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襄公的荒唐史_杀死妹夫鲁桓公苟且亲妹文姜,最终死于堂弟之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63
导读

他是周文王和周文王的两代帝师,于公元前1046年率兵大败商军于牧野,是商朝开国的首功之臣。 文姜回到齐国后,又和哥哥旧情复燃,她留宿齐宫彻夜不回鲁侯居住的驿馆,鲁桓公为此大为恼火并斥责了妻子。后来,鲁国使…

春秋那些事:公子快跑,先到者为君,谁跑得快谁就是齐桓公!齐襄公的荒唐史:杀死妹夫鲁桓公苟且亲妹文姜,最终死于堂弟之手

提起孔子,人们就会想到他毕生所从事的事业,除了教书育人,就是到处贩卖他的政治理想。因为,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在其眼里,是个“礼崩乐坏”的混蛋时代。孔子所说的“礼”,指的是“周礼”,即五经里面的《礼》;所谓的“乐”,系指庙堂之乐。春秋时期,周代封建制度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变局,这让孔子痛心疾首,便立誓肩起“克己复礼”的大任。为此,孔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孔漂”生活。

由于东周的权威一降再降,其辖下的诸侯国,也变得动乱连连,给后人留下许多故事。比如,与孔子生活的鲁国紧邻的齐国,就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起落。

1/姜子牙因功封齐

现在的山东之所以称为齐鲁大地,就是因为当初鲁国与齐国的分封。论当时的地理位置来说,鲁国据优,因为,鲁国的受封者,是周王室的至亲。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鲁国与齐国的开国之主,都不是凡人。

鲁国的开国之主名姬旦。姬旦是何许人也?他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姬昌的儿子。

传说,周文王生有百子,这个今天看来有点夸张。有史可考的是,文王共有17子。长子伯邑考,为救父亲,他自愿成为人质,结果被纣王烹杀掉做成肉羹,当成他老爹的晚餐。次子姬发,就是子承父业,最终完成统一中原大任的周武王。三子管叔鲜,是个不靠谱的官二代,因为没进跻身中央高层,而联合老五和老八搞了次叛乱,结果,被人给剿杀了。

剿杀管叔的,就是姬昌的四儿子姬旦。当时,因周武王病逝,其子成王年幼,姬旦代管大周的一切军国事务。因姬旦的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所以又称周公。

早在武王病逝前,姬旦就被封鲁国。只是,武王突然病逝后,他要留在京城辅佐年幼的侄子周成王,所以一直没有就国赴任。不能亲自管理封国的姬旦,就委任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管理鲁国。

如果说周公在商朝的名望牛气冲天的话,还有一个牛人的传奇经历更可用光照后世来形容。这个牛人就是齐国的开国之主吕尚。

吕尚,殷商末年东海上人(今安徽县临泉县)。他是周文王和周文王的两代帝师,于公元前1046年率兵大败商军于牧野,是商朝开国的首功之臣。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为了表彰功臣和宗室,大行封国。吕尚因佐周灭商之功,受封于齐国,建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吕尚成为齐国的开国之主。

其实,吕尚还有一个在今人耳里如雷贯耳的名字——姜尚姜子牙,人称姜太公的牛人是也。因姜太公的先祖曾封于吕,故曾以吕为氏。以能治一国之大才而偏于边地,姜子牙干起工作来,肯定是轻车熟路,事半功倍。齐国虽然是离王城很远的异姓封国,但是,齐国的先辈们却发现,他们齐国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那就是由于地处海滨,可以煮盐垦田,所以,很快富甲一方。有了财富的支撑,齐国的兵甲高达数万,成为众诸侯中不可小视的强国之一。因此,外姓的齐国,其实力一直辗压周王室嫡亲的鲁国。

2/被一对兄妹玩坏的齐国

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其实,世事也不尽然循规,败家子也是大有人在的。尤其是帝王之家,由于儿女众多,良莠不齐,弄丑出糗是早晚的事。比如齐国,当王位传到齐襄公手上后,齐国朝野就开始变得污浊混乱,从而引发了几场亲情仇杀。

齐襄公,姜姓,吕氏,名诸儿,齐僖公长子,齐桓公异母兄。齐僖公在位时,将诸儿立为太子。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太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

齐襄公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昏庸无能,干了许多丑事,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与乱伦亲妹,杀害妹夫。齐襄公在未即位前,就与妹妹文姜有私情。后来文姜嫁给鲁国的鲁桓公,成为一国之母,兄妹的一段孽缘才被暂时斩断。

齐襄公即位的第三年,即文姜嫁鲁的第十五年,他决定向周庄王的妹妹周王姬求婚。并按照周礼,邀请和周天子同姓的鲁国国君桓公来代为主持。文姜闻讯,便要求和丈夫一起去齐国,鲁桓公不顾大臣反对,答应了她的请求。

