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笨鸟先飞”,但笨鸟尽量别先飞,因为笨鸟不知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天罗地网,遇见猎手就成了回不来的“出头鸟”。聪明的鸟先不飞,让先飞的鸟儿探路。《雍正王朝》中,大阿哥就成了先飞的笨鸟,八阿哥不吸取教训,继续高高飞起,结果同样被康熙狙击。
胤礽第一次被废后,几路人马各怀鬼胎,其中以胤禩最为活跃,不仅导演一出“八王大”的戏剧,还到处串联百官。但胤禛这边动作就小的多,只是在邬思道的建议下,举荐了废太子。邬先生此举,有何用意?
议举新太子时,站在胤禛的立场,可选择的人表面很多,但经过层层排除,其实只有一个
首先排除的是胤禩,因为他有三个方面,让人无法接受:
一、胤禩这个人,沽名钓誉、假仁假义、心术不正,实事一件不干,笼络人心、给对手挖坑的事比谁都积极。
胤禩是上层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若当太子甚至继位,那是大清的灾难,天下黎民百姓只会更加糟糕,比如,黄河发大水,胤禩等人为了给胤禛挖坑,就能不顾千万百姓死活,阻拦筹款赈灾。邬思道、胤禛这种为生民立命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与胤禩“志同道合”。
二、胤禛与胤禩有直接竞争关系,而且私下互相算计。
从黄河发大水开始,两人就已经在明争暗斗。先是胤禛清查户部账款,当着康熙的面戳穿了胤禩的谎言;接着胤禩摆了胤禛一道,阻拦胤禛办差;然后胤禛又抓着八爷党的“把柄”,以此威胁……
大家都是想当太子的人,只是彼此表现方式不一样,但要指望胤禛推荐胤禩,那肯定比登天还难。
三、胤禩的势头有点过猛,过犹不及。
在古代,皇帝最担心都就是皇权旁落,谁要是有“另起炉灶”的苗头,谁就是皇帝的眼中钉。胤禩为了取代胤礽,诱骗肖国兴;在推举新太子时的高调作为,无疑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也让康熙看到他的实力。这种危险人物,康熙不仅不会让其当太子,甚至还会刻意打压。
至于三阿哥,在议立太子的过程中,只能充当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一方面,他是一个文人,身边聚集的是一群只会高谈阔论的清流,这些人打口水仗、舞文弄墨比较内行,治国起来就是下一个南唐后主、宋徽宗;
另一方面,康熙在八大山庄,当着诸皇子的面,已经给了三阿哥一句批语,“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句话也间接宣告他的夺嫡之路已经走到尽头。这个时候如果还去推举他,完全就是浪费选票。
九爷、十爷、十四爷都是胤禩的小跟班,既没形成气候,也没治国理政的才干,更不是康熙心中的理想人选,所以胤禛没理由投他们;十三爷是忠臣良将,也是胤禛的小跟班,总不能要大哥让出心向往之的大位,让马仔上吧?
胤禛能不能用毛遂自荐的方式,为自己争取太子之位呢?
在古代官场,自告奋勇是大忌,给人感觉就是贪图大位,很有可能就成了“出头鸟”。胤禛如果这样做,就与他平时“孤臣”、“冷面王”、“富贵闲人”的标签格格不入,康熙就会察觉他的野心,看你胤禛平时干活挺卖力的,想不到是故意演戏,装出来的“伪孤臣”,太让人失望了。所以,胤禛宁可投弃权票,也不能自荐当出头鸟。
排除了胤禛以及其他阿哥,也就只剩下废太子一人了。
顺着康熙的意思干活,总不会错
康熙对胤礽很失望,但还没有失望透顶,第一次废除他,有点不得已而为之。此外,康熙比较看中出生以及嫡庶之分,对嫡子胤礽还是有感情的。
所谓议举新太子,更像是康熙引蛇出洞而已,无非就是看看谁蹦哒得最活跃。以邬思道的智商以及对康熙的了解,他是能够察觉出,康熙会复立太子的。何况,康熙还放出了十三爷,这个信号是什么意思,其他人或许不知道,但邬思道心知肚明。十三爷台面上是胤礽的人,放出来就是给胤礽赋能。
此时此刻,举荐其他皇子,在康熙眼里就是望风梯荣、别有用心;举荐废太子,才是以大局为重。明白了康熙的心意,接下来只用顺势而为即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邬思道判断正确,举荐废太子的胤禛、胤祥被康熙高度评价“好!好!好!朕心甚慰,甚慰朕心!”
秋媚说:没有看清形势,没有认识自我,就一往无前地冲锋,无异于炮灰。邬思道洞察了康熙的帝王心术,也客观评估了胤禛面对的形势,所以才有把握举荐废太子,虽暂时退了一步,但在康熙心里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