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五胡乱华这一时期的历史。
提到这段历史,想必很多人会觉得比较陌生。因为,在我国历史上,有关这一时期的历史,仿佛被人刻意淡化了一样。无论是在史书中,还是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教材中,它都被那些所谓的史学家们一笔带过了,仅仅用了“民族大融合”五个字来概括这段历史。
并且,这些人还在众多的史学资料中,极力向众人宣扬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合中的丰功伟绩。对五胡乱华这一时期,中国大地狼烟四起、浮尸千里的惨烈场面,却是不发一言。
历史本应该是客观公正的,无论这段历史充满了血腥残暴让国人背负了巨大耻辱,还是光辉灿烂让我们引以为傲,它都应该被后人铭记。所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正视这段,既承载着无数汉人的血泪又让无数汉人饱受屈辱和难堪的历史。
要想彻底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主导这场历史悲剧的罪魁祸首——蝎族。这一少数民族的成功崛起,恰好发生在西晋王朝的末期。这一民族是典型的白色人种,如果,还要往前追溯的话,大概应该属于中亚月氏人种的一支。
说到这儿,也许大家会下意识想到:既然,他属于中亚月氏人种的话,那么,他为什么不好好的待在西域,反而跑到中原大地来兴风作浪呢?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将历史再往前移。
根据史料记载,这一民族当年应该是从中亚进入蒙古草原的。但蒙草原很长时间都是匈奴人的天下,他们进入之后,自然会遭到匈奴人的打压。在这场本地老牌势力与外来新兴势力的角逐中,他们最终失败了。按照匈奴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作为战败的一方的他们必须归附于匈奴,否则,便会被全部杀掉。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一个日后能够在中原大地上引出一番血雨腥风的种族,他们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战败之后的蝎族,便顺水推舟地选择了归顺匈奴,这大概是后世的史学家们之所以会认为他们是匈奴人的最主要原因了。当然,这是一个有反骨的民族,暂时的归顺并不代表他们会甘心永远屈居人下。一旦有机会,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给自己的主人致命一击。
一个有野心还懂得忍耐、蛰伏的民族,永远是最可怕的,之后,在汉朝的强力打击之下,匈奴正逐步走向衰败。此时,他们知道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通过这个机会他们开始对匈奴进行反击。最终的结果便是:匈奴对于这个附庸种族的控制逐渐减弱,而这个民族的崛起之路也自此开始。
当他们的实力逐步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西晋王朝正好处于内乱之中无法脱身。这对于一直对中原大地这块肥美蛋糕虎视眈眈的蝎族来说,这恰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他们心里也十分明白,虽然,此时的西晋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但仅凭一家之力对抗这个庞然大物的话,还是如同蚍蜉撼树一般。
他们既深知独木难支的道理,自然不会去做鸡蛋碰石头的蠢事,可是,让他们就此放弃的话又并不甘心。于是,他们便想出了联合五胡其他种族,一起向着中原大地进发的计谋。
进入中原之后的日子,虽然,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甚至于,这些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有一部分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沦为了奴隶。但是,在见识过中原的繁华和富饶之后,他们自然不愿意回到自己贫穷的故乡。所以,无论面临的环境多么恶劣,他们始终都不愿退出中原大地。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蝎族是一个既有反骨又忍耐力绝佳的民族。通过多年的努力之后,他们的身份不再是奴隶,有的甚至成为了朝廷的将军。而混得更好的,甚至,成了军中的中流砥柱。随着少数民族士兵立下的功劳越来越多,这些人在军队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
当然,仅仅培养出几位将军并不能满足这个民族的野心,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权。被压迫久了,自然想尝一尝当家做主的滋味。最终,这个目标在西晋灭亡之后,彻底实现了,蝎族人将自己的政权命名为:后赵政权。
后赵政权之所以能够成功建立,当然和一个人是分不开的,此人名叫:石勒。他是蝎族当时的领军人物,相传,此人不但武艺高强,作战勇猛,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统治者。在他的带领之下,蝎族日益强盛,当然,石勒也是一个深谙领导艺术的人。
他知道,中原始终还是汉人的天下,如果,仅仅凭着侵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的话,是无法将整个中原大地收入囊中的。因此,他开始笼络汉人之中的有识之士,并对这些人许以高官厚禄,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被重用的。这样做,不但能打消汉人的抵触心理,还能让其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开疆拓土。
如果,单从这一点上来看,不得不说石勒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领导者,因为,他将政治场上的厚黑学,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常言道:“人有失足,马有失蹄”,他的马失前蹄,便发生在了一个名叫冉闵的人身上。话说,在一次战役之中,他遇到了一个名叫冉良的人,此时的冉良,还只是一个少年。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真的就有那么奇妙,仅仅是人群中匆匆一瞥,他便断定这个少年日后必定不凡。因此,他毫不犹豫将这个少年收到了麾下,还让他认自己的亲侄子为义父。认亲之后,他不但将这个孩子改了名,甚至,连姓氏也改了。从那之后,这个被收养的少年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叫石瞻。
石勒确实没看走眼,在他此后的多次战争中,冉良都为其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并且,此人几乎一生都在替他们老石家打天下。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其子冉闵不但很好的继承了冉良的高超武艺,还在军事上拥有着极高的天赋。进入军中任职之后,只要他参与的战役大多都能以少胜多。或许是出于这个原因,石虎对他的疼爱,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孙子。
