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晚清昆明遗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85
导读

图为清末昆明城内民居 1899年,一个 42岁的法国人,带着 7部相机和大量玻璃干片,历时 11个月后终于抵达了当时的云南府城—— 昆明,开始了他对这个城市巨细无遗的注视。 金马碧鸡坊是昆明…

昆明社会风貌摄影纪实

本文共计4858 字|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图为清末昆明城内民居

云南

1899年,一个 42岁的法国人,带着 7部相机和大量玻璃干片,历时 11个月后终于抵达了当时的云南府城—— 昆明,开始了他对这个城市巨细无遗的注视。

在此后的将近5年,他阅遍了这里的山川湖泊、城镇乡村、街道建筑,接触了从总督巡抚到贩夫走卒的各色人等,也目睹了发生在这里的大事小事。最终,他将目光所及之处凝固在一张张黑白的照片里。

他不会想到,百年后这些照片将成为亚洲最早、最完整地记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概貌的纪实性图片。

方苏雅

这个法国人就是 奥古斯特·弗朗索瓦(中文名字 方苏雅) ,晚清法国驻云南、广西府领事,被称为 “白皮肤的‘满大人’”。

方苏雅喜欢中国的街道,认为那是中国人生活的舞台。穿着干净、打着阳伞的官员还有形形色色的商人、工匠、乞丐……都出现在这里。他是最早用相机记录晚清时期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外国人。他拍摄并留存至今的数百幅云南老照片是反映那个时期中国南方风貌的珍贵历史资料。

昆明

城市风貌

昆明在巨变。

今天的昆明,似乎比昨天的昆明,更像一座大都市。但旧时那神采奕奕的田园,那水城依依的气韵……永远令人怀念。那种恬淡,那种清纯,若同时也随历史变迁而保存下来,就再好不过了……但是,历史总是充满遗憾,往昔的昆明也只能在往昔中回忆。

昆明旧貌

- 清末 昆明城东民居 -

低矮的房屋、低矮的院墙,勾勒出一个拥挤、闭塞的小城形象。照片所拍摄的民居位于今小菜园一带。右前方的城楼是大东门,亦称殷春楼。

- 清末 拓东路街景 -

拓东路为昆明旧城向东开拓形成的一条主要街道。路右前方突出的建筑物为始建于元代的道教寺观真庆观,路左边摆放着“头品顶戴”的衙牌,表明云贵总督在附近巡视。

- 清末 石屏会馆旁的打碑场 -

明清以来,云南一些文化发达的州、县在省城昆明均设有供参加乡试秀才住宿的会馆。石屏会馆在今昆明市武成路中和巷,会馆旁成了石匠打凿、买卖墓碑的场所。

- 清末 大东门一带竹材交易市场 -

竹子是建筑茅屋和土坯房的建筑材料之一。旧时昆明城区和郊区的不少房屋,都是茅屋和土坯房。

- 清末 洗马河畔一条街 -

洗马河原是昆明城的一条内河,源自翠湖出至篆塘,流经洪化桥、小西门、蒲草田等处。

- 清末 三市街 -

狭窄、嘈杂、拥挤,是往昔昆明闹市的景象。图为昆明三市街,画面中转弯处的环形建筑,俗称“八面来风”。

- 民国初年 小东门 -

城楼上站着数位优哉游哉的军警,杂草在城墙上肆意生长。

- 清末 小西门 -

小西门和小东门对应,它又称为威远门,城楼称为康阜楼,位于今武成路西口一带。图为小西门内前街市。

- 民国初年 正义路天开云瑞坊 -

天开云瑞坊(俗称三牌坊)为昆明城从南向北数之第三道牌坊。抗日战争时期,此坊被日军飞机炸毁。

- 民国初年 近日楼 -

当年昆明城最高的建筑物。此楼始建于明洪武15年(公元1383年),城楼原名“尚明楼”,含尊尚大明之意。清代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熙为避“尊尚明朝、不尊大清”之嫌,将此楼改名为“近日楼”。

- 民国初年 护国桥与护国门 -

1919年为纪念护国起义而建。桥上雕有各种飞禽走兽,门两旁的建筑物为碉楼。护国桥与护国门因拆昆明城墙建青年路被填埋,2000年1月重见天日。

- 清末 北门旧姿 -

北门又称拱辰门,城楼亦称望京楼,位于今昆明北城圆通公园西门附近。明清两代,昆明城府设六门,形状如龟,南门是龟头,北门是龟尾。从此图看,北门城楼森严壁垒,一派闭关锁城的气势。

金马碧鸡

- 清末 金碧路 -

金马碧鸡坊是昆明的标志性建筑,以两坊而得名的金碧路是昔日昆明商贾云集的繁华地段。

- 清末 碧鸡坊 -

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多次毁坏。图为清代光绪年间重建的碧鸡坊。

- 清末 金马坊 -

金马坊与碧鸡坊在同时代建成,经历多次损毁。昆明市于1997年决定在改造扩宽金碧路的同时,恢复重建“金马碧鸡坊”,1999年4月下旬,“金马碧鸡坊”建成开放,供游人参观。

