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搜狐跑步主办的“一起动”系列讲座如期举行,本期“一起动”邀请到了六星跑者张羽,跑的最快的女博士陈茹以及跑步女神蔡超三位老师来做客,一起来聊一聊关于今年北京马拉松以及上海马拉松这两个重磅赛事的相关话题。
据了解,今年上海马拉松温度比往年都要高不少,国内女子冠军李芷萱甚至在冲线后因为气温太高跑到呕吐,三位老师感觉如何?
张羽:近五年上马最热的一次
张羽首先向大家讲述了比赛当天的参赛感受,他说:“因为你正常跑步的气温是这样,你跑步体感气温是要比当时的气温要高10度,如果它是20~25摄氏度的话,你应该正常的跑步气温就是35度,都肯定就跑崩了。 ”
张羽说好在自己一开始目标就是享受比赛,并不是想要PB。在5公里左右时,他看了一下自己的心率,就果断把目标往下降了15分钟左右,虽然比自己的预估成绩慢了一点,但到最后还是比较轻松。
陈茹:整个赛程特别难熬
陈茹介绍说当天预报的温度应该是大概18度到27度之间。起跑的时候,大概是8度。但是跑到30公里的时候,感觉已经超热了,体感温度将近快30度。
陈茹表示:“因为我们还有好几个朋友听他们说也是跑到中途也是吐了,整个赛程感觉特别难熬,自我感觉就从一开始熬到了最后。”
蔡超:本来目标325左右,中途果断降速
蔡超在赛前也并没有想着要PB,给自己目标定在325左右。她说自己其实属于不爱出汗的人,但是到5公里的时候,后背已经有好多汗了,就感觉体感不是特别舒服,所以就果断降速。“但实际上就算降速了,最后到25-30公里,尤其大桥折返那块,也是很不舒服,然后也是熬着完赛了。一步没走,我觉得就已经超出我自己预计了。 ”
与上马今年的天气相反,今年的北京马拉松可以说是冷了,跑北马时有何感受?
张羽:北马改期后温度很合适,大家都跑的比预期好很多
由于前几年北马都是在10月或者9月举行。今年改期到11月份张羽也是颇感意外,以一开始对北马没有那么大的预期。但是到了大概10月份能看到11月的天气预报,气温很合适。张羽觉得今年北马变成了他想PB的一场比赛,然后实际最后也PB了,而且比自己赛前的预期要多很多。“大家都是好像比预期多了好多。真的超乎想象的,看好多选手都回来以后都很高兴,而且基本上一路我也没看见有就被救治的跑者,就整个赛事感觉很和谐,而且不一样。 ”
张羽介绍说今年北马跑起来体感正合适,特别舒适。他正常比赛中的配速在30到35公里,可能会掉速。但是他最后完成的时候是每5公里的配速是一样的,还是挺惊喜的。最关键最后冲线的时候,居然还能加速冲线。
蔡超:北马的冷比上马的热要好很多
蔡超在知道北马定档11月份后,对气温就有了一个预估。在她看来,北京马拉松的冷远比天气热要强很多。她赛前最担心的其实是雾霾,不过比赛当天天气特别好,跑的也很舒服,很容易出成绩。
陈茹:北马破三人数远超上马
“北马它其实是头一天晚上下了雨,然后早上大概5点多还是有些毛毛雨,当时的气温大概可能是8度左右,大家把衣服存好了以后,然后穿上了雨衣,感觉正好还是挺合适的。 然后是7:30起跑的时候,温度可能大概是10度左右,跑到3、4个小时以后,然后温度可能有浮动的,大概是4-5度左右,整个过程都适合跑者,从开始到最后,然后一般情况下像跑到30度可能30公里左右可能会遇到有撞墙期,但是这个感觉好像从开始到后面都一直没有出现,以至于后面最后大家还能够把速度加起来,还能够超出预期的完成了自己首先就是预定的目标,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陈茹在现场详细介绍了本次北京马拉松的参赛感受。
她还表示这次北马破3的人数将近1000人,但上马只有613人。相对于北马来说的话,上马的破3的人数相对于比较少了,还是应该是由于气温导致的。
今年上马由于天气炎热,赛道上出现跑者因体力不支而晕倒的情况。如果遇到类似于上马这种天气,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
