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写了一道传位诏书,确定了下一代皇帝的人选。
与以往不同的是,雍正写好这道诏书后,并没有将其公之于众,而是将它密封在一个小盒子内,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这就是清朝的一次制度创新:秘密立储。雍正为什么要秘密立储呢?
雍正
秘密立储的渊源
这个制度在中国是首创,但是在国外却古已有之,《旧唐书·波斯传》里面记载:
“波斯王初即位,密选诸子中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子共发封而视之。”
意思就是说,波斯国王上位后,从各位皇子中选择一位才能出类拔萃的,秘密地写上他的名字。等到国王去世后,大臣与皇子共同打开秘诏,确定下一任国王。
这是波斯版的秘密立储,记载于中国历史。雍正熟读历史,很有可能从中受到启迪。
雍正
雍正面对的教训与现实
清朝自立国以来,皇位传承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努尔哈赤去世,几位贝勒表面上是公推,实际上争论不休,最后才选出皇太极;
等到皇太极去世,各路人马又开始你争我夺,多尔衮与豪格甚至要兵戎相见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各方达成妥协,拥立福临;
入关前,满清贵族的每一次公推,其实就是一次内部斗争。由于公推的王公贵族都是实力派,一旦处理不好,还会引起分裂。随着大清入关,皇权的确立,原来关外游牧民族的公推制度也随之变化。
福临去世后,康熙虽然继位,但四大辅政大臣把持朝纲,一度出现皇权旁落,最后还是玄烨用非常手段夺回大权;
康熙
等到康熙晚年,就更不用说,九子夺嫡让老皇帝头疼不已,也给大清带来相当大的隐患。雍正是那场斗争的胜利镇,但也是惨胜。
雍正参与了九子夺嫡的全部过程,他能够体会其中的残酷性。为了避免历史重演,雍正有必要对皇位继承制度做出一番调整。
公开立储的弊端与秘密立储的优点
自西周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符合礼法,有说服力,能从很大程度上避免兄弟之争,却不能保证继位人的优秀。皇帝的个人素质能够左右朝廷的方向,万一嫡长子是个庸人,会把江山社稷引入深渊。
如果公开立最贤的皇子为太子,但太子又不是嫡长子,这就会引起同室操戈。贤是一个没法定义的标准,所有皇子都觉得自己贤。没当上太子的皇子就会想,是不是把所谓最贤的太子扳倒,我就是最贤的。
胤礽
在公开立储的情况下,谁当太子,谁就是靶子。不仅有人给其“穿小鞋”,还有人会提前投靠。时间久了,朝廷上会出现一批反对太子的团伙,也会出现一批围绕太子转的团伙,两方势力会相互倾轧。
皇帝一旦公开立了太子,父子关系就会转变为储与君的关系。储君与君是一脉相承,却又有竞争关系,一旦储君变强,双方就会相互猜忌。胤礽就是活生生的案例,雍正亲眼所见,不会不注意。
秘密立储制,让所有的皇子都能看到希望,但又没有明确的竞争目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兄弟相争,也能避免以皇子为中心的势力团伙。皇子会想,万一诏书上写的是我,帝王梦实现了呢,所以我要努力学习,多读书,练骑射。
皇子
皇储制度不管多么完善,皇位继承问题总是难以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直到秘密立储制的出现,既彰显了皇帝的权威,也摒弃了不问愚贤、只立嫡长的传统做法,使皇帝可以在诸皇子中进行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