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个、不善言谈、一口永胜话,总是笑眯眯……今天读本君要说的这位医生,名叫杨永礼,是丽江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上个月,他入选了云南省“万人计划”名医专项人才,成为了今年唯一一位入选名医专项的本土医生。
说起从医初衷,杨永礼坦言,在那个年代,从山村里走出一个大学生,是件很不易的事。考上大学,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医学专业。“起初只是为了上学而上学,谈不上什么理想。反而是医生做得越久才越觉得医生是个伟大的职业,才有了热爱”。
见证儿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杨永礼从1987年就开始当医生,至今走过了33个年头。1994年起开始担任儿科主任,同事们喊了他25年的“杨主任”。
这个称呼,注定了他是科室里的大忙人。
从前手机通讯还没像现在这样发达,科室的医生配备也少,而儿科医生对一个医院来说,更是大熊猫一样的存在,加班那是家常便饭。
“最忙的时候是一个晚上加了3趟班,遇到科室里有疑难杂症的患儿,刚加完夜班准备躺下电话就来。根本没有时间想苦啊累啊,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那就发挥自己的作用干下去。”杨永礼说,这种忙碌感现在算缓解了不少,随着科室力量壮大,不再需要事事都自己上阵。“如果遇到很棘手的,他们才喊我”。
市医院儿科从以前15个医护人员发展到现在60人的科室,从缺乏医疗人才到如今培养出了20多名中高级职称医师……这其中的辛酸苦辣,杨永礼感受最深。
手机不敢离身,成了“网瘾医生”
时代的改变,不仅给人带来便利,也带来了烦恼。杨永礼一天的工作除了面对病人和管理科室,手机也成为了他最亲密的“朋友”。
52岁的他,仍在不断外出学习进修。通过手机看诊、查看电子病历等等。担心晚上有急诊,手机从来不敢离身或断电。如今还落下了职业“后遗症”,每天在医院劝病人要“饮食规律,注意睡眠”,而自己却担心晚上有急诊接不到电话,养成了2点后才入睡的习惯。
从医33年,谈到印象最深刻的事。杨永礼说,最触击灵魂的事反而不是成功的手术案例,而是“失败”的经历。
并不是成功的案例不够辉煌——为出生12天的婴儿手术,并成功挽回性命。这是杨永礼2018年除夕夜前夕做的一台轰动业界的“新生儿胃破裂”手术,这一场生死之战,是近年来他做过的最惊心动魄的一台手术。此前读本君也进行了相关报道。【读本头条】罕见!丽江一出生12天男婴频繁吐奶后突发疾病,濒死之际……(点击查看此前报道)
但杨永礼内心深处一直抹不去的经历,还是十年前的那次看诊。
“医生做久了,反而胆子更小”
杨永礼回忆,那时有个朋友家亲属的小孩,出生才3个月。因为咳嗽不止,后来到医院被诊断为肺炎。
肺炎算不了很危急的病,一般只要按时到儿科门诊挂水就能慢慢治愈。
“按道理肺炎那会儿也需要住院,但是考虑到当时孩子吃奶、精神各方面都行,就叮嘱他们每天来门诊打针就行。”杨永礼回忆称,当时想着是熟人介绍来的,安排在门诊解决是想为他们省点住院费。
不幸的是,就在小孩打完三天针水后,杨永礼一直不见父母带孩子来复查。
“知道小孩出事那天,来上班时就感觉心里不安。总觉得哪里不对,后来我向介绍来的朋友一打听才知道之前得肺炎的孩子已经过世了。”杨永礼很懊恼,最后得知孩子是在家里吐奶时被呛到窒息,最后没来得及送医抢救。
虽然不是肺炎导致孩子去世的原因,但吐奶导致窒息而亡也成为杨永礼心里久久难以平息的“痛”。
那件事过后,他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如果当时让孩子住院观察,是不是孩子吐奶窒息时就能得到及时抢救呢?
同样这件事也让杨永礼深深体会到在医学面前千万不能因为人情而影响自己的决定,更不能忽略医学中可能出现的极小概率。
“医生做久了,反而胆子更小。但也正因为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促使我自己在救人治病这件事上,更加精益求精,去考虑所有能考虑的细节。”杨永礼说,如果手术医生被比作是“刀尖上的舞者”,那么儿科医生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因为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病痛的本身,还有年幼的生命和家属渴望的眼神。
丽江儿科水平如何?未来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在访谈的最后,杨永礼谈到了目前丽江儿科诊疗技术水平。
“就全省来说,我认为目前处于中上水平。”杨永礼笑着说,有今天这样的局面,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就在今年市医院儿科还获得了“云南省儿科疾病全省医疗分中心(建设单位)”的称号。“全省只有4所医院的儿科获得了块牌子,这块牌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向”。
而对于新组建的“丽江市妇女儿童医院”的建设,杨永礼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他认为妇女儿童医院作为专科医院,未来要承担全市妇女儿童看病的责任和义务,但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不能做到一蹴而就,因此专科医院和三甲医院的儿科必然还是共存的。而就目前而言,儿科医生还是紧缺,招聘医疗人才依然是个难点。
“从不后悔做一名医生,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对于未来丽江市医院儿科的发展,他表示,3年内将儿科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为儿童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成绩。作为儿科的主要管理者,看到儿科有如此好的发展和更好的前景,心里感到由衷地高兴,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很多人会说,家里有个医生是个非常好的事,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家里有个医生就意味着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照顾别人的孩子,陪伴别人的家人。甚至有时候家人病了,自己就随便看一眼认为不着急就不管了,但要是医院有病人来了,不管是不是急病还是得去看一看。”杨永礼感慨道,医生这个职业让自己变成了一个不太“称职”的儿子、丈夫、父亲,但他没有后悔去做一名医生,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人物简介
杨永礼,男,52岁。儿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87年7月昆明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丽江市人民医院,87年至90年在内科、急诊科轮转,90年至今在儿科临床工作,1994年始担任儿科主任至今。
擅长领域:
能熟练掌握本地区儿童常见多发病,急危重症的诊断治疗,组织参与儿科急危重病抢救千余例。诊治了丽江市医院儿科以前未能诊治的疾病10余种。如:母乳性黄疸、乳糖不耐受症、新生儿肺出血、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气胸、川崎病、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
市医院儿科主要成就:
2002年率先开展有创呼吸机使用至今,使很多新生儿获得了新生;
2014年丽江市人民医院儿科评为市级重点专科;
2016年评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19年获得了“云南省儿科疾病全省医疗分中心(建设单位)”的称号。
个人成绩:
完成三项临床科研,<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临床应用研究>、<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识别及临床诊治>获丽江市政府2010年、2015年科技成果二、三等奖。目前正进行三项临床研究。
在日常工作中指导下级医生进行顺床诊疗工作,传授临床经验,培养出来15名优秀的儿科医生。担任教研室主任十余年,完成下级医师、进修医生、实习医生的带教任务,儿科教研室多次被评为先进教研室。定期或不定期到我市的一区四县医疗机构儿科进行临床指导工作、查房、疑难危重病例诊治、授课等,共300多个工作日。
主持完成的<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临床研究>获得2009年丽江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的<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识别及临床诊治>获得2015年丽江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2017年获丽江名医。
2017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2018年获丽江市科技人才培养对象。
2019年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名医专项人才。
丽江读本全媒体记者周满林 李晋江 李玲摄影报道 杨莉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