度使都和赵大有着姻亲关系,前期培养的感情与亲族关系使这个时候几乎没人带头挑战赵大。

最后一点,最开始迷惑节度使的登记兵员质量的册子,现如今让节度使想耍赖搞猫腻都不行,只能乖乖的把精壮士兵交了上去。等到收了军权,地方节度使就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了,根本再也无力同中央对抗。

这是两百年来节度使最虚弱的时候,赵大当然查准了时机,一举进入。

削夺其权: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3年一更换,直接对中央负责。

制其钱谷:剥夺节度使财政权。再加上前面的收其兵权,所谓的杯酒释兵权到这里,才算真正结束。

结语

可以逐鹿天下的人都是下棋的高手,绝对不会是一顿饭就能够打发的。而赵大的精明之处就在于,直到他走到最后一步之前,他的对手都不知道他到底要干什么。

就这样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的让他们自己慢慢的把自己束缚住。外放是他们自己开开心心去的,兵员登记也是他们自己开开心心登记的,一切都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只有这最后一步棋,赵大一步将死,所有的节度使再也没有一丝回旋的余地。

赵大确实是一代雄主,帝王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其实对我个人而言,我倒觉得他的做法与汉代推恩令有几分相似。都是用看似让对手获得巨大利益的手段,来慢慢打击对手直到完成目标。

而反观比如西汉七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末藩镇割据混乱,其实手段都太过僵硬。直接用强硬的手腕打击对手。而这是最蠢的方法。当对手的力量几乎不输于你,胜负未知的时候,与其选择僵硬直接的打击方式,选择跟他硬碰硬。

不妨参考一下历史中曾经的做法,编制一条网,一条巨大的大网,这条网里面有人性,有利益,有着所有能让你的对手不知不觉沉迷的东西。用它让你的对手越走越远,无法拒绝的陷入其中。而当他发现自己深入大网的时候,也就是你最终收网的时候。不费吹灰之力。

天下这盘棋,赵匡胤赢了。

1:《旧唐书》————————刘昫

2:《旧五代史》——————薛居正

3:《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

4:《十国春秋》——————吴任臣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