文姜回到齐国后,又和哥哥旧情复燃,她留宿齐宫彻夜不回鲁侯居住的驿馆,鲁桓公为此大为恼火并斥责了妻子。不想文姜转而向兄长齐襄公告状,为和妹妹长相厮守诸儿起了杀心。他设宴款待鲁桓公,同时交待公子彭生在送鲁桓公回驿馆的路上将其杀死。从此,一对兄妹公开苟且。

一国国君为情谋杀另一国国君,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事件。后来,鲁国使者对此国君之死不依不饶,一定要齐襄公给个说法,最后,齐襄公杀死了彭生,算是对鲁国有了个交代。

有这样一个昏君在,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就连他的两位兄弟也不敢在齐国呆下去了,纷纷选择出逃。其中,二弟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国的太后文姜是公子纠的姑姑),三弟公子小白逃往莒国(小白的姥姥是莒国太后)。这两位公子哥出逃时,身边都跟随有近卫之臣,跟随公子纠的是管仲和召忽,跟随公子小白的是鲍叔牙与高傒。

3/杀的都是自家人

二人出逃不久,齐国果真发生了内乱,齐襄公因其昏庸无道遭人弑杀,背后给他捅刀子的人,就是他的堂弟公孙无知。公孙无知联合连称、管至父弑杀齐襄公后自立为君,史称齐前废公。

公孙无知也不是个正经的治国之才,为人也很残暴,曾经无端虐待大夫雍廪,因此雍廪怨恨他。公元前685年春,公孙无知到雍林游玩,雍廪等人趁机袭杀了公孙无知,在位仅仅几个月的公孙无知就这样玩完了。

雍廪等人斩杀公孙无知纯属报仇泄愤,并无意篡位。事后,他们告知齐国大夫:“公孙无知弑君自立,臣等诛杀了他,请大夫从齐国诸公子中挑选当立者,我们定会惟命是听。”

公孙无知死后,齐国的大夫们就一起计议另立新君,符合条件的有两个人,就是齐僖公的两个外逃公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

立君之事,远在他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不会事先知悉,但是,齐国贵族高、国两家事先暗地通知了身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得知消息的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护卫下,日夜兼程地往齐国都城临淄赶。

4/别怕,来人是我的朋友

但是,当公子小白的队伍进入莒齐边境时,却遭到鲁国军队的拦截,带队的正是公子纠的老师管仲。

原来,身在鲁国的公子纠等人也得到国乱已平、急立新君的消息,鲁国也趁机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抢夺王位。但是,鲁国得到的消息晚,公子小白早已在鲍叔牙与莒国军兵的护送下快入齐境了。这时,聪明的管仲站了出来,说是要带一支轻骑兵,将公子小白拦截于齐国之外,公子纠就可以从容回齐赴任了。

鲍叔牙一看是管仲,就对公子小白说,放心吧,管仲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去劝劝他,鲁军自退。

鲍叔牙说的并不是假话,他和管仲的交情的确非浅。管仲是穷家子,连奉养老母的钱都凑不够。鲍叔牙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找管仲合伙做生意,本钱是鲍叔牙出的,但是,每次分红时,管仲却抢大头。鲍叔牙也不以为怪,他知道管仲急需这些钱来奉养老母。

后来,两人又被一周征召入伍,鲍叔牙总是冲锋在前,战功卓著,而管仲则躲在后面,出人不出力。许多人都骂管仲是个贪生怕死之徒,鲍叔牙立马站出来替老管说话:“他不是怕死,他得留条活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就是成语“管鲍之交”的出处。

面对这种患难与共的朋友,鲍叔牙有十足的信心劝退管仲。

5/暗箭难防,说的就是管仲这样的人

管仲也确实给鲍叔牙面子,我知道你在,我这么无跑来,并不是真心要拦截公子小白的,只是来看看你就走。鲍叔牙及公子小白都信以为真,一下子放松了警惕,没想到,管仲却反手一箭,一下子把公子小白射下马车,顿时血流满面,倒地而死。

管仲一箭射杀了公子小白后,便带着鲁国人马扬长而去。而鲍叔牙与一众护兵为了抢救公子小白乱作一团,谁也没心追击管仲。

等管仲走远了,公子小白一下子又清醒过来了,原来,公子小白的落马是急中生智之举,其中,管仲那一箭并没射中要害,而是射到带钩上。公子小白面颊的鲜血,也是他趁乱咬破指手胡乱涂抹上去的,然后以衣袖遮面,结果,连聪明过人的管仲都骗过了。

6/比暗箭还快的,是时间

管仲“胜利凯旋”后,鲁国人得知公子小白已死,公子纠就不用急于赶路,于是,准备好一切后,才慢腾腾地上路回齐,晚了六天才到临淄。这时小白早已兼程赶回齐国,被高傒等齐国贵族拥立为新君,是为齐桓公。

夺位不成的公子纠,只得又灰溜溜地返回鲁国。但是,即使离开了齐国,公子纠等人的命运也再难更改——唯有死路一条。此是后话,回头老黄再慢慢给你讲来。

从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的即位之争上看,时间才是成败的关键,谁跑的快,谁就是一国之主。由此可知,“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真不是虚言。珍惜时间,就是把握机遇。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