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女柒小姐】一个懂金融,还会说人话的公众号。
柒小姐,海外名校硕士,十年大型金融机构从业经验,知名独立理财师平台联合创始人,自主创业两年实现财富自由。
柒小姐属于佛系金融从业者,乐于分享,段子手一枚。她思想独立、文风诙谐幽默,谈笑间将投资市场、各类理财产品、赚钱小窍门等诠释的简单、透彻,绝对是理财号中的一股清流。
关注她的号可以撩她。
30来岁财务自由的人,都做对了什么?
文 | 财女柒小姐
前段时间科创板很精彩。
像极了古装家庭伦理剧:
早上四姨太(科创板)飘进了门,正室(主板)看起来比较淡定,反正感情没了,你都娶了两个了,再多一个也无所谓,但二姨太(创业板)、三姨太(新三板)显然没那么淡定,尤其是三姨太,一副要去跳井寻短见的样子。
股市极其凶险,却总是有前仆后继的韭菜入场一把梭哈。
比如我一师兄,上海漂泊十来年,一直在换工作,日子过的不好不坏。
去年发了一笔横财,有了1000万现金,告诉我再搞几波就财务自由了,结果年初跟着“ 专家”炒股( 持仓好几只ST股)。
深信不疑、屡劝不止。
上月再见时,赚来的钱亏掉了一大半,赶紧割肉给娃买了个迷你学区房,老老实实继续搬砖,他说这都是“ 财务自由”的锅。
记得2000年的左右,冯唐曾写过一篇《挣多少钱算够》,说 “如果有了房子,再有一千万现金,就够了”。
结果在 2018年,胡润发布了一线城市财务自由的衡量标准,一线城市财务自由的资产门槛已经高达 1.3亿元。
18年的时间,数据整整翻了十倍,可是身边身价过亿的创业者乃至坐拥上市公司股份的大佬们财务自由了吗?貌似也没有。
与贫穷和焦虑相对应,财务自由带来的安全感过于美丽,所以他出现在了每个人的白日梦当中。
但按照这数据的走势,梦想貌似越来越遥不可及,事实是这样吗?
财务自由的传统定义很简单,就是 被动收入≥支出,假设你每个月花一万,如果你“躺赚”的钱在每个月比一万多一毛,你就可以向全世界骄傲的宣布,老子财务自由了!
什么样的钱算躺赚?
可以是银行理财、可以是出租的房子,也可以是村里的分红或是金主爸爸们的定时打赏。
可以是银行理财、可以是出租的房子,也可以是村里的分红或是金主爸爸们的定时打赏。
那么财务自由的人,都长什么样呢?
朋友NANA,肤白貌美。大学毕业工作了三年,就和老公一起白手起家,创办公司做国际物流,虽然赶上了风口、创业一样异常艰苦。
她说创业那几年,她累到看着比现在老十岁。
在赚到第一桶金以后,夫妻俩转让了公司,做理财、生娃、环游世界,还拿了新西兰的永居,定居新西兰一段时间无聊到疯,就决定回上海。
虽然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他俩还是入职外企做了管理,更多图的是和社会保持联结。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一本奇书,叫 《做二休五》,讲的是日本的一个90后,长这样,还挺帅。
他也是毕业穷游了世界一圈以后,在台湾开始了“都市隐居生活”。
这一届的日本年轻人,以断舍离、低欲望、宅、闻名于世,这位小哥,把极简生活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每周打零工两天、休息五天,赚平均工资1/3的钱;
在郊区租最便宜的房子,远离闹市;
在家吃饭以蔬菜粗粮为主,很少吃肉,省下了很多的伙食费;
运动基本靠走、沟通能吼就吼、做卫生不用清洁剂、衣服只买基础款;
比如每周打零工两天、休息五天,赚平均工资1/3的钱;
在郊区租最便宜的房子,远离闹市;
在家吃饭以蔬菜粗粮为主,很少吃肉,省下了很多的伙食费;
运动基本靠走、沟通能吼就吼、做卫生不用清洁剂、衣服只买基础款;
他的兴趣爱好都是不太花钱的, 比如去图书馆借书、网络免费下载电影、避开高峰期穷游等等。
他觉得自己的日子,过的非常富足。
这样生活了一阵子以后,他出的这本书登上了日本畅销榜首,人家现在很有钱ORZ……
如果觉得这些很遥远,其实我们父母辈也有大把人,接近了财务自由。
拿我爸妈举栗,当过教师退休金尚可,房子买的早没有贷款,除了退休金还有一点租金收。
他俩省吃俭用而且知足常乐,打牌、玩游戏、刷剧、撸猫,就是他们的日常。
二老没什么物欲,下馆子、旅游什么的,基本是我发起、我花钱。问他们换个新房子如何,直接甩给我一句,想换可以,你出钱!
