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爸爸自学过“法考”_这才是真正的拼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93
导读

作为一个“门外汉”,49岁的爸爸备考起来也是非常刻苦,在工作之余,每天都要挤出5个小时学习,周末更是一整天都待在家看书。 但一个爱学习、不断追求进步的父母,营造的良好家庭氛围和教育,孩子就算是个普通…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前几天在法考的消息霸占热搜时,米粒妈看到一条#49岁的爸爸自学8个月拿下法考#,点进去一看,又是别人家爸妈系列。

这个爸爸参加考试的原因也特别暖心,因为女儿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法学专业,为了和女儿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也为了以后能给女儿的职业发展提一些建议,就开始钻研起了法律。

作为一个“门外汉”,49岁的爸爸备考起来也是非常刻苦,在工作之余,每天都要挤出5个小时学习,周末更是一整天都待在家看书。

有些不懂的地方,女儿还会远程视频指导,指导爸爸怎么备考。

在公布成绩那天,女儿说他爸爸觉得肯定过不了,已经完全“放弃”自己了,又紧张又激动。

最后成绩公布,经过8个月的刻苦学习,这个49岁的爸爸以116分的成绩通过了法考。

要知道,法考可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考”,每年几十万人参加,通过的寥寥无几,很多人备考两三年都没通过。

这个爸爸是真学霸!

当然,妈妈和女儿也不逊色,妈妈是学计算机的,通过跨考拿下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女儿最近也被推免到北京大学,攻读法律硕士。

一家整整齐齐都是学霸,评论区瞬间变成柠檬精现场:

这一家三口学霸,除了自带的“学霸基因”,更重要的是人家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父母一直在追求进步的路上,孩子自然也不会对自己松懈,父母在49岁的年龄还勇于挑战自我,孩子自然不会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停止脚步。

父母的自我成长,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拼爹拼妈。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苛求他取得什么成绩,有多么金光闪闪的人生,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榜样。

大家都知道武亦姝吧,那个在诗词大会舞台淡定从容、才华与气质齐飞的16岁的小姑娘,圈粉无数。

今年高考更是凭借高分上了热搜,本以为她文学素养这么高,一定是学文科,结果她进了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竟然连理科都这么厉害。

不过武亦姝小时候也是个平凡的普娃,不怎么爱学习,在学校成绩也不好。看到女儿这样,爸爸妈妈也很焦虑,但他们没有逼着女儿学习,而是以身作则,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武亦姝的爸爸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他每天下午4:30以后就关上手机,专心陪他的两个孩子。

每天晚上,爸爸妈妈还会陪武亦姝一起阅读,经常玩一些诗词游戏,输了的就要做家务。

在父母的影响下,武亦姝渐渐爱上了诗词,对学习的兴趣也大增,从此就开始往牛娃的路上狂奔猛进。

当然,相比很多普通家庭,武亦姝的家庭条件,从小接触的资源,也绝对是赢在起跑线。

但一个爱学习、不断追求进步的父母,营造的良好家庭氛围和教育,孩子就算是个普通人,也会是个厉害的普通人。

哈佛博士何江的经历,就是普通人实现逆袭的故事。

何江就出身于我们说的寒门,老家在湖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爸爸高中没有毕业,妈妈不认识一个字。

比起很多人,不仅是输在起跑线,可以说是离起跑线都还有很长的距离。

但何江却考上了中科大,并且在哈佛完成6年硕博连读,还作为优秀研究生代表发表演讲,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这个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

能获得这样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父母对他的教育,从小父母就给何江做了最好的榜样。

农村的很多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但何江的爸妈觉得,即便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也要给孩子最好的陪伴。

无论白天干完农活多累、多苦,何江的爸爸每天晚上都会坚持给两个孩子讲睡前故事,很多故事都是自己编的。

即便空闲的时候,农村的其他人都聚在一起打扑克牌、打麻将,何江的爸爸也从不参与,而是陪孩子在家看书、学习。

何江的妈妈,尽管文化水平不如爸爸,但对孩子的教育同样上心。乡下的很多妇女,喜欢在一起唠家常,但何江的妈妈很少参与,她更喜欢陪两个儿子学习。

因为不认识字,她就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她听,遇到一些不懂的地方,还会和两个儿子一起讨论。