张羽:日常训练时了解自己身体状况,比赛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其实我觉得你一定要在平时训练中知道自己的大概的身体状况是什么样的,你跑到什么样配速,大概心率是多少,你的一些手表的数据你都要有一个比较好参考值。比如你出汗,当时我可能就正常5公里,我衣领只要湿了就好,你要是跑5公里,衣服已经湿到肚子了,那就跟你之前消耗的就不太一样,”张羽认为跑者在日常训练时,一定要足够了解自己的身体,这样比赛中才能根据不同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策略。
蔡超:预期不要太高,及时调整目标
针对这一问题,蔡超认为有的跑者可能把上马当作自己今年的A类赛事,打算PB,并为了准备了好几个月。但还是应该在赛前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比如收到天气高温预警后,就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不要太过于死板,享受比赛最重要,马拉松吸引人的不只是成绩。
陈茹:体感很重要,一切从自身出发
陈茹则从自身方法经验出发,谈了谈她对此的看法:“一般来说开跑前两公里就一直在找状态,然后一般来说第1公里第2公里的配速的话,如果达到了预想的配速,然后整个感觉特别好的话,基本上就已经能够知道这场赛事自己能够以多少成绩来完成的,能不能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前两公里就是寻找状态,然后到了前10公里的时候,然后就一直按照目标的配速去跑,最后面到了30公里,相对于我们就业余跑者来说的话,可能就是会有一些降速,因为可能会面临撞墙期了,但这个时候的话一般来说只要把这段时期顶过去熬过去,配速最多只能降5秒,然后到最后三十七八公里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把速度最后面提上来,然后达到完成的目标,一般因为我破3应该跑了大概有6、7次了,然后基本上都是按照跑法跑下来的。”
陈茹认为,平时像训练的时候也要多多关注自己的状态,就是多少心率是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一旦超过心率就应该适可而止。而不是说奉行马拉松精神,就应该坚持到底。“像咱们可能是非常爱好跑步活动,咱们也不是为了短暂就是享受着某一时某一刻,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是想以后能够长长久久的跑下去,然后以后一起跑到老一起玩到老,可能有这种想法,持续发展一点。”
北京马拉松和上海马拉松作为国内最知名的两场赛事,对比两场比赛,有何不同感受?
蔡超:北马从天安门出发,氛围与众不同
由于北马每年都是在天安门广场出发,起跑之前大家也会一起合唱国歌。在蔡超看来,这是在别的马拉松没法取代的。虽然上马也有唱过,但外滩感觉就不如在天安门广场旁边。除此以外,蔡超还认为由于每年北马如此难报名,好多中签选手也都是专门来天安门打卡,不太在乎成绩,而是看中这种氛围。
陈茹:北马赛道具有仪式感,上海则更现代
在陈茹看来,北马之所以这么吸引人,有一方面原因在于它的赛道。它的起点是在天安门广场,终点是在奥林匹克公园的景观大道,非常具有仪式感。而上马是在外滩金牛广场,仪式感相对于北马来说,可能稍微就逊色了一些。但是上马的终点设在体育场中,就有点像奥运冠军最后取得了胜利。
相比较而言,陈茹觉得北马是具有“皇家血脉”的马拉松赛道,但是中途可能比较枯燥。上海则是被称为魔都,赛道路线很漂亮,可以让人感觉到现代都市的感觉。
与世界知名马拉松的赛事相比,国内大型赛事有哪些不足?
张羽:国内马拉松发展很快,差距越来越小
作为跑过很多世界大满贯的六星跑者,张羽认为国外赛事比之国内而言更成熟,补给设置以及比赛氛围都更好。但国内马拉松这些年发展速度极快,像北马、上马这样的赛事已经和国外相差无几。无论是补给的专业性还是志愿者的服务,无论是马拉松赛道的设置还是比赛氛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补给的丰富程度更是有过之而不不及。
北马和上马今年都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北马有选手一路拿走十几个能量胶,在网上炫耀。上马则是有选手替跑和骑车参赛,如何看待这种不文明现象?