他俩可以这么过日子还有两个前提,一是我不啃老,二是他们有充足的保险(医保和百万医疗)。
写到这里,我发现财务自由极大程度和财务无关,却和一个人的心智洞明纠缠在了一起。
有钱有有钱的活法、没那么有钱节俭一些也过得不错,把握三个关键点,财务自由并不是遥遥无期。
▌1、尊重时间,减少内耗,顺势赚钱。
人活世上各有开心和烦恼,但赚钱能解决 70%的烦恼。
创业两年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发现 时间成本也许是个伪命题。因为有些人的时间,实在不值钱。
譬如有个同业拼老命约我,见了面不聊产品、不谈销售技巧,全程抱怨市场、抱怨公司、抱怨领导、吐槽同事,还见缝插针的来一句“XX其实特别不喜欢你,经常说你坏话来着”,企盼建立同理心、传递负能量。
请问这样的人业务能做好吗?
建了个理财交流群,有些群友基本不聊理财,天天群里和人尬聊、私加好友,然后找管理员相互撕逼、揭短,天南地北互不相干的一群人,也能整出个甄嬛传,让人脑壳疼。
这些人的时间价值,甚至拼不过排两小时队买喜茶,天天看“ 霸总爱我剧”的小盆友们,好歹人家图个开心啊。
低内耗、扎扎实实的人,他的时间才配称有价值。
选好公司选对行业,从基层开始努力个十年八年,拿个不错的年薪,走向中产基本不是问题。
创业勤勤恳恳,不眼高手低,几年下来也已完成了原始积累。
▌2、停止攀比、控制欲望,增加被动收入。
看过一篇文章,说奢侈品销售的人,赚钱不少,却过得很痛苦。
主要是他们见过的有钱人太多,花两个月工资买个爱马仕开心没两天,同龄的客户起手就包场买了几百万。
屡屡受刺激,就会不停买买买,仿佛只有名牌加身才能提升底气。
其实何必和别人比?比过去的自己活的从容,就很不错了。
几年前柒小姐也在企业打杂搬砖、连“菜场自由”都够不着, 而现在基本实现了时间自由、商场自由、旅行自由。
看淡些,停止攀比、向内对比,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欲望的膨胀,带来了洪水猛兽式的消费主义理念的蛊惑,不少人过着“ 伪精致”的生活。
奖金发了 10000,还是买一份重疾险?做一做定投?还是换个 Gucci的新款包?
今年赚了一百万,是换一辆保时捷?还是买个精装SOHO做包租婆?
一念之差,或许决定了未来命运的走向。
老爸经常吐槽当年和他一起打牌的几个老板,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现在身体、家底居然都还不如他。
如 《穷爸爸、富爸爸》所述,多购入资产、少增加支出(或是劣质负债),才是迈向财务自由的正道。
欲望也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扎扎实实的做好财富积累。
急功近利,总想赚快钱的,往往赚不到钱。
看到别人炒外汇、做资金盘赚钱红了眼,看到某板疯涨就不顾一切冲进场,却不知别人早已磨刀霍霍向韭菜。
即便狗屎运赚了一次快钱,也迟早在欲望的驱使下,把钱还回去。
工作中,眼高手低,没有金刚钻总想揽瓷器活的,EXL都还不熟练,却操着董事长的心,想干总经理的活。
抱着这种心态,辞职创业一地鸡毛,留在职场晋升加薪也雨女无瓜,
▌3、即便财务自由,还是要继续成长。
非常欣赏冯唐对于财务自由状态的描述:
没必要再为稻粱谋了,如果自己乐意,干点儿让自己爽的事儿,这个事儿应该还能给你点儿收入,如果自己不乐意,那就待着,你就会有大把的时间。
没必要再为稻粱谋了,如果自己乐意,干点儿让自己爽的事儿,这个事儿应该还能给你点儿收入,如果自己不乐意,那就待着,你就会有大把的时间。
很多人定义财务自由后的生活,就是从此吃喝玩乐。
这一定是大错特错,什么样的生活,过个几年都会厌倦,正如上文所说的NANA夫妇,他们最终选择了回国工作。
财务自由带来的更多是时间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让我们不为仨瓜俩枣发愁,即便工作,也挑让自己身心愉悦的。
比如马爸爸,大不了当个演员,或是做一枚灵魂歌姬~
即使是财务自由,也要对世界保持好奇,提升认知。
脱离了社会,容易遇到无法分辨的骗局(譬如很多老人被投资、保健品骗局忽悠),最终会失去财务自由。
这一切不难,相信我们可以一起。
- THE END -
柒小姐,海外名校硕士,十年大型金融机构从业经验,知名独立理财师平台联合创始人,自主创业两年实现财富自由。
柒小姐属于佛系金融从业者,乐于分享,段子手一枚。她思想独立、文风诙谐幽默,谈笑间将投资市场、各类理财产品、赚钱小窍门等诠释的简单、透彻,绝对是理财号中的一股清流。关注她的号可以撩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