- 清末 忠爱坊 -

明代洪武年间,“云南王”沐英及昆明各界民众为纪念元代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治滇有功修建此坊,取名“忠爱”,意为“忠君爱民”。

生活时尚

传统中有时尚,时尚中有传统,这似乎是社会生活的必然。只是传统有传统的灵魂,时尚有时尚的节奏。

照片中,我们看到许多逝去的情景。如乡间的鸡公车、街上待发的镖队、村巷里“拉洋片”的流动小贩、文雅的私塾先生及“规规焉”的弟子、专卖金属器物的小店等。还有人们那破旧的衣着以及木然、无奈的表情.....

镖队

- 清末 顺城街等待卸货的镖局和马帮队 -

镖局是旧时专职护卫货物运输的武装商社,一般由官方或商家聘用。

“拉洋片”

- 清末 看西洋镜(拉洋片)的儿童 -

拉洋片是当年时髦的娱乐活动,观看者多为有钱人家的小姐、少爷。

私塾先生

- 民国初年 私塾先生 -

这位私塾先生年纪不大,但已是功成名就。从其所处的优越环境可看出他对自己的境遇是心满意足的。

马帮、滑竿

中国特有的 滑竿、花轿以及大部分 马帮如今都被汽车代替,这些时尚的嬗变,在这本画册中都有生动而直观的反映。

- 清末 坐滑竿的老爷与抬滑竿的苦力 -

滑竿在旧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种较普通的交通工具。它的体积比轿子小、重量轻,很适合于在崎岖不平的山路或狭窄拥挤的街巷里通行。照片中坐滑竿的这位老爷神态怡然,抬滑竿的苦力则表情木然。

- 清末 到达昆明城北郊的马帮 -

直到20世纪40年代,马帮还是昆明通往各地的主要运输工具。幽幽古道,迸发着单调的马蹄声,回旋着悠长的赶马人之歌。

烧饵块

昆明人至少一百年前就开始热爱“烧饵块”这种小吃了,而一百年后的今天,它仍遍布昆明街头。这说明人类文化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在有选择地保留,这种保留使一个地方的特色得以长期延续。

- 清末 近日楼附近集市上的烧饵块摊 -

烧饵块是云南著名特色小吃,用炭火烤熟,佐酱即食,老少咸宜,深受欢迎。

补碗匠

不像烧饵块,有些东西却无法再延续,比如 补碗, 照片中一位中年人坐在屋檐下,手持一种很像是二胡的工具,粗心的读者很容易误以为他是在街边上演奏乐器,其实他是在修补破损的瓷碗。他先要用这种工具在碗上和碎片上分别钻一些很小的孔,然后拿一种黑色的粘合剂把碎片和碗粘结起来,最后用铜丝穿过那些小孔,把破碗缝合起来,这样,这只碗也就可以继续使用了。

- 清末 补碗匠 -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干瓷器活。”古代的补碗匠,曾经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而今,补碗的绝技已淹没于时代洪流之中。

对弈

- 清末 “纵论”天下 -

安静、平和是昔日国人享受生活的节奏。图中正在对弈的是昆明黑龙潭的两个道士。

茶馆

- 民国初年 茶馆里的茶客 -

茶馆是旧时昆明人最爱光顾的地方。那里有说书、清唱、棋牌等娱乐活动,“泡茶馆”也许是消磨时光最好的地方。

这些关于旧时代昆明社会生活的写照,真实地勾勒了当时的生活时尚,给人们的总体感觉是,朴实中透出少许鲜活,沉闷中又泛着点点异音。

人生百态

百年前昆明的生活图景蕴含了关于人生、人性的哲理内涵。 看得出来,摄影家们对旧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停滞、国力羸弱、民不聊生的图景是感悟很深的。

他们聚焦之处,会让人联想到列强掠夺及军阀开战后,神州大地哀鸿遍野、生灵涂炭的可怖可悲。

诸如,冷戚戚的殿宇下,母亲为儿子扪虱;荒草残路间喂奶的母亲;穿着破烂、神情木然的灾民……这些图片真实地诉说着旧中国的昏暗无光。

晦暗、压抑是这部分历史旧照的基调。

当然,还有另外一部分,是一些富豪人家孩子或官宦人家女眷的照片。画面中的小主人天庭饱满,地廓方圆,面如满月。那些官宦人家的女子则容貌美丽,神情安详,衣着鲜亮……

这批老照片中,还有一些具有边疆风情风俗画的特点,如云游四方的工匠,悠然端坐于滑竿上的官员,戏台前汇集的人潮,市井上的菜农,卸妆前的滇戏……每一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每一张都有传神写意的艺术表现力,实在值得珍视。