然而,事情总在朝着人们预想不到的方向发展,因为,石虎是一个性情非常残暴的人。石勒虽是此人的亲叔叔,但是,在他心中对其并没有太多的敬爱之心。在他看来,自己跟随此人南征北战了将近二十年,可以说,石氏王朝的江山有一半都是自己打下来的。
因此,他觉得:自己才是这个王朝下一任继承人,自己的那些堂兄弟,除了出生之外,又有哪一点比得过自己呢?但是,我国自从夏朝开始,就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时代。而后赵,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我国历史上的这一传统他们却没有遗弃。
自己还有好几个儿子在那排队等着,石勒当然不可能把皇位传给外人。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亲侄子也不行,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们叔侄二人之间的矛盾渐渐开始激化。
一个担心对方功高震主,在自己百年之后儿子恐怕压制不住他;另一个则好大喜功,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去争一争。而这样下去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并且,眼见着皇位离自己越来越远,石虎当然是不甘心的,因此,他开始在朝中大肆揽权。
眼见着他的行为越来越过分,朝中也有人渐渐向石勒提议杀掉石虎。或许,石勒实在不愿意损失这么一个难得的将才,又或许是他心中还对此人残留那么一分血脉亲情,总之,他拒绝了朝臣的这个提议。但是,养虎为患的道理他应该是懂得。石勒一时的妇人之仁,却为自己的儿孙留下了无穷的后患。
随着年龄的增长,石勒的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终于,在公元332年的时候,他因病去世了。他留下诏书: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石弘。可是,他去世之后,石虎却感觉压在自己头上的一座大山终于没有了。他怎会甘心将皇位拱手让人,于是,他密谋了一场逼宫的戏码。
石虎不但逼着自己的堂兄让出了皇帝之位,还将其赶出了皇城。面对这样的结果,石弘当然不能接受。于是,这两个堂兄弟之间争权夺位的戏码正式拉开了序幕。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忙着铲除那些反抗自己的堂兄弟们,当然,在他的铁血手段之下,这些堂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
即使是相对幸运的一部分人,也被他圈禁了起来。
原本,内乱平定了,是不是就应该发展国家了,但是,石虎并没有这样做。当上皇帝之后,他依然难改自己残暴的本性,甚至,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他一方面大肆征集民夫,去给自己修造各种华美的宫殿或城池。而所有被他征集去的民夫,基本只有1/3能活着回来,皇宫之中的人更是难逃他的魔爪。
石虎在宫中的生活不但奢侈,而且,还充满着血腥和残暴。他用各种绫罗绸缎和珍贵的珠宝,将宫女们打扮的十分貌美,但是,这些宫女不是被他奸杀就是被他当众砍下头颅,做成了工艺品和手下的大臣一起赏玩。此外,这个民族还喜欢吃人肉。
他不但将自己妻妾身上的肉割下来,煮了之后和大臣们一起品尝,还以吃人为乐。当时,性格温和而又战斗力低下的汉人,在他们眼中就像羔羊一样,他们将其称为“二脚羊”。从他们把人当做食物这一点,便不难反映出这个民族骨子里的嗜血基因,更何况,上有所行下必所效。
石虎这么荒唐残暴,他的儿子当然也好不到哪儿去。这其中,做得最过分的,是他的二儿子石宣,此人曾经将一个城中的所有女人都绑走,以供自己淫乐,并且,他还将那个地方所有的男人全都杀死,一时之间此地血流成河。但是,做恶多了,终有一天还是会自食恶果的。
石氏父子的荒唐和残暴背后,隐藏的是整个王朝的堕落。
由于,后赵统治者耽于享乐穷兵黩武,这个王朝曾经开创的大好局面,几乎全都毁在了他们父子两的手上。而且,石虎的皇位本来就是抢来的,正所谓,父不慈又何来的子孝呢?石虎一开始就没有给儿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因此,他的儿子们自然也对他也没有太大的敬爱之心。
这其中,太子石邃的怨恨最深,由于忙着享乐,他总在太子石邃向他禀报事情的时候,训斥太子。渐渐地父子二人之间的裂痕自然也就越来越深,最终,父子两几乎闹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当然,姜还是老的辣,太子石邃最终还是死在了他的手下。
父子相残也恰恰拉开了这个王朝衰败的序幕,这样的王朝注定是无法取得长远发展的。更何况,他的一系列残暴举动早已让他失尽了民心,也恰恰在这个时候,冉闵站了出来。或许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又或许真的是看不下去汉族人民被如此欺压。
总之,他最终终结了这个王朝,也结束了汉族人民的血泪史。
永和五年(后赵太宁元年,349年),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石世在位三十三天,石虎第九子石遵废石世自立为帝。当初,石遵从李城出发时,曾对冉闵说:“努力吧!事情成功后,让你做太子。”不久却立石衍为皇太子,冉闵颇感失望,自认为功高一时,企图掌握朝政,石遵顾忌这一点而不能任用他。
之后,冉闵设计杀了石遵,石遵死后,石虎第三子石鉴即位,任命冉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之后,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人集结了三千羯兵暗中埋伏在胡人居住的区域,想杀掉冉闵等人。此事败露后,冉闵明白胡人不愿为己所用,颁布命令告知内外赵人:斩一个胡人头,文官进位三等,武职都任牙门。
一天之内,杀了数万胡人。冉闵亲自率领赵人诛杀胡羯,不论贵贱男女少长一律杀头,死者达二十余万,尸体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集居在四方的胡人,当地的军队依照冉闵的命令杀了他们,当时外表长得高鼻多须的人有一半因滥杀而死。
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之下,冉闵开始了对这个民族的赶尽杀绝。最终,在他的雷霆手段下,这些曾经在中原大地耀武扬威的少数民族,要么被斩杀殆尽,要么只能默默的退出中原。而曾经盛极一时的蝎族,也从那时候开始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战争是残酷的,但是,作为战争的胜利者,却一定要深怀仁爱之心,一个残暴的民族是注定不能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
【《晋书·石勒载记》、《资治通鉴》、《魏书·羯胡石勒传》、《十六国春秋别本·卷二·后赵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