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_做事畏首畏尾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鼓励,而是提高自我效能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70
导读

一个自信的孩子,他会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做好复习,也一定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所以,他会积极地行动起来,他的自我效能高就高,相反,如果孩子对自己能否做好复习持怀疑态度,同时也不确定自己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

一个月前,学校给孩子们发了一个关于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的通知,孩子们可以自愿报名。莹莹虽然才上三年级,但已经学了两年的英语,学得还不错。莹莹的妈妈希望女儿能报名,尝试一下,可莹莹却不愿意,一个劲地说:“妈妈,不要报名,我不行。”

听到女儿这样说,莹莹妈妈就十分来气,“你这孩子,还没上台,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不试试怎么知道?”莹莹着急地哭了起来,“我不要报名,我不行,我害怕!”莹莹妈妈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你怎么就这么胆小啊,从小就这样,就不能勇敢一次吗?”

莹莹胆小内向,小区里一群小女孩在玩跳皮筋,莹莹就远远地站在一旁看着,脸上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她很想加入到其中,和小伙伴们一起跳皮筋,却不敢走过去。妈妈在一旁鼓励她,“你想玩就去说啊!” “我……我跳不好,她们……会……笑我的。”莹莹低着头小声地说。

在莹莹的世界里,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告诉她——你不行,不管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她擅长的事情,她也表现得畏首畏尾,莹莹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论她怎么鼓励女儿,都无济于事,有时还会越鼓励,孩子越退缩,她不清楚女儿到底是怎么回事。

像莹莹的这些表现,我们通常会认为是自卑造成的,但自卑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阻碍孩子进步的绊脚石

自我效能感是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来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以及对能否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孩子是如何看待这次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心里又会有怎样的活动呢?通常包括两个方面:

1.结果期望

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我们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对于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孩子会对考试的结果进行推测,如果他认为只要好好复习,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那么,他一定会认真复习(认真复习这个行为就会被激活和被选择)。

2.效能期望

效能期望指的则是我们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也就是我们对自己行为能力的预测,是否确信自己的行为可以导致一个预期的结果。

一个自信的孩子,他会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做好复习,也一定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所以,他会积极地行动起来,他的自我效能高就高,相反,如果孩子对自己能否做好复习持怀疑态度,同时也不确定自己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自我效能感就低。

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行动的决定因素。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莹莹畏首畏尾的行为,在没有开始一件事之前,莹莹就开始打退堂鼓,其原因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她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不确定自己努力后,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二是她对结果的预测持悲观态度,就以参加口语比赛为例,她认为自己肯定会取得糟糕的成绩。这说明莹莹的自我效能感低,这才是导致了她胆小、怯懦、畏首畏尾的原因。

自我效能感低是阻碍孩子进步的绊脚石,因为他们往往会十分担心结果,从而处在恐慌之中,无法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遇到困难时,无法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真实能力,并且他们常常会被消极的情绪笼罩,这样就很难获得成功,很难体验成功的喜悦。

没有体验过成功,何来的自信呢?这会愈加让他觉得自己“不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像蜗牛一样躲在自己的壳里自怜自爱,不敢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论怎么鼓励孩子,他都无动于衷的根本原因,自信是成功的体验积累起来的,不是父母喊几句“加油”,孩子就能战胜内心的胆怯与恐惧的。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我们首先要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人的成败经验,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让人感到深深的挫折感,会降低效能期望。

然而,失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带来的深深的挫折感。挫折感是指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人际沟通受到阻滞,致使成就感、安全感荡然无存,挫折感便油然而生,因此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心灰意冷,万念俱灰、悲观、忧郁,甚至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从挫折感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挫折感的产生主要包含两个因素:一是事件本身,二是消极的情绪,同样是考试失败,有的孩子并不会特别难过,但有的孩子却难过得无法自拔,其差别就在于考试失败这件事导致的消极情绪不同。通常情况下,悲观的人更容易体会到深深的挫折感,而积极乐观的人往往能够很快从失败中走出来。

那么,消极情绪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对孩子而言,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有的家长会非常恼火,不问原因,先劈头盖脸地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就考这点分,你看你的同桌,人家比你多十几分,你是怎么学的啊!”

如果孩子每一次失败的时候,都会受到父母的批评、打骂,渐渐地孩子不仅会变得不自信,还会遇事就变得消沉、萎靡、紧张焦虑等,这是一种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习得性行为,原本孩子对没有做成某事,可能并不会十分难过、伤心,但在父母反复地强调之下,心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当孩子在遭到失败后,我们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批评打骂孩子上,而是就事论事地去分析失败的原因,让孩子学会正确归因,其把失败归结于自我能力等内部的可控因素,而不是机遇、运气等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前者有助于增加自我效能感,而后果则不会。

另外,我们也要让孩子从失败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失败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我们要帮助孩子去发现其中积极的因素,这样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消极情绪,其挫折感就不会那么强烈,也就不会导致自我效能感过低了。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