人生百态

- 清末 舔犊之情 -

在一座殿宇里,一位妇女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给她的孩子掐头上的虱子。

- 清末 相依为命 -

一位平民妇女在劳作之余奶孩子。

- 清末 母子像 -

母亲坦然自若的神态,多少和怀抱中的儿子有关。或许,这便是中国嗣传文化的魅力。

- 清末 穿童装的三姐妹 -

她们生活在殷实的家庭,虽然衣着华丽,但脸上的表情仍然保留着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 清末 贵妇 -

在镜子前梳妆的贵妇。

吸着水烟的妇人和一旁刺绣的女儿。

清末昆明的贵妇流行吸水烟,亦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 清末 父子饥民 -

晚清“哀鸿”图。父亲骨骼肿大,显然营养不良;儿子目光忧郁,早已失去了童年的欢乐。

- 清末 行游的木匠 -

鲁班的子孙,若世道安定,国强民富,造屋起房者众,他们吃穿不愁。从照片上他们愁容满面的脸上可以读出:社会没落、民生凋敝。

- 清末 随街卖菜小摊 -

小摊上冬瓜、南瓜、丝瓜、韭菜等依稀可辨。小摊主悠闲地抽着旱烟,耐心等待着买主。

- 清末 滇剧堂会 -

滇剧堂会的一种临时性的演出形式,一般是在政府官员出席的庆典或显贵人家的喜庆时日才被请去“唱戏”。

- 清末 滇剧堂会演出后合影 -

从演员的戏份扮相上看,表演的滇剧应为《玉堂春》。

- 清末 背着孙儿的彝族老妇人 -

这位撒梅老人,一生辛劳、操持家务,养育着一代代家族的子女。

郊区景象

到清末民初,昆明的郊区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说起来十分可怜。

由于统治当局的腐败无能,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掠夺,加之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昆明仍然处于一种十分落后的状况,市区仍然是几朝几代前围墙圈着的那么几平方千米的地方。城墙外的偌大一个地方,就算昆明的郊区了。

那里没有多少美丽和诗意,却有过于萧条的冷落,过于封闭遥远。人们脸上只有失望和无计可施,没有一丝 一缕的笑容,看不到孙髯翁笔下“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景象。

昆明郊区

- 清末 昆明郊区的村头土楼 -

土楼常见于昆明近郊各地,是入村的界楼(入楼即入村),又是抵抗外侮、与它村械斗时的首道防线。

- 清末 银汁河畔的石板路、双木桥 -

从黑龙潭经昆明城直至滇池的银汁河,河道旁多处铺有这样的石板路,河道上架有许多双木桥。

- 清末 大观河畔的小村白马庙 -

一只渔船正从大观河上驶过。河道中间的木桥,在过船时,要掀开桥面,待船过后再重新合拢。

- 清末 霖雨桥 -

位于昆明北郊罗丈村外的盘龙江上,至今尚存。

- 清末 山野背夫 -

昆明附近的山道坎坷不平,运送货物只能靠背挑肩扛,背夫身上高竖的木架是背驮百物的万能工具。

- 清末 东郊乡村农贸市场 -

山坡上,杂草丛生、乱石成堆,懒散的人们或坐地摆摊、或挑锣叫卖。与其说它是个交易市场,不如说它像个工地。

- 清末 金汁河旁售甘蔗的小摊 -

在没有糖果的年代,甘蔗就成了孩子们最爱吃的甜品。

- 清末 凄惨的灾民 -

因天灾人祸流离失所、携家带口四处乞讨的难民。

这些承载了昆明城记忆的老照片,已被收纳在 《换了人间——昆明社会风貌摄影纪实1900~2000》这本摄影画册中。

它以辑录瞬间同时又巧妙对照的方式,形象地反映了昆明地区20世纪一百来年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蕴含了百年昆明的城市史和风俗史。

古今对照

- 民国初年 街头迎亲喜轿 -

娶妻嫁女,喜轿迎送,世代风俗,一脉相承。一顶喜轿装有千百年婚俗史,虽然喜轿上坐的并非都是有情人。

- 如今 婚礼前 -

如今,生活好了,观念也变了。自由恋爱,自由结婚,结婚要坐小汽车,迎亲小车排成队。

- 民国初年 米市中卖门笺的小摊 -

门笺是年画的一个品种,过年时,贴在门上起避邪迎福的作用。

- 如今 年货店 -

过年是华夏子孙的大事,过年贴年画、春联,挂吉祥物,送旧迎新,是古已有之的习俗。近年来,昆明城里人喜欢买个“福”字,贴在门上欢度佳节。

- 清末 小道童 -

由于家庭贫困无耐被家人寄养在道观的孩子。

- 如今 花儿与少年 -

少年如花,天真烂漫;花似少年,多姿多彩。

END

换了人间

——昆明社会风貌摄影纪实1900~2000

(精装带书盒)

(精装)

经典摄影集特价促销中

《换了人间——昆明社会风貌摄影纪实1900~2000》

摄影:[法]奥古斯特·弗朗索瓦 任琴

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欲购此书,请拨打联系电话:

文中图片均来自本书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