在父母的影响下,何江和弟弟的学习成绩都非常好,何江考上了中科大,随后在哈佛大学硕博连读,之后去了麻省理工做博士后,弟弟则是电子科技大学硕士。

现在寒门确实难出贵子,真正能出人头地的那些孩子,往往出自一个有背景、有资源、有经济实力的家庭。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家庭就没有了机会,正是因为赤裸裸的现实,我们父母更不能懈怠,在督促孩子努力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成长。

可能我们没有钱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没有能力给孩子最好的辅导,没有资源给孩子强有力的后盾,但我们可以树立一种榜样,让孩子被吸引、被影响,并且在追随的过程中实现超越。

像何江的父母,在别人都在打牌、闲聊的时候,他们却身体力行陪伴孩子学习,父母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孩子也会走得更远。(米粒妈频道 : MilimaPinDao (点击可关注))

长久的陪伴和言传身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养料,但不是用心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这只能算作一种低效陪伴。

《少年说》有一期主题是“手机才是父母的孩子”,五年级的一个小男生一上去,就开始吐槽自己的爸爸妈妈。

他说小时候,觉得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每次他看着爸妈的时候,想和爸妈说话或者出去走走的时候,他们都在目不转睛的盯着手机看。

说到动情处,小男孩哽咽着说:因为玩手机,你们放弃了对我的关爱和陪伴。

如果孩子看到父母的状态永远是在玩手机,孩子不仅感受不到陪伴,对学习也会更懈怠。既然爸爸妈妈都在玩手机,凭什么要求我学习呢?

跟孩子一起坐地铁,家长沉迷手机,孩子自然而然被手机吸引,家长认真读书,孩子也会理所当然地拿起书本,感受阅读的魅力。

父母的言行,孩子全部都看在眼里,台湾作家黄淑文曾说过一句话:“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

经常有读者妈妈留言问我,孩子不喜欢阅读,无论用什么方法他都看不进去,有什么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好方法么?

每次米粒妈都是说,你们先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

孩子都是有样学样,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行动远比言语更有说服力。

这里必须表白一下米粒姥姥,大家都知道,米粒妈特别爱读书,现在听书听得比较多,每年都会读个几十本。

我阅读的习惯其实也是受米粒姥姥影响,在我小时候,米粒姥姥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念书给我听,一开始是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这些童书,后来还会给我边读边讲红楼梦。

平时在家里,米粒姥姥也经常是捧着一本书阅读,我看到也会拿一本书跟着阅读,经常是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米粒姥爷有五个兄弟姐妹,大部分都在老家务农,我奶奶经常会到每家住个几个月半年的。

住在我家时,我奶奶看到我们全家经常拿着本书读,特别感慨说:“就数你们家最会‘偷书’(我们老家话把读书叫偷书)。”

做公众号五年,为了给大家呈现更多更优质的内容,米粒妈经常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和资料,我至今都很感谢米粒姥姥从小培养了我的阅读习惯。

米粒爸也是非常喜欢阅读的人,我和米粒爸在家,经常会各自捧着一本书安静地看着,在我们的影响下,米粒同学做完作业,都会自觉地看书。

父母努力上进,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优秀的榜样,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引导者,这才是最好的起跑线。

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自己,把所有力气都花在孩子身上,父母的自我成长,远比逼迫孩子努力更重要。

当然,不是说大家都要像这个49岁的爸爸一样自学过法考,而是说给孩子传递一种积极正向的能量。

其实我们努力工作,追求自己的热爱的事业,给孩子传达的也是一种努力积极的生活态度。

对孩子来说,我们作为父母的意义、责任,就是影响,只有父母树立了好的榜样,孩子才会主动像父母靠拢,

就像一句经典名言说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