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璀璨的文化星河中,繁星点点,涌现出了很多文化名著,其中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是大家公认的经典中的经典。 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和读者为一些作品没有入选四大名著而叫屈,这些作品无论从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说,都具有很高的造诣。 假如,要是评选五大名著,《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三言二拍》《封神演义》《今古奇观》《老残游记》等,您会选哪个? 要是如果让我选,我会选《儒林外史》。
因为《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知道《儒林外史》还是上学时的课文《范进中举》,范进经过了一生的努力,终于在五十多岁那年考上举人之后高兴得发疯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由此知道了这部有趣的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描写了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骗吃骗喝的书生......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也有温暖。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么一段“外史”,而吴敬梓用一支妙笔写下了自己的时代。
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其《吴敬梓传》一文开篇就说到:“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kuí),也不是姚鼐(nài),是全椒(jiāo)县的吴敬梓。”公元1701年,吴敬梓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的一个豪门官宦家族。全椒的吴氏不仅仅是当地的第一豪门,就是放在当时整个安徽省来说,名气也是非常响亮的。
吴敬梓(zǐ)的曾祖父吴国对这一辈兄弟五人,其中有四人考中了进士。叔祖父吴昺的孙子吴檠(比吴敬梓大5岁的堂兄)也是个进士,也就是说在吴敬梓的童年时期,叔祖父吴昺(bǐng)这一脉达到了家族的顶峰。在《儒林外史》中,所说的杜家“一门三鼎甲,三代六尚书”,其原型就是吴敬梓的家族“一门两鼎甲,两代六进士”。即使到了吴敬梓这一代,虽然不及曾祖父、祖父一辈那样辉煌,但凭借吴氏家族的几代人财富积累和名声,使得吴敬梓一出生就可继承巨额的房产、田产,这一切的一切,足以使其过上极其优越的生活和享受世间的荣耀。
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zhé)能背诵”,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不过,他没有死读书,也还不时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加之他出生于官宦人家,沾染些“家本膏华,性耽(dān)挥霍”的习气,从而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胸襟开阔,睨(nì)尘俗,令人感到他是一个才识过人的才子。
如此重要的时期,发生在吴敬梓身上大约有以下一些重大事件:见到了父亲吴霖起为官清廉、正直,鞠躬尽瘁,在教育这个不起眼的职位上为赣榆县做了很多贡献。他亲眼目睹了其父的贡献,为他深感骄傲。然而同时目睹了其父因不善于巴结上司,终被罢官回乡的不公待遇,使他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身的体会。在父亲的直接监护下,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培养,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基础。同时,也在父亲的呵护下,16岁即早早完成了婚姻大事,与陶氏的第一次婚姻,使他与全椒望族金氏门第的关系更密切了。18岁,回乡帮助料理岳父丧事。20岁,去滁州为姐夫金绍曾病故奔丧。过早丧母的吴敬梓很小就面对严酷的世事,对于他,虽然是冷酷了一点,但却磨炼了他,使他的思想提早成熟起来。
吴敬梓二十三岁中秀才,也就是在这年,父吴霖起病故。从此吴敬梓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先是族人们倚仗人多势众,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在一场争夺遗产的内战中,孤立无援的吴敬梓终以失败告终,留给他的资财寥寥无几。分家之后,吴敬梓的病弱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凌,饮恨而死。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也由此发生了变化。
公元1740年前后,吴敬梓所继承的巨额家族遗产早已花的一干二净,再加上自己既不从事生产,又没做官,所以没有收入来源的吴家过得还是挺艰难的。在生活艰难的时候,吴敬梓经常把自己的底藏书拿出去卖,换些钱来买米买酒。但他毕竟也是文人,官宦子弟,所交的朋友之中除了一批无功名的文人雅士,还有一批举人、进士出身的在任官吏。这些朋友中,就有很多人经常资助吴家的生活。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元1749年前后,吴敬梓完成了其著作《儒林外史》。
晚年的吴敬梓虽然不再参与任何科举,也不谋求任何仕途;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未阻止自己的儿子去考功名。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再次南巡,亲自召试,长子吴烺(lǎng)顺利通过应试,授予内阁中书一职,官阶为从七品。但吴烺毕竟是个小京官,官俸很低,所以吴家的生活穷困潦倒的状况虽有所缓解,但并没有彻底改变。公元1754年12月11日,54岁的吴敬梓在扬州逝世,从而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