陈茹:应尽量避免,会给真正需要的跑者造成困扰
陈茹认为,这种现象虽然是极个别跑者,但仍应该尽量避免。如果前面人拿走太多,后面跑者出现低血糖等情况真的需要的时候,就会很麻烦。可能她不觉得自己有太大问题,但真的会给其他人造成麻烦。“可能还是从意识上对这个赛事没有认真,可能还是当儿戏,我觉得他们没有把它看做一个很严肃的事情,然后觉得我来参赛,然后我就玩一玩而已,为了开心一些。可能后果也没有想到有这么严重。”
张羽:抽签机制有待改进
针对这一现象,张羽表示跑者出现这种替跑行为,可能还是由于比赛抽签的机制不太合理。在张羽看来,像北马和上马这种赛事,如果中签却不参赛,第二年抽签就会有很多问题。张羽觉得这也是跑者宁愿找人替跑也不退赛的原因之一:“比如你一开始跑完以后我20公里受伤了,我退赛好像对我明年抽签也有影响。第二是我本来是受伤或有事,我可能我让一个人帮我跑,我至少我有成绩,明天我回去抽,我觉得可能有赛事,你把这些门槛去掉以后会少一些这种现象,可能更简单。”
在张羽看来,北马和上马的报名时间应该提早公布。因为许多跑者都会很早开始备战,正常的马拉松应该给出跑者3个月以上的备战时间。
参加北马、上马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瞬间?
张羽:上马降温措施很齐全,照片服务很棒
张羽表示自己今年的上海马拉松可能是参加的所有比赛里,看到被救助最多的一场比赛。但他同时认为上马这次降温措施已经做到足够好了,无论是淋水设施还是塑封冰块。但由于天气热,还是不少跑者身体出现了问题,希望他们能安好。
除此以外,张羽认为这次上马的照片服务也好到让他震撼。他跑过许多国家的赛事,都没有这次上马的好。北马和上马都还有一个小视频的服务,“它会发给你一个连接有从起点的一个空镜到终点的大概一个空镜,还有然后里边会有穿插你大概2~3个点的那些镜头,大概给你做个5秒到6秒,每个人都会有。好像不用付费,然后这个照片服务也是,如果你觉得好可以打赏,不像国外是先给你一个很不清晰的,或者打了码以后你全给买了以后你才能去挑,现在你觉得哪个好,你就可以单买哪一张。 ”
蔡超:北马第一次当私兔,帮朋友PB很有成就感
蔡超表示最难忘的就是今年北马第一次当私兔的经历,她带着张宇成功PB,感觉比自己PB还高兴,特别有成就感,这是一个很难忘的回忆。
北京马拉松和上海马拉松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提高?
张羽:上马起跑排序还可以再调整一下
“我觉得上马起跑排序,应该我可能他有自己的考量在里边,可能我只参考我比赛的一个成绩,比如我是5年前跑你上马的成绩,我5年前那个成绩可能跟我现在的不太一样,但是你用我5年前的都去排序的话,会有一个问题,大家在一开始的话就会有很多推搡的现象,不是我推也有别人推,我觉得你可以考虑一下,你可以接受一下。全国范围内你承认的马拉松的个人最好成绩,来调整一下排序的位置。 ”张羽对上海马拉松起跑排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观点。
张羽认为,有的人参加比赛的意义可能不太一样。有的人就是来参加生命里可能需要一场这样的比赛,需要多留一些照片。应该尊重人家的方式,但是有的人来这就可能就是要跑成绩。
蔡超:起跑排序可以向国外赛事学习
蔡超认为起跑排序的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一个是报名的时候,可以提供近一年或者两年的一个成绩,就证明实力是在这儿的,就可以占到某一个区。
第二个则是比如说像波士顿马拉松,一开始出发赛道也很窄。但它是除按成绩还按不同的时间段分枪出发,每个枪里还有不同位,就永远不会挤,永远不会踩,总能跑出去。
蔡超表示每个人的成绩其实也在变,“像羽哥说他可能去年跑400,今年突飞猛进变成300了。国外赛事中,比如芝加哥马拉松就是在赛前一个月的时间,再给你一次上传新成绩的机会,这样你就可以往前提。”
陈茹:北马的排序也有问题
陈茹介绍说,有一年北马她从F区出发。等着大家全走了以后,最后一个出发。当时已经可能过了有十几二十分钟了,结果没想到到了3-4公里不到,就已经追上了前面这大部队。大家就很多人都没在跑,然后都拿着手机带照相聊天,根本都跑不开就转来转去,这样很影响参赛体验。
【版权声明】本文系搜狐跑步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搜索公众号 sohurunning 了解更多跑步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