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癌字三个口,癌症的发生,常常和饮食习惯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消化道肿瘤,更是和吃喝二字息息相关。
据统计,我国癌症“杀手榜”排行前五的,消化道肿瘤一下就占了4个,分别是 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
要想远离这些消化道癌症,我们能做的,首先就是“管住嘴”。比如下面这几种致癌食物,你可千万要躲着点~
5种食物,是肝癌、胃癌、肠癌的温床
1. 加工肉——结直肠癌
香肠、腊肉、培根、火腿、熏肉等加工肉制品,一般都含有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本身不致癌,但它进入体内,会转化生成强致癌物—— 亚硝胺。研究表明,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制品,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会增加18%。
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加工肉类列为 1类致癌物,同级别的还有甲醛、黄曲霉素等强致癌物。
所以,建议大家尽量选择新鲜肉类,少吃加工肉。偶尔吃一次没关系,但经常吃,对肠道的伤害就会日积月累。
2. 腌菜——胃癌
腌菜是不折不扣的高盐食物。食盐的渗透压高,过量摄入,会直接损害胃粘膜,引起胃炎或胃溃疡。
而且,和加工肉类一样,酸菜、泡菜、咸菜等腌制食品,亚硝酸盐含量也比较高,经常使用有致癌风险!
注意:腌菜的亚硝酸盐含量跟腌制时间有关。
开始腌制后,亚硝酸盐的含量不断增长,达到峰值(亚硝峰)之后会逐渐下降。 一般一周左右时亚硝酸盐含量最高,而20天之后才会降到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
所以,还是劝大家一不贪嘴,少吃一点,二不贪快,等腌够时间再吃。
3. 热汤——食管癌
一锅汤上桌,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趁热喝”,这句话可是妥妥的“好心办坏事”。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65℃以上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对人很可能致癌),超过这个温度的汤水,以及白开水、茶、咖啡等等,都有致癌风险。
食管表面的黏膜娇嫩而脆弱,超过65℃便能烫伤它。偶尔的烫伤还能自我修复,但如果太频繁,就会导致不正常的“异型性”细胞会越来越多,最终发生癌变。
注意:刚煮好的汤水,一定要放一放、凉一凉再喝,用嘴唇抿一下,感觉不烫口就行。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就是不怕烫,怎么喝都没事!这还真不是件好事。
能接受较高的进食温度,说明你的黏膜在反复的刺激下已经增生变厚,对温度不敏感了,更容易被食管癌盯上。
所以,平时不怕烫的朋友,更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
4. 淡水鱼生——肝癌
吃淡水鱼生很容易感染肝吸虫,别以为偶尔尝尝鲜无所谓,有人只吃过一次就中招了。
感染肝吸虫后,情况严重的晚期会出现肝硬化、腹水,甚至引发肝癌。
沾酱料、芥末等方法,很难杀死寄生虫。 要想肝脏不受“侵蚀”,一定要彻底煮熟再吃。
注意:感染肝吸虫后,易出现上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
如果吃过淡水鱼生,并且有以上反应,建议到医院做一下检查(抽血检查肝吸虫特殊抗体IgG)。
5. 霉变食物——肝癌
霉变食物易滋生黄曲霉菌。它分泌的 黄曲霉毒素是1类致癌物,毒性是砒霜的68倍,对肝脏有强致癌作用。
有人可能会说,谁会去吃发霉的食物?但怕就怕霉菌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注意:
发苦、变味的瓜子、花生、玉米、豆类,吃到要立马吐掉;
红薯表皮出现黑斑,薯心变硬、发苦,说明已经霉变;
水果烂了一点,剩余的部分可能也沾染了霉菌,最好整个扔了;
- 腌制食品也易藏有霉菌,尽量少吃。
发苦、变味的瓜子、花生、玉米、豆类,吃到要立马吐掉;
红薯表皮出现黑斑,薯心变硬、发苦,说明已经霉变;
水果烂了一点,剩余的部分可能也沾染了霉菌,最好整个扔了;
一份“防癌三字诀”,照做癌症远离你
根据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会的建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饮食的“防癌三字诀”:
多蔬果
多蔬果
每天吃 400~800克果蔬,最好包含5种以上,尤其要多吃绿叶菜、胡萝卜和柑橘类水果。
减红肉
减红肉
减少红肉(猪、牛、羊)摄入,每周 不超过500克,多吃些鱼、家禽或豆类来替代,少吃加工肉制品。
增粗粮
增粗粮
每天吃 600~800克各种谷物、豆类、植物类根茎,加工越少越好。
吃清淡
吃清淡
饮食尽量清淡,少吃高脂高盐和腌制的食物,每天摄入食盐最好 不超过6克(啤酒瓶盖去胶垫后一平盖)。
少吃糖
少吃糖
少吃甜食,少喝或者不喝含糖饮料。
不饮酒
不饮酒
酒精是1类致癌物,酒,能不喝就不喝。如果不能避免,男士应限制饮酒量在每天2个酒精单位以下,女士则限制在每天1个酒精单位。
(1个酒精单位为10毫升纯酒精,约相当于360毫升啤酒、150毫升干葡萄酒或45毫升白酒)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
转载须得授权,侵权必究
#考考大家#
有哪些成语,第1、第3个字都是数字?
小编先来:三心二意
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吧
编辑:陈艺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